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1月11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到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学院师生共同探讨“数字媒介时代的学科与学术”。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和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分别针对新闻传播学科在数字媒介时代的转型发展、
中心目前研究的理论路径和关键课题进行阐述。厦门
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林升栋教授主持会议。
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从手机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探讨数字时代人与技术的互嵌。
基于”快手“短视频平台的个案研究,认为
在智能机价格平民化和
4G
信号普及化的科技浪潮下,技术的具身性特征彰显,融合、互动、参与已然成为时代标志,新闻传播学需要反思自身的价值所在。
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从技术、媒介、城市、传播四个关键概念切入,对
城市传播的研究进路与理论创新进行阐发。基于城市传播这一主攻课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报刊/媒介史书写、数字人文与数据可视化、都市日常生活传播实践等主要研究路径,从学术研究、教学培养、交流合作等多个层面推动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
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认为,
数字媒介变革是当前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焦点。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新的传播技术形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学科面临“断崖式重启”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应该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探索传播研究的入射角,而不是继续以现有的知识框架将互联网技术接纳进来。
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说法,学术工作者往往如同“椰壳碗里的青蛙”。当前时代的传播研究,应该打破既有对学科本质化理解的“椰壳碗”,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理解学科发展,反思和创新学科理论视角。唯
有这样,才能为新闻传播学科找到与不同学科交汇对话的立足点,“让
全世界的青蛙能够联合起来”。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俊斌副教授从现代社会劳动分工、媒体技术以及社会结构等三个经验层次探讨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条件性,认为在数字时代需要从技术与社会相互形塑的视角重新找到新闻传播研究的现实问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攻的城市传播研究方向基于城市这一关系汇聚的巨大节点,关注媒介如何实现社会的装配,是具有现实性、挑战性和前瞻性重大议题;黄含韵副教授概述其所开展的
中国都市居民社交媒体沉迷调查的开展状况与基本调查发现;
宫贺副教授概述了公共关系学对话研究的理论探索及网络分析等前沿方法创新,并就数字媒介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详细阐释。
林升栋教授认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团队的建设经验,对
厦门大学新近成立的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有直接的借鉴价值,厦门大学将积极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
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经验,做好团队制度建设,打造高效务实的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