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7 月底华为发布了新旗舰 P50 系列。对于它背后的故事,华为心声社区近日首次做了披露,这款手机的研发、定稿等远比外界想象更加曲折。
历经三次大的解决方案调整,P50 系列的诞生比以往来得晚了一些。
回想项目开发过程,虽然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产品团队探索科技边界、做出消费者满意产品的追求从未变过,我们就要做一款特殊环境下超出期望的产品。
回想起 P50 系列整个开发过程,我们的团队也在一次又一次大的解决方案调整中不断磨练、重生。
衷心希望这次经历是旗舰机凤凰涅槃,鹰击长空的起点,也是团队万象新生的开始。
2019 年 8 月,第一波冲击过后,虽然海外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公司立志要在海外建立自有生态来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国内大本营仍在,旗舰机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心朝梦想,我们有信心让 P50 系列比上一代更进一步。整个团队针对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展开了一轮轮激烈的讨论。
接下来的 7-8 个月时间里,代表着 P 系列科技美学调性的 ID(外观设计)雏形也孕育而生,以往几经波折才能确定的 ID 方案在 P50 项目中只经过两轮评审就确定了下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见钟情的 ID 一定能够获得用户的喜爱,这让整个团队充满了信心。
带着激情,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推演产业技术的商业及用户价值。一个充满市场想象空间的 P50 产品应运而生。
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2020 年 5 月,产品竞争力方案的不确定性加大,已经形成的方案需要进行大改。
如果说一年前我们第一次面对业务连续性还有所慌乱,那么此时此刻的我们心中只有前所未有的坚定,没有退路才是胜利之路。
面对当前的变化,我们紧锣密鼓地商量着应对的策略。也是在这期间,我们发现即使过去大家认为已经够到了行业天花板,但天花板不就是用来突破的吗?
就这样,经过 2、3 个月的调整,不仅产品综合竞争力又得到了全面升级,团队信心也无比高涨。
正当我们信心满满快速往前推进变更后的方案时,“8·17”的到来将我们第二轮的方案又一次推翻。
看着手上几乎完美的方案和已经出炉的机器,我们感慨:它可能永远无法与用户见面了。
然而,来不及惋惜更多,我们便已经开始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不仅要找到突破方法,还要尽可能早地把变更耽误的时间追回来!
几经波澜,我发现团队的凝聚力更加强大,我们就是要攻克一切困难,传承 P 系列科技美学和智慧摄影领先的优秀基因并寻找进一步的突破,让我们的 P50 系列能够成功问世。
P 系列从诞生之初就一直走在科技美学与摄影艺术的探索之路上,然而当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摄像头凸起尺寸不断加大时,两者的冲突开始显现出来。
如何在保证 P 系列摄影竞争力的基础上,继续追求“美是一种态度”,找到一个和谐、完美融合的呈现形式是 P50 这代产品的必经之路。
正如 P 系列 ID 领域的元老级人物老伍所说的:“ID 是需要有创意和灵魂的,手机 ID,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不断给消费者带来眼前一亮、又富含基因传承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为了将 P 系列摄影艺术与科技美学融合在一起,让功能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老伍带领他的团队从双反相机中汲取灵感,通过对经典的致敬以及对摄影文化的溯源,打造了双圆这个独特的标志性语言。
这个设计也顺应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圆地方”“成双成对”的含义。
通过这个带有典型人文韵味又契合 P 系列摄影理念的 ID,我们想让消费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传递出的科技美学。
有了创意的方向,接下来就是发挥设计师在感性世界中对事物极致追求的精神了。
极致的美学是科学的,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科学。就像最优雅的旅行车往往会追求车身与轮胎直径 6:1 的关系一样,P50 手机的长度与双环元素的比例关系、每一个 R 角、每一个线条和面型、每一处工艺材质,在最终呈现给消费者之前,都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推敲。
然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也需要付出代价。外表简洁优雅的双环与内部方方正正的摄像头器件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让我们无法同时保证内部架构空间利用率和外观的优雅协调。
要不要因为技术的难以实现而在 ID 外观上做出妥协?这让团队困扰了许久。
在纠结了 2-3 个月的时间之后,时任旗舰手机产品线总裁李小龙的一句话让大家坚定了方向:“选择 ID 时,就看哪个 ID 更受消费者喜欢,架构实现上的困难,我们来想办法解决。”
最终,研发的兄弟们通过其他特性的简洁化设计,不但守住了这款 ID,还实现了更大的进步,让架构空间利用率相对上代产品提升了 5%。
隐喻的情感化设计、亲和感性的识别性语言,我们的选择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美好的一面留给消费者。
P 系列手机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坚持在手机摄影技术上不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我们将原来手机不可能拍到的、肉眼无法看清的世界都记录下来,带给了用户超感观的体验。
这期间,华为手机的拍照团队也积累了大量的系统设计和算法能力,不断突破手机摄影的边界,将单反相机里绝大部分的功能都融合进手机中。
因此 P50 这代产品选择哪个领域作为拍照的突破口,延续 P 系列在摄影上的持续创新口碑,成了产品规划期间的一个棘手问题。
我们反复思索,是否可以依靠华为手机摄影在系统和算法上的优势,去尝试在不同赛道上做些创新和突破呢?
