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世纪同心
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本文特约编辑:周祖妮 邱叶
1935年8月,21岁的
陈玲娟
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周末,林风眠校长常邀请大家去他的旅所做客,拿出西点水果招待大家,还把家中有名的中外作品一一向同学们介绍,令大家大饱眼福。
83年
过去了,陈玲娟今年
105岁
。
3月5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将这位目前最高龄老校友的儿子
赵一新
请到了杭州南山路的美院美术馆。这么多师生中间,陈玲娟最令人羡慕,因为她的回忆,最长。
陈玲娟的儿子赵一新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看,四百兆生灵快变虎豹!不有新艺宫,情感何以靠?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艺校健儿,齐抡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
这首林文铮作词、李树化作曲的国立艺术院校歌,将现场带回到1928年国立艺术院初创时的那个历史现场。陈玲娟因身体原因,不能到开幕式现场,但她特意写来了讲话稿。赵一新说,前一晚,正在写开幕致辞的母亲,完整地对他唱出了这首歌。
这一天,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
在美院美术馆开幕。拥有超强师友圈的中国美术学院,有一个超强的典藏库房,大量作品来自历届师生捐赠,它所呈现的,不仅是美院90年的成就与面貌,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特质。
这是中国美院美术馆自1935年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特展。
有多少名家大师与美院相关?只要你想得到,便能在这个展览中找到。
展览现场
开幕观众席上,白发苍苍的校友们静静端坐。
随着台上嘉宾的讲述,他们变成了年轻时的样子,穿着沾满墨迹的棉布长衫,在
林风眠
的客厅与他对谈阿波罗精神与中国文艺复兴,坐在
潘天寿
身边学如何画墨梅与山石,在社刊上翻译
波德莱尔
的诗歌,或是在一个春日悠长的午后,翻过孤山,走过平湖秋月,去听同学
艾青
朗诵他新写的诗。
1928年4月9日,实践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国立艺术院在西子湖畔举办了开学典礼。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便是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论”的手稿复制件
,以及
蔡元培写给林风眠的信
。
这是一次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理想的集体回忆与鼓荡。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论”的手稿复制件
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风眠函,谈及国立艺术院补行开学式一事
美院001号毕业生
郑月波
先生的女儿郑嘉辉女士、女婿陈力宇先生也来了。
女婿说,郑月波先生是1928年入学的,生命的最后两年,先生心脏不好,但听说老校长林风眠先生开回顾大展,他非要去不可,飞跃太平洋去为老师祝贺。第二年,林风眠先生过世,不久,郑先生也过世了,或许,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相遇了。
此刻,郑月波的作品
《猫》
就挂在展厅的一隅,和老校长的作品一起。
《猫》郑月波 中国画 纸本
还有老校长潘天寿和他的学生们。师生作品互动中的历史与温情,正是展览的另一独特之处。
“艺术摇篮”
展厅中,
教学场景照片、教师课徒稿
与
学生上课习作
相对照,直观地复现了九十年中激荡的艺术历史和教学实验。潘天寿课徒稿展柜之上,是他现场教习的照片。墨迹淋漓的山石与苍鹰被简化成简单而有步骤的线条。
《花鸟册页》 潘天寿 国画 1933年
《建筑设计图》邱陵 设计图 纸本 1940年代
《课堂作业》之二 姚思庄 设计图 纸本 1930年代
展区一侧,还有
赵无极
留给毕业学生的
寄语、作品存照和合影
,钢笔字墨迹犹新;另一侧便是赵无极在油画课上
示范作画的视频
,屏幕旁边悬挂的就是视频里所画的作品。两相对照,饶有趣味。
赵无极来油画系学术访问的课堂教学示范
2004年
还有
艾青
为母校写的
“人才辈出”
和
吴冠中
写的
“母校万岁”
,对挂一起,像是两个笑容天真的年轻人相对而坐。
漫步其间,近现代美术的师生传承脉络在那些上课笔记、课徒稿、照片、毕业纪念册中变得清晰可见,平日里远不可及的大师们,此时正是最亲切的老师,是那个与你朝夕相对、爱用搪瓷缸喝龙井,袖口沾着粉笔灰的老先生。
《人才辈出》艾青 书法 纸本 1987年
《母校万岁》吴冠中 2009年
这场展览里,除了艺术摇篮,你还将看到
