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冰雪消融,春回大地,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浓浓诗情和无限希冀。让我们跟随税务干部的文字,一起品最美诗词、赏大好春光。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天,是一年之始,总是备受世人喜爱。走在春天的时光里,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那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总会与你不期而遇。
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的春天,准确地说,是农历二月,春社的大日子快到了。一位中年人再次罢官还乡,这年已是他待在故里无所事事的第二个年头。这天,他行走在乡间小路散心,却不经意间为千百年来无数在人生道路上默默探索的行路人留下了一颗春天的种子:“
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他,就是我的绍兴老乡,“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
走在千年前的春风里,他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其诗歌创作最为人称道之处,便是那腔炽热的爱国忧民之情,他自称“
老夫壮气横九州
”,渴望“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怀激烈,豪气冲天。
与热血壮志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1125年,陆游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短短两年之后,就发生了震惊世人的“
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
北狩
”,北宋灭亡。从少年时代起,雪耻报国的强烈愿望,便根植于陆游的内心,成为他的毕生理想。
现实是残酷的。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只知妥协苟且,而陆游仍以“
一寸凄凉报国心
”坚持抗金复土,这样的政治主张,既不见容于一味苟安的皇帝,也与胆怯的主和派达官显贵们水火不容。所以,他屡遭贬谪。
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被加以“
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罪名,遭罢官免职。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陆游闲居故乡,游历各处,寄情山水,但他心心念念的人生绝非“
樽前花底寻春处
”,而是“
铁马秋风大散关
”。
所以那天,他应是怀着满腹郁结,想着抒怀于山水春意,不料却见到了一幅优美而淳朴的乡村风景画卷。对于这位“
不速之客
”,乡民们拿出了上年腊月里刚酿的浊酒热情招待,恰好年前收成不错,农家鸡肉猪肉管饱管够!村民的质朴好客想必让诗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热情,于是当他再踏上旅途,农家的笑脸和几杯老酒下肚的暖意萦绕在脑海,犹如初春山间的杏花绽放在心头。
陆游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当时居住的小村子位于今绍兴城西鉴湖之畔,诗题所述的山西村应是邻村近里,均离我家不远。漫步于此,我仿佛看见他在那万物复苏的青山翠峦间从容徐行,山泉汩汩,小溪潺潺,只是走着走着,草木愈发浓密茂盛,山径也益加蜿蜒难认。
但在陆游笔下,丝毫看不出找不到出路的迷惘,反而充满自
得其乐的怡然。似乎挡在眼前的重重山水并非不可逾越,而是人生必经之考验,而他将直面这些考验。
此时的陆游究竟想到了什么,才会绣口一吐,遂成经典?或许,他想到那短暂却难忘的戎马岁月,“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想到被人诬陷罢官,报国无门,那无数夜雨淅沥、辗转反侧的夜晚,“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想到和挚爱之人有缘无分、伤情别离,“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但这些遗憾和错过,都动摇不了他矢志报国的决心,家乡的安定祥和让他致力恢复中原的信念愈加坚定。
个人境遇的落魄、求和派的目光短浅,并未让陆游丧失信心,他深信,终有一天,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都能否极泰来、豁然开朗。
也许,就在那一刻,山回路转,转入他眼帘的,是杨柳摇曳、野花烂漫、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好一处幽静秀丽的村落!
千百年来,我们走过一个个“
柳暗
”,又经过一处处“
花明
”,锲而不舍、不断前行,命运隧道里的那束亮光终会照进现实,迎来海阔天空的新天地,拥抱无比明媚的大好春光。
陆游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春光中,他俯身闻来,“
花气
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
;夏日里,他仰头望去,“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秋忙时,他泛舟湖上,“
重重红树秋山晚,猎猎青帘社酒香
”;寒冬至,他举杯庭中,“
冬来酒户微增旧,万事应须付一尊
”……
四季流传,他尤爱故乡的春天——光是以《春游》和《春日》为题的诗篇便举不胜举: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下一句“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写的就是故乡春社佳节来临前的欢乐喜庆氛围;“
开尽梅花柳渐青,东风又满会稽城
”,描绘的是早春时节的春暖花开;“
放翁晨起有佳思,娅奼林莺初试声
”,抒发的是融融春日中的闲情雅致……
陆游一生,受权贵排斥而仕途不畅,致力的北伐事业无疾而终,壮志难酬的他,在山阴农村老家前后共闲居了近60年。
漫长的时光里,无数次冬去春来,他心中复土报国的渴望从未熄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