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港站、新加坡站、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站之后,2017阿里巴巴技术论坛全球之行的脚步来到了位于硅谷腹地的斯坦佛大学做收官之战。
在美西时间9月26日晚上的活动现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网络研发事业部美国负责人蔡依群,阿里巴巴副总裁、
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施尧耘博士
,斯坦佛大学计算机系的
Peter Bailis博士
与现场
200余位学生学者
,
以未来为视角
,
探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量子计算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
负责全球网络研发的阿里副总裁蔡依群
曾经在思科、微软等国际科技巨头供职,但他认为阿里的业务场景和体量给互联网技术设施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创新空间是他前所未见的。“这样的大体量,大规模,促使我们的技术研发人员必须要think out of the box——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运用新技术来解决新问题。” 蔡依群说,因此阿里的网络团队也在硅谷做了架构、研发、产品、运维等全方位的人才部署。谈及近年来飞速发展、抢尽科技媒体头条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蔡依群表示,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都须要互联网基础设施先行一步、提前布局,机器学习所需的海量资源,稳定的云计算运行环境,都有赖于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驾护航,而传统的基础设施并没有能力支撑这些新应用,因此该领域的技术突破事实上决定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可以走多快,走多远,影响多少用户。
↓↓↓
活动中
,
阿里云量子技术首席科学家施尧耘博士展望了未来通过量子技术的发展而实现终极计算的愿景
。
他介绍说量子计算虽然在今年才被《
MIT科技评论》列入他们著名的全球十大科技突破榜单,但如IBM、微软、Google、英特尔等科技公司已经在该领域开展了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曾任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终身教授的
施博士认为
,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对海量计算资源的需求无疑是量子计算技术发展的最好催化剂
,虽然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启动晚于其它一些公司,但他有信心在三至五年内取得显著的进展。
↓↓↓
阿里巴巴技术论坛
斯坦佛站
不仅吸引了当地的学生学者,也有与会者专程坐飞机赶赴活动
,大家普遍非常关心阿里巴巴的一线科研团队对人才的最大需求点是什么。对此,两位阿里嘉宾
的观点不谋而合
。
他们希望加入阿里的科研人才能够在实践中准确定位问题
,主动寻找科研方向,结合阿里巴巴的业务特点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做真正创新性的研究,同时又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据悉,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阿里巴巴的技术研究逐步扩展到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创新领域。此前发布的
“NASA”计划,更是布局
未来20年
的核心科技发展,为服务全球
20亿消费者
做技术储备,最终将创造
1亿就业机会
,帮助
1000万家企业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