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一项目入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北京风俗图谱:日本的汉学研究大家的民国往事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1-27 11:03

正文

青木正儿的民国往事


谈到日本的汉学研究大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青木正儿(1887-1964)。


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是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其生前和王国维、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都有着广泛的交往。 谈及和王国维的友谊,则不得不提他的老师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1868-1947)是京都学派的创始人,其开创的汉学研究方法“狩野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狩野直喜


1910年,狩野直喜因研究敦煌学来到中国,在此结识了王国维,两人相谈甚欢。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东渡日本,在日本受到狩野直喜的照顾。 这正为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青木正儿提供了求教的机会。


王国维(左)流亡日本期间


在1922和1925年的两度访华期间,青木又多次与王国维当面切磋。 都是研究中国戏曲专家的二人自然有很多话题可以交流,而青木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就是因为不同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明清戏曲贬低为“死文学”的观点的刺激下而完成的。


《中国近世戏曲史》和《宋元戏曲史》早期版本


1919年,青木正儿在日本创办了学术杂志《支那学》,在第1卷第1号上发表了《以胡适漩在中心的文学革命》,并将此书寄给了胡适。 胡适随后回复了青木,并盛赞“京都的学者向来很多研究中国学的,现在我看了这个杂志,格外佩服”,二人自此开始交往。 第一次中国之行,他在北京大学的招待宴会上见到了胡适。 之后,二人通信频繁,常常探讨包括《水浒传》在内的文学相关内容。


青木正儿写胡适的文章


胡适给青木正儿写的信


而与周氏兄弟的交往,则是以胡适为媒介展开的。 青木正儿是第一位在日本公开评论鲁迅小说的学者。 他说道: “在小说方面,鲁迅是位有前途的作家,如他的《狂人日记》,描写一种迫害狂的惊恐的幻觉,而踏进了迄今为止中国小说家还尚未达到的境地。 ”胡适曾将青木的相关杂志和书信转寄给鲁迅,鲁迅也曾正式回复过青木正儿。 虽然二人从未谋面,但鲁迅高度评价了青木的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并购买了其当时出版的所有论著。


鲁迅写给青木正儿的信(部分)


相比起来,青木与周作人的友情则更加醇厚。周氏两兄弟几乎同时与青木建立联系,但不同于鲁迅,周作人与青木的书信交往长达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1941年,为汪伪政权效命的周作人到东京参加会议。途经京都时他见到青木,二人相谈甚欢。而在旅日期间,青木为周作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斡旋与帮助,以助于周回国后,一连去了两封信以表示感激。之后,周作人也通过信件对青木诉说着人生的沉沉浮浮。


周作人写给青木的信


除了以上提到的名家之外,青木还与许多中国学者有过交往。 比如,在元曲研究方面,结识了赵景深、卢冀野、傅芸子、傅惜华诸先生; 在中日学术成果的译介方面,结识了王古鲁、汪馥泉、郭虚中、梁绳柿等先生; 在戏曲表演方面,结识了梅兰芳、韩世昌等演艺名家。 可以说,青木正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北京风俗图谱》的由来


请中国画师画下北京的风俗,是1925年青木正儿游学北京时想到的主意。 他观察到,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盛,中国很多古老有趣的风俗,正在慢慢消失。


1925年,青木正儿在北京留学

(由新闻工作者、青木正儿研究专家永澄宪史供图)


此前在日本,除了对所学的中国文学专业进行研究,他还对中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仅常常在研究室阅读《点石斋画报》,还在旧商店里淘到了十三卷本的《清俗纪闻》。 《清俗纪闻》是中川氏请日本画师绘就的南方风俗,而青木正儿则有着更大胆的想法: 直接请中国画师描绘北京风俗。


《清俗纪闻》


于是,他向资助自己游学的东北大学申请了经费,想要完成一本题为《中华风俗图谱》(后改名为《北京风俗图谱》)的图文结合的书籍。 他将此书分为岁时、礼俗、宫室、服饰、器用、市井、娱乐等七个细目,然后物色画工绘制。 而这个画工,就是刘延年。


刘延年收到的“银三十元”工资的收据


刘延年生平已经很难查考。但从画作来看,他是一位技艺娴巧的画师,而其画风也正显示了清末民初绘画的主要潮流。他笔下的人物依稀还有着改琦、费丹旭等清代人物画家的影子;画面的场景感和世俗气息让人想起早其三十年的《点石斋画报》;而其色彩的使用和对环境的描绘,又与杨柳青年画中表现民俗题材的作品极为相似。


随《申报》附赠的《点石斋画报》
郑振铎称为“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


然而,等画稿“阅两年而成”之后,此书的出版事宜却搁置了下来。 青木正儿起先是工作繁忙,先将图谱保存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图书馆里。 而等其有空为图谱做文时,他又被调入到京都大学工作,图谱不在身边,又很难借出了。


日本平凡社单色版《北京风俗图谱》

(孔夫子旧书网一度炒到上千元)


直到1964年,出版机构平凡社注意到此书,打算将其收录进“东洋文库”,并由中国文学专业出身的内田道夫撰写解说。 由于成本原因,次年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仅仅是黑白缩印本。 在此之后,此书一版再版。 1986年,平凡社终于出版了此书的彩印本。


日本平凡社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


国内引进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带函套)


一部常年流落日本,受到良好保存又极受重视的《北京风俗图谱》,自然也受到了国人的注意。作家老舍和前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访问日本,看到图谱时,曾经感叹道,“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而名物研究专家扬之水也评价道:“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无函套)


2015年,东方出版社得到了平凡社和日本东北大学的联合授权,耗时近四年,首次引进出版了中文简体的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本书邀请了青木正儿的研究专家张小钢教授担任译者。较之日版,本书还收录藏于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的青木正儿关于《图谱》绘制工作的相关信函,这对于读者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有着极大帮助。


书中收录了青木正儿写给东北大学的书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