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考虑编码机器意识之前,最难的部分则是弄清楚意识究竟是什么。
对于迪昂和他的同事来说,意识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有两个“维度”:C1意识,大脑中的已有信息,以及C2意识,获取和监控自己信息的能力。这两者对意识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二者不需同时存在。
假设你在开着一辆车,而低燃油警告灯亮了。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燃油箱灯就是C1意识,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做出反应的心理表征:我们注意到它,采取相应行动(重新注满油箱),并在之后回忆起来并谈论它(“我在郊区的汽油用光了!”)迪昂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解释道,“我们想要从意识中区分的第一个意义是全局可用性的概念”。
他补充道,当你意识到一个词的时候,你的整个大脑都会意识到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中使用信息。
但是,C1意识不只是一个“心理素描本”。它代表了一种完整的体系结构,可以让大脑从我们的感觉或对相关事件的记忆中提取多种形式的信息。
潜意识的处理过程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模块”,这些“模块”能够胜任一组既定的任务,而C1与之不同,它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空间,可以让大脑整合信息,决定行动,并一直工作到最后。
就像《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一样,我们所说的“意识”可以有任意的表现形式,在某一时刻,“意识”在进入这个心理工作空间的比赛中国获得胜利。不同的大脑计算回路会共享这些获胜的意识,并在决策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指导人类行为。
作者解释说,由于这些特征,C1意识是高度稳定的和全局性的意识,会触发所有相关的大脑回路。
对于像智能汽车这样的复杂机器来说,C1意识是解决诸如低燃料灯这样迫在眉睫的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个例子中,光本身是一种潜意识信号:当它闪烁时,机器上的所有其他进程仍然不知情,而汽车——即使配备了最先进的视觉处理网络——也毫不犹豫地通过了加油站。
有了C1意识之后,油箱就会向汽车内置电脑发出警报(允许灯光进入汽车的“意识大脑”中),进而查看内置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来寻找下一个加油站。
迪昂说:“我们认为,在机器中,这将转化为一个系统,从封装信息的任何处理模块中提取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其他任何处理模块,这样他们就可以使用这些信息。”“这是第一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