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为什么要做计划,本文是最好的回答,没有之一
延伸阅读:库存计划如何应对永远错误的销售预测
延伸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做预测
延伸阅读:预测计划: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延伸阅读:谁家销售需预测,谁家预测初需人?
延伸阅读:为何所谓正确的预测几乎不可能存在?
延伸阅读:每天只需工作2小时供应链人士是如何炼成的?
延伸阅读:关于供应链预测:你/我知道的都太少了(1)
延伸阅读:关于供应链预测:你/我知道的都太少了(2)
延伸阅读:关于供应链预测:你/我知道的都太少了(3)
图为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最亲切的供应链专业号
“一鸣惊人,抑或一蹶不振”——新品能带来生意爆发,也可能带来成本暴涨,公司的运营真是“成也新品,败也新品”。
而新品预测也确实比较难。今天我们来聊聊在消费品企业,有哪些常见的新品预测方法。
没错,新品预测由市场部来主导。但planner和supply chain manager作为预测流程的领导者,了解基本招式也非常重要。这样你才会推敲,会测算风险,会验证,会反应。
首先确认预测哪个环节。以精准计算出供货量为目的,根据公司情况选择sell-out或sell-in(sell-in为公司售给渠道,sell-out为渠道售出)。
如果今天你的企业有sell-out历史销量和渠道库存,预测在更终端的sell-out上更好。再用目标渠道库存转化为sell-in,最后考虑公司安全库存转化为供货量。
如果目前渠道库存数据不靠谱或不可控,sell-out历史数据缺失或者缺乏监控,只做 sell-in预测也是顺应企业现实情况的一个做法。
预测在什么环节,就必须跟进在什么环节,以不断积累经验值。
提前多久上交新品预测?一般根据长周期原料/包材的要求。如果还需要新产线或新仓库,提前期会更长,但粒度可以更粗。
不是任何提前期都一定需要by SKU的预测,共用长周期原料/包材的SKU,可以合并预测,后期再做出占比。新品提前期越长,上市计划越不确定,如果能适当降低精度要求,从供应的角度给未知一些空间,是企业供应链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Pipe-in+Benchmarking (铺货+标杆法)
铺货根据公司及渠道情况,可能是第一个月,也可能是前三个月。铺货期需要销售团队提供数据:
该月销售支数=目标门店数*每店陈列支数*该月铺货进度
铺货之后的正常售卖阶段,用benchmarking法参考类似品。根据功效/目标客户/渠道的类似,找到可以参考的老品。为了完整的季节性,建议拿出老品的一个整年的实际销量,除以门店数和自然日,得到每个月的单店日销量作为基数。新品和老品当然不一样,所以在基数之上,再乘以各个影响因子,比如:
门店数的倍数
新包装/新配方带来的增比
不同容量销量的经验比
涨价/降价引起的数量比
SKU数变化,蚕食或合并效应
…
Market Intelligence (市场信息法)
全新的产品上市,或者向全新的渠道挺进,没有可参考的怎么办?战略型的新品,可以考虑引入外部资源,比如向数据公司买数据,再乘以预估的市场份额来估算。
Pipe-in+Replenishment (铺货+补货率法)
没到买数据那份儿上,又没有类似品?也可以根据“铺货量+补货率”来计算,补货率可以参考销售执行程度类似的新品。销售执行程度,受同时有没有其它新品/促销影响,受有没有促销员影响,受有没有特殊津贴影响。
电商渠道分开预测
季节性不同的渠道,需要分开预测,这不管是放在基线预测(baseline forecast)还是新品预测上都一样。电商的铺货速度快,爆品销量更集中,节日销量异常倾斜,需要负责电商的同事一起做新品预测,以及在上市后进行监测,及时调整。
真实需求vs“使命必达”
有的新品背负使命,比如要贡献多少生意,才能赢回研发投资,或者需要多少年需求,才能凑够批次量(batch size)。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你可以问的问题是:支持这么大的上市,我们有什么媒体投入?在哪几个月?然后和市场部一起看,在这样的投入下,我们的预测量是多少?用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去做一版去功利心的相对“纯粹”的量。然后对比Top down的数量,把差距数量量化成坏货计提金额,直接算出对P&L的潜在影响,“把坏话说在前面”。如果决策者考虑了坏货风险,依然觉得可行,那这个“使命必达”就是算好了退路的理性决定。
所有这些方法中试图实现量化的因子,说白了都是假设Assumption(假设)。Assumptions准不准,要测过才知道。刚开始这样算的时候,你拉着市场部和销售一起确认并记录在新品预测表中,讲给决策层让信息通透。新品预测的责任,所有stakeholders都要背,才能做好。
当风险太大而假设又太模糊时,择部分区域或客户群进行试卖,拼命先攒一点硬数据再放大规模,也是降低风险的方式。
新品上市后,市场部和销售部要不断跟进上市进程,积累一手数据,planner也要及时跟进了解。Planner关注这些“因子”的实际情况,不仅是为了供货上的及时反应,也是为了对比当初的假设,为后续的新品上市预测,积累自家的数据。积累多了就是判断力和话语权。
积累自家数据库,找到适合自己品类的方法,对管理层的目标和销售的数据,培养自己的判断力----都没法急功近利,也没法通过本文“秒会”,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长期来讲,推进公司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考虑原料、包材甚至模块、部件的共用,将新品指标设入市场部、销售部的KPI,都对新品预测有帮助。“新品预测”说到底不是个猜测,而是计划和执行。PDCA,Plan-Do-Check-Action,日益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