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不是下一个台积电。
虽然锂电池赛道的延展性,可以匹敌芯片代工,从新能源汽车到储能、工程机械、电动船舶甚至是人形机器人、AI,但技术迭代的速度和规模效应不及芯片代工。
天风证券在研报中称,首先,芯片行业有摩尔定律,芯片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快于锂电池,且有经济学效益,更先进制程的芯片成本更低,能快速应用到下游。而且,智能手机和高性能计算对先进制程的芯片的需求迫切。
而锂电池行业的技术迭代更缓慢,且更高性能的电池在初期成本较高,锂电池行业目前大头下游是电动车和储能,价格敏感性高,故推广速度较慢。
其次,芯片代工行业制造成本占比近9成,所以很容易通过规模化降本。同时,台积电采用短于同行的设备折旧政策(加速到2-5年),加强先发优势,享受产品和技术溢价,保持高盈利。
而锂电池80%-90%是直接材料,这考验的是对材料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对比LGES等日韩对手,宁德时代的材料成本管控能力更强,对比国内竞争对手,它的折旧年限更短(除比亚迪外)。
所以,台积电的盈利归结为自身技术领先,且技术壁垒很高;下游应用企业苹果、英伟达等的竞争壁垒高,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回馈给上游。
宁德时代能和对手拉开10-20个点的利润率差,主要来自材料端、制造费用端,以及产品端(重研发、率先打造铁锂快充)全方面的能力。
这就出现当下的局面:即使宁德时代技术领先,留给其他电池厂商的追赶时间也相对充足,技术周期中也很难出现降维打击。各厂商的电池性能没有拉开本质差距,车企也无法通过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提高市占率。
与此同时,锂电池的竞争壁垒不高,导致产业快速产能过剩。
新能源车市场就因为2022年初开始出现、2023年-2024年加剧出现的供给过剩,导致市场转向需求驱动的逻辑。车企很难靠向上做高端化和品牌化来获取高毛利率,反而更多走下沉路线、以价换量,也就无法给上游产业链更多利润,甚至会压缩上游产业链利润。例如,比亚迪要求上游供应商10%的年降事件。
这也是为什么在2021年电池周期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的转折点上,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占率达到巅峰时,后来呈现下滑趋势。
宁王丢掉的份额,一部分被二线电池厂商以低价优势抢占,另一部分被车企自研自产电池抢占,除了比亚迪,广汽、长安、极氪、蔚来都公开了自研电池的计划。
宁德时代万亿市值背后,固然有动力电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十年十倍的高增长,也有中国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取得的领先优势。对于它的投资逻辑,短期来看,如果终端新能源车企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降级是主流,那么,成本优势比产品溢价更重要;长期去看,更取决于下一代电池技术突破,以及如果技术路线变更,它能否保持领先优势。
参考资料:
海豚投研,《宁德时代的三季报,似乎预示下游需求开始转好》
锦缎,《宁德时代的2024:拐点何时来?》
财新,《宁德时代2024年预盈490亿至530亿元 市场龙头地位稳固》
海豚投研,《通过台积电看宁王:逃不掉的周期宿命》
虎嗅网,《宁德时代,成为比亚迪还是富士康》
晚点LatePost,《深入宁德时代,拆解万亿巨头的制造秘密》
天风证券,《千帆过境,再次对比宁德和台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