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为绿山投资闫海进先生于2009年5月2号发表的关于GMCR的分析文章。
…………………………………………………………
一、keurig brewer的市场空间
根据最近两个季度的销售数据来看,KEURIG brewer最终保有量达到1000万台问题不大,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大概在2010年底,最迟在2011年底实现。2009CY的销量我的判断是250-300万台;2010CY的销量目前判断可以达到400万台。
全美咖啡机数量为9000万台,家庭渗透率90%左右。如果按照10%的渗透率来评估,保守估计绿山咖啡的市值依然有3-5倍的成长空间,即实现100亿美金的市值。
如果渗透率到20%甚至是30%,公司的市值呢?这个问题我们留给未来的思考。因为要考虑到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提升,市值的提升幅度可能大于渗透率的提升幅度。
国际市场这块,欧洲目前以雀巢的NESPRESSO为主的单杯咖啡机比较盛行。但比较KEURIG和TASSIMO可以看出,KEURIG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NESPRESSO的便捷程度以及价格和可选择咖啡品种等远远不及KEURIG。根据能够查到的数据,NESPRESSO大概拥有超过300万的会员。KEURIG如果渗透到国际市场,最初可能面临终端的开拓、咖啡品牌加盟的开拓等困难,但其有竞争力的价格、丰富的咖啡品种以及便捷程度可能迅速为中低端客户接受,市场空间远大于NESPRESSO。
二、高品质咖啡市场的变局
根据PEET的年报我们获悉,全美高品质咖啡(SPECIALTY COFFEE)保持着远高于咖啡行业增长幅度的9%左右增速,2007年市场容量大概180亿美金。而市场的主要占有者为星巴克,其2万家咖啡店是主要销售终端。
高品质咖啡的成长多大程度上是星巴克的带动呢?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很难有答案。绿山目前分享了星巴克客户消费的一部分转移,而更重要的却可能是家庭消费高品质咖啡便捷后带来的增量。
K杯带来的高品质咖啡增长可能会带动整个高品质咖啡行业容量的增长。因为其把复杂的消费简化,使得家庭消费成为一种享受。
如果比较星巴克和K杯的扩张,那会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星巴克的扩张受累于选址、配送和管理;而K杯的扩张却似乎更简单,可以像病毒一般进行复制。星巴克可以在全球扩张,把收入做到100亿,市值最大300亿,K杯的扩张空间到底是多大呢?是更大还是更小?这个问题也留给未来来思考。
三、销售的加速
短中期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销售终端的扩张上。沃尔玛的加入可能是公司销售的一个加速器。销售终端的数目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未来依然有潜力可挖,主要集中在全美1.4万家GROCERY终端的增加。
但同一终端的内生性增长可能也是一个爆发点。
增长会带来新的增长,出现自我强化的迹象,在绿山产品进入沃尔玛后这种迹象可能更明显。
其他终端也可能存在惊喜。肯德基在东部的500家店已经有K杯及绿山的咖啡产品供应。肯德基会把绿山的K杯产品纳入其全美所有终端进行销售吗?在沃尔玛进入销售体系后,这种可能性陡增。过去,肯德基可能对于绿山的销售有提升,而未来,绿山的K杯咖啡产品可能对于肯德基的销售有提升。
在肯德基之外,一些其他食品店,比如批萨店、汉堡店以及其他,都有可能全国范围内接受K杯产品的销售。这好比百事可乐的推广过程。
四、KEURIG BREWER的一些猜测
2009CY的销售可能达到250万台以上,OEM厂商的成本应该出现下降,这给KEURIG BREWER的降价带来可能。在购物季结束后,部分brewer已经出现了降价。是次在沃尔玛推广的一款产品定价仅为99美金。未来的降价可能更进一步刺激brewer的销量。在2009年圣诞节前,我相信KEURIG会再一次降价。
新机型的推出。这是另一个值得期待的因素。更加灵巧、精致、美观的brewer可能被引入市场。这好比IPOD之后推出I-SHUFFLE、IPHONE等产品。
五、K杯产品的渗透扩散
最新季报的信息显示,有一些COFFEE HOUSE的产品尝试进入K杯体系,更夸张的是,有一款冰茶竟然开始介入K杯。
我们较早前的判断可能逐步变为现实。K杯可能成为一种标准,很多加工过程复杂,保鲜要求高的饮品可能会和KEURIG接触商谈进入的条件。这会让K杯冲出咖啡行业的束缚,从而带动公司市值的进一步膨胀。
如果星巴克把其产品也被迫纳入K杯体系中,市场会怎么来评价呢?
六、食品巨头会提出高额收购条件吗?
卡夫、雀巢、MARS等巨头的心态可能很微妙,在单杯咖啡机市场上应该比较迷茫。消灭竞争对手的一个做法可能是提出高价收购。
我只能祈祷,公司管理层不能短视,要拒绝任何出价的情形。因为,现阶段任何出价收购都会阻碍公司已经进入的伟大腾飞之路。绿山最终的市值应该远高于任何出价!
七、管理层的执行力
在众多因素中,这是我认为的唯一一个风险因素。但管理层强大的背景可能让我们略微放松。KEURIG的老总出自吉列北美;绿山现任的CEO来自于宝洁,公司的其他管理层也都是阵容强大。我相信,他们应该能够更深刻理解行业,并给出一个美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