我们把这个想法交给了 P50 的产品规划 Audrey,一个在周围同事眼中都毫无争议的时尚女性。
Audrey 的一大爱好是购买口红,她说:“当买了新口红拍照发给朋友后,朋友都会问我为什么买来买去都是差不多的颜色。其实它们有各自的色彩倾向,只是用手机拍照后发出来就看不出差别了。网上一些时尚博主做口红试色的时候,也只能将几个颜色依次涂在手臂上,然后讲述这些颜色在室内、室外分别是什么样子,因为手机拍不出来差异,只能依靠语言来描述。”
在针对拍照色彩真实性方面进一步获取了更多的调研数据后,我们发现各个手机品牌的用户都有类似的、甚至更多的场景痛点,例如拍口红、家装、服装颜色不准等,消费者需要一款能够拍出世界真实色彩的手机。
就这样,我们跟研发一拍即合,色彩真实成为 P50 “俘获人心”的主打方向之一,我们要用摄影记录真实。
之所以很难用相机记录“真实”的色彩,有三大原因:相机传感器的色彩响应与人眼色彩响应是有差异的;相机无法准确估计拍摄环境的光源影响,但人眼会想办法忽略环境光带来的影响,进而获得与物体表面色一致的色彩感知;相机缺乏类似人脑对于色彩的理解,例如在色温为 6000K 的日光下我们看到的颜色和在色温 3000K 下看到的颜色是一样的,但相机无法识别出相同的颜色。
因此相机对于色彩的处理相比于人脑对于色彩的理解,“思路”不同而且缺乏系统性,需要引入更强大的色适应模型。
针对相机记录“真实”色彩的难点,研发的同事利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模拟出人类感知色彩的流程。
借助光谱传感器的环境光源估计能力,在色彩处理的流程中加入色适应模型并基于更广的色域进行色彩增强,将相机拍摄图像转化为人眼观察到的图像,让相机拍摄的流程尽最大可能去模拟人脑处理人眼观察到世界。
为了测试颜色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下的变化,保证用户在各个场景下都能拍出真实的色彩,我们做了大量的测试。
其中,颜色相近的口红是最好的测试工具。测试团队买了许多口红涂在手上、嘴上、纸上,然后在不同的环境下做测试。测完这个颜色再擦掉换另外的颜色。
频繁地卸妆和擦拭让皮肤生疼,负责效果测试的 MM 们打趣道:“口红一姐也不好当呀!”
这期间我们规划的 Audrey 同学除了为测试贡献出了自己心爱的口红外,还要负责协助研发采购各大品牌热门色号完成系统性用户验收测试。
柜台前的她指着各款口红:“这个,这个,还有那个……都包起来”,她打趣说:“临柜的店员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希望我下一个光临的专柜是她那里。”
产品上市后,网络上有许多博主反馈 P50 手机拍口红颜色很准,购买的珍珠项链在拍摄后质感仍在,不像是塑料项链。
后来我们在回访一些有色板拍摄需求的设计师们时,他们的连连惊叹也让我们倍感欣慰——我们真的帮助消费者解决了他们的痛点!
回访 P50 色彩真实的开发之路,手机摄影的需求源于生活,围绕着消费者需求,我们不断改进计算摄影与硬件系统,推动 P 系列摄影创新方案不断突破。
以往旗舰机数字系列版本最高仅支持 IPx4 防水规格(防淋雨、溅水),P50 规划之初也延续了这个规格。
2020 年 7 月,当重新审视产品竞争优势的时候,我们提出希望尝试在 P50 数字版本上实现 IPx8 防水规格,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为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然而此时手机都已经生产出来,若要增加 IPx8 防水特性,结构件要重新开模具,不仅会增加手机边框,牺牲 ID 竞争力,还会更改手机内部各部件间的连接方式,增加成本,牺牲充电速度等用户体验。
防水的代价似乎太大了,产品规划团队也陷入了犹豫。此时,我们依然记得 P50 这款产品 ID 选型时所有人笃定的眼神,那是对 ID 设计的极大肯定。
P50 当前的设计是对 P 系列科技美学优秀基因的继承,我们只能确认一点,当前极致的 ID 方案绝不能牺牲!
反复思索过后,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也似乎不讲道理的需求——就用现有的方案,实现 IPx8 防水规格,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P50 要做 IPx8 防水,主要的挑战有两个:屏幕与中框之间点胶宽度不够导致的局部漏水;充电接口气密性不良比例高。
在 P50 规划之初,为了减小手机四边的黑边宽度,提高显示区域的屏占比,让手机看起来更加轻薄时尚,我们已经在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将屏幕与中框之间的点胶密封宽度收窄了 30%。
在这样的胶线宽度下,通过 IPx4 防水气密性测试已经是个很大的挑战,更别提 IPx8 标准了。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