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作为禅修者,对清明节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神智清晰、自性光明是清明节的内涵,也是一种修行的状态。对于清明节,他并不认为是哀伤的日子,而是与逝去的亲人连接、体会爱的时刻。文章阐述了清明节对于禅修者和普通人的不同意义,以及祭拜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反应。最后,作者强调了爱的流动和永恒,无论亲人是否在世,爱都必在,让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清清楚楚地体会到爱。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对清明节的理解和体验
作者认为清明节是神智清晰、自性光明的状态,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他强调这不是哀伤的日子,而是与逝去的亲人连接、体会爱的时刻。
关键观点2: 清明节对于禅修者和普通人的不同意义
禅修者注重自性醒觉,心放光明,保持清明;而普通人则容易陷入和亲人的故事,失去觉知。
关键观点3: 清明节祭拜的心理意义
清明节祭拜是一个心理事件和意识事件,无论是否去墓地祭拜,重要的是心到。作者强调让爱在心里流动,不陷入哀伤的故事,让美好的故事浮现但不沉迷其中。
关键观点4: 爱的永恒和流动
作者认为爱是我们存在的背景,是生命底层不是逻辑的逻辑。他强调在清明节这一天,要清清楚楚地体会到爱,这便是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清明节。
正文
作者:一念行者
作为禅修者,我喜欢“清明”二字。对我而言,神智不浊为清,自性不昧为明。自性自照,即为清明,正等正觉,即为清明。
常常,我们在怀念过往,追逐前尘时,心便不再清明,清明便不再吉。当我们自性醒觉,心放光明,照内照外,都无不昧时,便是清明吉。
对一个修行人,自性光明,清净无遮,吉祥圆满时,便是清明节,无论正月初五,四月初五,还是八月十五。这是禅修者的清明节。
对中国人而言,还有世俗人的清明节。就是每年的某月某日,我们集体去怀念和拜访逝去的亲人。对我来说,这不是“哀”的日子,而是“爱”的日子。是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与心中的亲人连接的日子,是我们体会爱,体会美好的时刻。
清明节,通常我们会手持鲜花,到亲人的墓地,献花礼拜,这是一种仪式。对许多人而言,仪式是必要的。祭拜的仪式也是一种疗愈,疗愈我们心灵的创伤,用浮现而出的爱治疗我们的过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治疗我们集体意识对死亡的恐惧。
如果你没有条件去亲人的墓地看望他们,在心里冥想他们,也是一种祭拜。冥想亲人生前的笑容,冥想他们活着时各种快乐的表情,这就是为他们献花。最美的献花,就是让他们在心里复活,在心里浮现出他们开心的笑容。让爱在心里流动,在心田里开出一片向日葵地,我们和我们逝去的亲人,在那里相遇,在那里共话。
总之,清明节祭拜是一个心理事件,是一个意识事件,无论你实际去不去祭拜,心到了,神便知。那些成为纯粹神的他们,以及我们自己里面的神都知道。
普通人清明节祭拜,走向墓地,心中一时浮现出和亲人爱或哀的故事,他们常常掉进故事,黏着前尘,失去觉知。而我们修行人,无论去不去墓地,都要心放光明,照了前境,让故事浮现,但不跌入故事。让美好的故事,像大朵大朵的白云落在地面上,而我们不走入云中,因为走入云中,那便是雾。
清明节是一个和死亡有关的节日,让我们在这个节日,体会生命的清明,体会生命的清醒,体会到爱的流动——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爱的流动。
我们因爱来到这个世上,因爱与亲人成为亲人,无论亲人在不在,但爱必在。爱是我们存在的背景,爱是生命底层不是逻辑的逻辑。让我们于今天,与失去的亲人之间,清清楚楚的体会到爱,清清楚楚的看见爱,这便是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清明节,最活生生的清明节。愿爱在生里,也在死里。亲人永在,连同我们的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