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最近在一个投资圈的CEO年会上,分享了自己创立锤子科技6年来经历的创业感悟。
他真诚地总结了5点,其中第二点“不要过分高估自身优点的作用”,里面谈到的一个实例,值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他说锤子最开始做手机的时候,参考了一些行业统计数据:
40% 的用户买手机的时候,最先看的是手机的外观。
由于锤子的工业设计团队在全世界都属于最优层级。他们就认为,既然 40% 的人最看重外观,那我们在中国就完全没有对手了。
他们的设计团队拿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工业设计大奖,似乎也印证了没有对手这个结论了。
▲
情怀大师和拥有工匠精神的罗永浩
但为什么锤子手机的转化效果没有那么好?
罗永浩的反思是,即便数字没有问题,确实是有 40% 的用户最注重手机的外观是否漂亮,但漂亮的标准就很难说。
因为多数人貌似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只是从众而已,在审美的问题上尤其如此。
在中国,大家的审美已经向 iPhone 看齐了,卖得好的手机一般来说都是山寨了 iPhone 的样子。
而锤子手机用了别的外观设计,就会导致一些问题。
所以罗永浩团队过分高估了工业设计在成就事业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感想。
我发现在手机外观设计与销量这个问题上,罗永浩接连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逻辑漏洞,导致最后出现“高估自身优点的作用”这个问题。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这两个逻辑分析漏洞,其实也很有代表性的,说不定今天你正在犯类似错误。
我个人最喜欢的逻辑分析思路是三步走: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搞?
套用在手机外观与销量的关系上,用问答模式来推演罗永浩的逻辑就是下面这样:
关于“为什么”部分:
问:用户为什么买你的手机?
答:因为长得好看。
问:为什么说好看就买?
答:因为我们获得的行业数据显示40%的用户最注重手机外观设计。
发现没有,罗永浩两个“为什么”得出的结论,都是不靠谱的。
▲
锤子手机最新款
为什么说不靠谱呢?因为
第一,外观好看,对于那40%用户来说,只能算是购买手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想象一下,如果同期的华为同档次手机也长得好看,用户可能因为华为不仅好看而且性能更优而购买华为,所以好看只是购买的条件之一而非全部因素。
罗永浩错在把必要条件放大成充分条件,给了自己一个美好的错觉,认为既然 40% 的人最看重外观,那我们在中国就完全没有对手了。
其次,行业调查数据大家都知道,经常是不靠谱的。
比如那些给出答案的抽样人群画像是什么人?这群人跟你的用户群是否是高重叠用户?而且,预设问题的角度是否客观,有没有不自觉的导向性,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不能因为调查数据告诉你40%的人更注重外观,就把宝都押到外观上。
因为第一,外观是购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次,调查数据可能没有反映到客观事实,所以只可以做参考,而非决策的完全依据。
罗永浩关于外观的第二个反思也非常重要,就是
手机漂亮的标准很难说。
这就是逻辑推演中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罗永浩的逻辑如下:
问:长得好看的手机是什么样的?
答:我们家一流工业设计师设计的。
平心而论,我现在斗胆弱弱地说下我的想法,不知道当初有没有跟我一样想法的人。
iPhone刚推出来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心想这不就是个长方块吗?咋会这么火呢?当时我只感觉到了高科技的炫酷和新鲜,要说外观美感,还真没上升到这一层。
但在以iPhone为标杆的手机界,欧美范的成熟、简洁、大气至今还是手机界的主流审美标准,换句话说,长的像iPhone就会好卖。
所以,关于手机的外观设计如何好看,既然大家各有喜好,还不如选一个最符合市场的主流审美最保险,即便创新,也是基于这个基础去创新,脱离了市场主流审美倾向性这个前提因素,孤立地考虑审美,很可能会掉进自high这个坑。
▲
用户购买你的产品时,外观只是其中一个参考系数,还有更多影响用户选择的因素
当然,庆幸的是,我见过锤子手机一代,外观的确漂亮,这是个优势,希望老罗一直保持到他的坚果手机上去。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外观的确好看的锤子手机当初并没有卖好。
因为智能手机这种高度竞争、性能要求高、供应链要求高的产品,是否好卖取决于一个系统的成功,而非单点的突出。
总体上,创业和经营中对很多关键问题的思考必须在逻辑上走得通,如果处处有漏洞,最终决策就会出问题。
最后,罗永浩总结的5点创业反思,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对做企业经营很有帮助。
本文由作者
胡宝介
授权单仁资讯首发,胡宝介老师微信公众号:
蓝莓先锋(ID:lanmeixianfeng)
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赵睿
剪辑|庞伟清
——END——
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通往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