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有许多非常玄学的东西,比如说有一种玄妙的理论,叫做鄙视链。
这个理论,应用到动漫领域可能还没什么,大家只会觉得挺萌挺好玩的。但如果应用到消费品尤其是3C品类里,就经常可能带来非常荒诞的现实。(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比如什么用苹果的鄙视用安卓的,用2000元机器的鄙视用千元机的,甚至同样用国产品牌都能滋生出若干种鄙视链来。要我说,这里面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很多看客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自我意淫出一条鄙视链。而真正愿意付费给3C品类的用户,往往看到的是性能、设计、口碑等等核心因素。
就比如说刚刚发布的小米6,突破了过往1999的起价,达到了2499。社交媒体上就有很多声音说雷军和小米突破了所谓“屌丝心理关”,抛弃了小米的核心受众。
我很久以前就说过,世上本没有什么屌丝,往往自己心理住着个屌丝,觉得满世界都是屌丝的人才是真屌丝。手机以及其他一切3C产品,最终拼的都是能给予消费者什么,以此来获得认可。一款投入了更高成本,打造出更好效果的产品,当然值更高价格。
至少目前来看,即使真有所谓的“关”,小米6也会是那个过关者。
【性能怪兽和变焦双摄:小米解决了核心问题】
为什么说小米6是那个过关者?首先第一点来说,在性能和摄像这两个手机产品核心因素上来说,小米6都达到了全新的行业标准。
首先来说,小米6敢于自称性能怪兽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小米6是国内首款搭载骁龙835旗舰处理器的手机。作为全球第一款10nm制程的手机CPU,在性能方面,晓龙835可搭载千兆网络,玩3D游戏页能做到不卡不发热。在骁龙835和6GB内存的支撑下,小米6在多中都能稳稳超过近期发布的竞品旗舰机。尤其在在GPU跑分中,小米6可以直接碾压iPhone 7,这让说国产机根基不稳的喷子们哑口无言。
所以说,小米6被叫做性能怪兽根本没毛病。而在成为行业主流争夺焦点的双摄领域上,小米6也有独树一帜的东西。
小米6采用的是与iPhone 7 Plus相同的双摄方案,广角+长焦双摄,可以实现2倍光学无损变焦,单反般背景虚化,这让人像摄影能力被大大增强。
同时,小米6能实现2倍光学无损变焦。在手机上做光学变焦的难点在于智能手机机身纤薄,有限的空间限制了光学性能,在现有结构空间下很难实现光学变焦,而小米6在这个领域的突破,目前可说仅此一家。再加上4轴光学防抖,小米6最终实现的摄像解决方案可谓相当完整。
而对于愈发挑剔的消费者来说,仅仅性能和摄影上的“过关”恐怕还不够,更要在设计感与审美上获得用户认同。而这个,也是小米6这次让雷军骄傲的更重要原因。
【四曲面玻璃和高亮不锈钢工艺:更严苛的雕琢换来品牌认同】
其实话说回来,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产业的设计迭代,很多都与小米息息相关。而且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在国内市场。去年小米mix发布,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于智能手机设计感升级的新浪潮。
从金属边框、3D曲面玻璃、3D陶瓷机身,再到令人惊叹的双曲面柔性屏、全陶瓷机身。小米其实一直走在设计与审美领域的锋线上。
而这次的小米6显然在核心设计工艺上没有让用户失望。这次小米6在工艺设计上的最大亮点是四曲面设计。正面采用2.5D玻璃设计,背面3D玻璃,尊贵版机身是陶瓷材质,并辅以不锈钢金属中框。可以说在曲面玻璃这个即将成为主流设计命题的领域达成了全新突破。
此外,小米6的无耳机接口、无孔式指纹识别、平整的双摄像头、防泼溅等工艺也十分惊艳。同时,小米6还采用了超越普遍认知的护眼屏幕。在两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领域达成了新的护眼效果,避免了屏幕对眼睛的伤害。一是降低蓝光,同时使色彩更接近真实。二是提供了1nit超暗夜光屏,避免屏幕过亮对夜晚看手机的伤害。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是发布会当天绝对“亮瞎各种眼”的高亮不锈钢工艺。小米6 亮银探索版采用四曲面镜面玻璃+金属高亮光泽和极致的镜面反射,确实能做到仿佛没有任何颜色的效果。虽然量产还有困难,但相信这个设计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不久之后的手机,应该且一定是什么样子。
【几轮大战之后,米粉用户普遍相信雷军团队的专注】
从小米的异军突起开始算起,手机领域毋庸讳言经历了若干轮大战。而国内手机大玩家之间也出现了反复的此消彼长。而毫无疑问的是,无论行业争夺的焦点重心在哪里,最核心的竞争力始终都会是产品。
有人说手机是拼营销的,有人说手机是拼宣传的,但其实最终的解释权还是归产品所有。没有俘获消费者的口碑转化率,再好的故事,再密集的营销网络也将于事无补。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以及对芯片能硬件的无尽探索,雷军率领的小米团队让用户群落看到了一种坚定。一种始终驻扎于产品端,跟技术、跟工艺、跟解决方案死磕的坚定。
这样的品牌认同形成后,其回报非常深远。小米6突破的仅仅是一个不足道的所谓“价格关卡”。而其性价比和品价比,才能赢得真正的忠实用户陪伴其前行。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扫码关注。预告:企业上云启动
点"原文"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