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鸣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著有《北洋裂变》《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坏脾气》等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虞书欣工作室招聘啦! ·  昨天  
视觉志  ·  贵阳,给所有城市上了一课 ·  5 天前  
舰大官人  ·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鸣

指标的魔力

张鸣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6-12-19 06:38

正文


                               

当下的学界,学术腐败盛行,有人分析中国人被国际刊物剔除的文章,说是抄袭抄到了无耻的地步。其实,这种无耻,背后就是来自权力的指标管理。凡是行政化管理的地方,指标是一个最有效的杠杆,因为这些指标,都跟某些人的升迁有关,不达标的话,轻则单位排名下降,重则嘛,这些人的乌纱帽就没了。

各个大学的发表量和课题量,课题的等级,是大学官方评估的最主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的工作,说白了就是采取各种手段,把这些“量”给催上去。为了让这些量多些,更多些,强行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文章才能毕业的事业,依据越来越发扬光大了。现在,为了防止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发表上糊弄学校,有的学校已经规定,在论文答辩之前如果文章还没有面世,就不能答辩。这样的发动群众,土法炼钢的老办法,还真的把各个大学的论文发表量给催上去了。学校的博士研究生数量越多,发表量也就越多。211985大学的优势,不可撼动。即使改成“双一流”,也只能在这些大学里挑。

土法炼钢之外,针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以及评职称的底线指标,也是催生科研量的良方。对于众多“青椒”而言,发表量、发表等级,以及国家课题的有无,在很多大学,都是职称能否获得的“底线”,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性,只能在底线基础上不断加码。评得越是晚,竞争就越激烈。对于已经评上职称的人来说,如果每年的发表量不够,达不到标准,就有可能降聘——高职低聘。以后还有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所以,在考核指标的高压之下,众教师唯一的办法,就是好拼命追求课题,追求发表。真正的科研成果,是需要创新的,天底下的科研创新,不都藏在中国学者的肚子里,像拉屎一样,说拉就拉出来。肚子里如果没有,急死也没有用。当然,真急了,就只能造假,再不就花高价买(这需要有雄厚的财力)。

行政的指标杠杆,对于行政体系当然是有用的。虽说催出来的GDP副作用不小,但是毕竟有那么些高楼大厦和道路桥梁摆在哪儿了。当然,这样的指标杠杆,对于学界的GDP也是有效的,君不见,现在中国学界的发表量,已经猛增到了世界第一。

然而,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是可以这样搞科研的。学术有学术的规律和法则,不是权力的指挥棒一挥,就会像变魔术一样,产生神奇的变化。发表量第一的中国,学术名声反而糟了,学术的竞争力,也并没有上去。如果有人认为,中国现在已经老子天下第一,那么就数一数,有哪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是属于我们的。

指标这个玩意,无论放到哪儿,其实本质上都是给领导看的。可惜,就像楼不是为了炒一样,学术也不是为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