名师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
三个板块,
共展出
馆藏作品200余件
,
以及部分手稿、文献,囊括美院建校90年来师生捐赠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品
。至3月30日闭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历史,已有
83年
。
早在1928年8月16日的《申报》的“教育消息”中,就已经刊登了国立艺术院
“近有将照胆台空地建筑宿舍忠烈祠、改为美术博物馆之计划”
。由于资金原因,1930年还处于“募款”阶段,但是
“以期建造一座艺术博物馆”
的初心始终没有动摇。最后直到1935年,才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3万银元,由学院教授、著名建筑师
杜劳
设计监造,将
照胆台、三贤祠
改建成陈列馆及部分教室。作为当时
国内一流的大学美术陈列馆
,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而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种类丰富,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书画、中国陶瓷器、青铜器、雕刻、工艺品、民间美术作品、画像石及摩崖石刻拓片等多个美术门类。
展览现场
《永保青春》林风眠 书法 纸本 1988年
这一切,都基于美院有强大的
“师友圈”
。
所以,典藏中最为系统也最令人欣羡的,就属近现代中国画名家大师作品收藏,如
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陆俨少
的作品皆在收藏之列。著名画家如油画家
颜文樑、倪贻德,版画家力群、彦涵、吴凡
等人的作品,也有丰富收藏。
这些由美术馆主动征集和校友捐献构成的各类藏品,沉淀至今,不仅呈现出美院90年的成就与面貌,也同时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特质。
黄宾虹杂画册
《山水》陆俨少 中国画 纸本 1984年
《风景》林风眠 中国画 纸本 1980年
《老羊倌》彦涵 版画 纸本 1957年
《祖国的脉搏》颜文樑 油画 布面 1984年
想起1919年,国立艺术院的创立者蔡元培先生在《文化运动中不要忘了美育》所说:
“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普及社会的,有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
他还说,
“将来若能将湖滨一带,拨归艺大管辖,加以整理,设立美术馆,音乐院,剧场等,成为艺术之区,影响于社会艺术前途,岂不深且远耶!”
百年过去,这一切成为了现实,这个展览,正是对蔡先生最好的回应。
更|多|展|品
临摹博巴《潘天寿》金一德 油画布面 1962年
《磐溪艺苑图》潘韵 中国画 纸本 1945年
《浙美老校园》潘韵 中国画 纸本 1978年
《我的老师方干民和他的作品 》闵希文 油画 布面 1987年
《我的老师吴大羽和他的作品》 闵希文 油画 布面 1987年
《
园丁宗师巨匠——林风眠肖像》吴永良 中国画 纸本 2003年
《培养美术人才》王蒙 书法 纸本 1988年
《潘天寿、吕凤子、陈之佛画像》张一弓 中国画 纸本 1988年
《女人体素描》张毓怡 素描 纸本 1935年
《倪贻德》金一德 油画 布面 1980年
《男人体素描》张毓怡 素描 纸本 1936年
《苦行者·先行者——林风眠先生》 朱维明 版画 纸本 2002年
《美院陈列馆》林达川 油画 纸本 1977年
《继承优秀传统》张仃 书法 纸本 1988年
《黑院墙》王辰 油画 布面
《外国女子》吴小昌 油画 1985年
《春》吴冠中 布面油画 1999 年
《虾》沈福文 中国画
《水电站发电了》黎冰鸿 油画 布面 1958年
《芦茨山村》顾坤伯 中国画 纸本 1957年
《无题》赵无极 中国画 纸本 1980年代
《梅花》邓白 中国画 纸本 1988年
《紫藤》诸乐三 中国画 纸本 1962年
《老羊倌》彦涵 版画 纸本 1957年
《继承遗志——宋庆龄像》顾生岳 中国画 纸本 2002年
《山水》陆俨少 中国画 纸本 1984年
《孤山秋色》博巴 油画 布面 1961年
《邓白教授》宋忠元 中国画 纸本 1998年
《杜甫胸像》刘开渠 雕塑 1963年
《风景》林风眠 中国画 纸本 1980年
《凤仙花》吴茀之 中国画 纸本 1959年
《闻一多像》 夏子颐 版画 1947年
《春雨初晴绿到天》洪惠镇
《平湖秋月》丁正献 版画 1953年
《初阳》杜曼华 中国画
《葵峰》 许江 油画 布面 2009年
《雁山小龙湫》童中焘 中国画 纸本 1991年
《悬水绵绵下剡中》孔仲起 中国画 纸本1987年
《天官赐福》野夫 版画 纸本 1946年
《四九年》秦大虎 油画 布面 1999年
《池光涵露》张光
《支柱》张嵩祖 版画
《晚秋》朱琴葆、张新予 版画 纸本
《改造二流子》王式廓 版画 纸本
《唐人诗意》胡博 雕塑
《孙中山胸像》曾竹韶 雕塑 铜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