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识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8-11-14 00:4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常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传统是真的,但是中国人一直是有信仰的。

我们的信仰不是以宗教形式呈现的,而是以文化理念来呈现。

那就是儒释道合流。

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的逻辑性哲学,属于互参比照性的哲学。

中国社会的自古以来也都是情、法、理相融合的社会,中国先贤追求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和谐有序,重视同侪制衡。

这一切,可以总结为外儒内道头顶佛。

如果说得具体点,那就是: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识。


儒家的身

所谓儒家的身,就是像儒家一样追求。

自从孔子确立儒家以来,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取得显赫地位,经过孔门十哲、孟子、董仲舒、程颐、陆九渊、朱熹、王阳明等代代大师阐发,儒家形成了体系严谨、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历代治国的指导思想。

但如果 一句话来概括儒家的思想,那就是 成人 有为

所谓 成人 ,其实就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用 儒家倡导的话说,就是做个 做个 君子

所以从历史书上可以读到一代代仁人志士克己复礼,努力修身,追求完善的人格,一世为人,力求立德立言。

但儒家之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更积极的影响力还在于倡导人要有为。

孔子 就曾经说过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一种强烈介入当下,用个体奋斗来弥补世界不美好的心态。

儒家的价值观里,立己达人,追求立功,兼济天下的观念,造就了一代代贤士人名臣的精彩人生。

读儒家,学儒家,可“成人”可 有为 ”。


道家的心

儒家看重人和社会,道家重视人和自身。

老子的 无为 庄子的 逍遥 ,我们就可窥一斑。

所谓道家的心,是像道家那般处理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道家重内心,心即是性,性即是天命。

当人生的困苦,世界的纷扰堆积在身前,道家会教给我们,从心里看轻这一切,不为事乱,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净。

道家重自我审视和外界批判,庄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道家的价值观里,不重功名利禄, 重视内心的 自在

所以,闭门隐居,遁入山林,高人追求修心修身乃至逍遥成仙的故事,历代都有。


我活只在我心,当我们无路可走,当我们被外界叨扰时,学习一下道家,返回到自己的心,是智慧的。


佛家的识

佛家解决人和自身、人和世界的关系。

佛教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都影响深远。

你也许可以说自己不信佛,但是你无法说自己的思想里没有佛教观念,比如因果,比如识相,这些都来自佛家。

作为一个有着完整论述和细致思想体系的哲学,佛教可谓博大精深。

所谓四万八千法门,即是说佛家的思想的浩瀚。

但佛家给中国人影响最深的,还是其识上。

佛家的识,重在识相。

识别 自我和世界,识别自性和佛性,识别自身的修为法门 … …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迷茫时,当我们在世界上迷失自我时,佛家思想可以让我们沉静,让我们坚定。

有佛有明镜,学佛可自证。



人不可无礼,无礼不立,什么是礼?

礼是一种恭敬谦让。

人不可无智,无智不明,什么是智?

智是一种坦然平和。

人不可无福,无福不兴,什么是福?

福是一种豁达厚道。


◎  谦让是一种礼


春秋时期,孔子与学生周游列国。一天,他们驾车到晋国,一个孩子在路中堆瓦片,阻挡了他们的道路。


孔子上前说:“你不该在路中间完,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的瓦片对孔子说:“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看了看地上堆积的瓦片,发现是用瓦片摆成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是车该给城让路,还是城该给车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问“你叫什么呀?几岁啦?”孩子回答说:“我叫项橐,今年7岁。”孔子又说:“项橐7岁懂礼,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作为圣人,尚且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东西,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我们普通人又怎么能不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呢?

谦让是一种礼貌,是一种修养。公共场合不争不吵,学会谦让,你让一步,我让一步,社会才能进步。


做人做事不要眼高于顶,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别人,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东西自己都应该得到。谦虚一点,先承认自己不优秀,你才能变得很优秀。


◎ 平和是一种智


人的一切疾病,都是心情惹得祸,有专家称70%以上的疾病都与心情有关,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十分重要。


人的一切烦恼,大都是自寻烦恼,心态过于偏激,过于焦虑,烦恼就从中情绪的缝隙中壮大起来,烦恼太多,是你心态不够平和。


保持心态平和是一种智慧。有这样一则故事:有四个人要过一处峡谷,过峡谷的桥只是几根光秃秃的铁索,峡谷下是滚滚流水。


这四个人分别是盲人、聋子和两个正常人。四个人依次过桥,结果却令人惊讶,盲人、聋子都顺利过了峡谷,一个正常人却从桥上跌了下去。


有人问盲人和聋子顺利通过的原因,盲人说: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山高桥险,心态平和所以能顺利通过。聋子说:我耳朵听不见山谷河流的咆哮,因而恐惧感减少,心态也比较平和。


平和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心态平和的结果。


遇事不要慌乱,越慌越容易出错,万事往好处了想,不要钻牛角尖,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保持平和之心才是一种大智慧。


◎ 厚道是一种福


厚道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孟子》中说“仁者无敌”,“仁”其实就是一种厚道。


不贪小便宜,不占他人之功是厚道;肯吃小亏,不伤害别人是厚道;为人处世怀有善心,慈悲宽容不小肚鸡肠是厚道。


《了凡四训》中有一个关于厚道的故事:福建公卿杨荣,祖上以摆渡为生。某年遇到暴雨,河流决堤洪水爆发,许多民居被毁,钱财货物漂在水中。


许多摆渡人都趁机打捞货物,杨荣的曾祖父只一心救人,当时许多人嘲笑他痴傻。


后来,杨家渐渐兴旺,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家祖上有阴德,祖孙必享荣华富贵。”果然,杨荣位列三公,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很有才能。



文稿来源: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1587915858@qq.com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