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网友分享了一个见闻,我觉得这件事很值得家长们引起反思。
事情是这样的:两个家长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饮料店里。两个孩子都是3、4岁左右。
其中一个小男孩拿着两个气球,他把一个气球送给了小女孩玩
。
本来一切相安无事,但最后小女孩临走时,
想要把小男孩手里那一个气球也拿走
。小男孩不想给,于是小女孩就在店里大哭了起来。小男孩的妈妈看了,马上从孩子手上拿走气球,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把两个气球拿到手了,她的爸爸跟男孩妈妈说了谢谢,然后就带着孩子走了。
小男孩一声不吭,眼眶慢慢的红了
。男孩妈妈就抱着他安慰说“人家是小女孩 .....”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傅首尔在
《奇葩说》
中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如果有一百颗糖,他可以分享;
可如果他手里只有一颗糖,你凭什么要求他大方
。”
其实,
处理这件事最关键的,还是双方家长的态度
。如果面对小女孩的任性索取,爸爸没有纵容;或者小男孩的妈妈没有选择道德绑架孩子,情况可能也不会发展得更恶劣。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像文中小女孩那样,想要什么就直接索要,得不到就哭闹,直到大人们满足自己的要求为止。
今天来聊一聊,
面对孩子的“自私”,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不止一次有妈妈来和我说,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会有孩子老是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更为难堪的,就是
去别人家做客,孩子爱翻东西,拿到手的玩具就想带回自己
家。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
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想要什么就去占有,只考虑了自己当下的感受
。
那么,如果反过来想,
孩子是被抢玩具的那个,他们的感受会怎么样呢?
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转换角色
,“你老爱拿走别人的玩具,那么妈妈现在把你玩具送出去可以吗?”让孩子感同身受。
教导孩子,“玩具是属于你的,妈妈没有权利随意送人。所以,同样地,别人的玩具也不能被你随意拿走。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首先要得到别人的同意。”
在
《妈妈是超人》
的一集中,有个义卖玩具献爱心的活动。霍思燕想让嗯哼把平时不玩的玩具,分享给更需要的人。
她先是和孩子一起商量,“你愿意吗?”
霍思燕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而不是发号施令地替孩子安排。
听到要把玩具给别人,嗯哼大哭说“不愿意”。霍思燕没有责骂他“自私、任性”,而是耐心地解释这么做的意义。
在拍卖过程中, 关于“要不要卖掉这个玩具”,霍思燕也全权交给儿子做决定,不断强调“我只是他的助手,老板说了算。”
最后霍思燕告诉儿子,这一笔筹款是用来给小朋友治病的。孩子虽然懵懂,但心里会慢慢建立起一个概念:
分享,可以给予他人帮助,这是一种美德
。
都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熊父母。孩子肆无忌惮的行为,往往是家长给的底气。
前不久,一段“家长带孩子喂狼吃草”的新闻引发热议。一名女子带着孩子去北京动物园玩,他们通过围栏上的小孔,
给狼喂杂草、树枝、雪糕棍甚至还有挂面
。
当旁边的游客劝阻时,这名女子还反怼:“喂硫酸了还是喂药片了?”,一幅理直气壮的样子。
园方获悉后,将其列入
“北京动物园不文明行为黑名单”
,从即日起,她如果再入园参观,将会接受园方一对一的
“文明游园提示”
。
在视频里可以看到,孩子蹲在地上,喂草的小手还被家长扶着。
家长不仅没有规范自身的行为,还鼓励孩子去犯错
。
我想,幸好后续这名家长得到了惩戒。如果没被园方发现,那么孩子很可能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意识不到乱投喂动物的不良影响。
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能为了私欲,而选择无视规则
。如果对规则视若无睹,很大程度是需要承担严重后果的。
请别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大人们要给予空间,引导孩子,把孩子带到正轨上。
《圆桌派》
有一期中,作家马家辉说自己是“食冷淡”。他说
自己对食物没有热情,只觉得是为了生存而吃
。这种冷淡源于童年时的一次心灵创伤。
小时候,马家辉的爸爸常常买芒果回家。因为家里孩子很多,一个芒果要分着吃。爸爸总是把芒果分成不对等的7份,把大的给其他女儿,而马家辉总是拿到最少的。
后来,他把零花钱攒下来,给自己买了一个芒果,藏在厨房里。等到晚上其他人都睡着了,偷偷起来一个人吃。
正当他吃得开心的时候,被爸爸发现了。他的父亲虽然没有责骂他,但
从此认定他是一个自私的、不愿和姐妹分甘同味的人
。
这件事成为了日后父亲奚落他的谈资。在马家辉成长过程中,总是被反反复复地拿出来说。
这导致马家辉长大后对美食产生了一种愧疚感,
他觉得自己不应该、也不配去吃好吃的东西
。
一旦给孩子打上了“自私”的烙印,对于孩子的精神伤害不容小觑。
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当被大人指正,如果他此时意识到错误,他更多的是期望得到大人的宽容。他在对大人发出一个求助信号,
“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
如果大人落井下石,戳孩子痛处,他会觉得羞愧难当,从而变得不自信。
更严重的,可能形成报复心理,破罐子破摔“
反正我做得好的地方,你看不见。一天天地说我自私,那么我就干脆成全你,自私到底
。”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步入极端。因此,家长们可以先自省一下,
在面对小孩的自私行为时,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
当我们说“不要自私”“要分享”“要怎么怎么”,在孩子眼里是大人在发号施令,这样的教条是生硬的。即便他真的听从了,也不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
因此,
我更加推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把“大道理”具象化
。
在我小时候,每当家里买回来好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说自己不爱吃,说那些什么烤鸡啊、蛋糕啊.....都是特意买给我吃的。
导致我很长时间真的以为,大人们的口味就是“古怪”,他们不爱吃这些东西
。随着慢慢长大,开始有自己的零花钱,我偶尔会买一些好吃的回家。
一想到
“大人不爱吃”
,我就默认只买我自己的分量,没有买其他家人的份,免得浪费。
后来,我才意识到,根本不是他们不爱吃,是他们把东西让给我吃。我心里很愧疚,没有懂事地体恤家里人。
也感到很遗憾,觉得自己和家人之间错失了一段共享美味、其乐融融的时光
。
等我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日里会常常语言引导孩子,“
乐乐,这个好不好吃?要不要带给爸爸吃?
”
每年都会安排一大家子去旅游,小辈孝敬长辈的场景,被孩子看在眼里,相信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
慢慢的,乐乐也变得乐于分享,幼儿园里遇到好玩的事情,会第一时间回来和我们说。吃到好吃的,会主动给我们尝一尝。
△乐乐给哥哥舀面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需要过于焦虑。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耐心引导,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付出往往是双向的
。你待人好,别人自然也会回馈同样的善意给你,这就是1+1>2的快乐。
公众号又改变了推送规则啦!
如果你希望和往常一样看到“
朵妈聊育儿
”
就把我们“
设为星标
”置顶吧
这样就能随时看到我们的最新消息了
记得多留言,多点“
在看
”哦。
扫码识别 |
关注朵妈
学习最新育儿理念
测评剖析育儿产品
分享亲身养娃经验
甄选各类生活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