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整年的工作状态就是:让我焦虑让我疯。做什么都不太笃定、提不起劲,甚至还浑浑噩噩的……
其实在工作之前,我就听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它们拎出来都是掷地有声,振振有词的,比如:千万不要把兴趣当成职业。
但我天生耳朵就比较硬,也很有自知之明,
如果我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大概是连一天都撑不了的。
倒不如在开始的时候,就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才有动力追逐自己的梦想。
后来才发现,
即使选择了喜爱的职业,也一样充满了挑战……
我现在的工作是新媒体,目标就是能产出优质的有影响力的影评,但整天打卡式的输出,让我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会因为保证不了质量而感到焦躁,怀疑自己是否对得起梦想的纯度,甚至到了最后,频繁用某些词汇,会让我有些生理性的不适。
这种不理想的工作状态已经跟了我很久,直到慢慢把自己熬成了睡眠质量超差的90后秃头少女……
虽然把这些都归在工作的糟心上,对工作本人有点不公平,但是
最起码先调整好一个失控的指针也是好的。
因为不想平淡和琐碎消磨掉梦想的初衷,同时希望能重拾工作的动力,我做了一些改变,不知道你都归在工作的糟心上,对工作本人有点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种阶段,如果有的话,希望我自己的调整方式,会给你们一些参考。
- 或许可以开始调整状态了 -
a .清算并且记录工作中,让自己有成就感和挫败感的事,搞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
回想一下自己通过努力完成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许不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
只要你觉得它很有意义就可以了
。
比如,我自己的成就感来自那些有质感的、大气简洁的、有共情能力的部分,这些会让我产生“我和别人真的不一样”的自信。
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做的就是避免自己和别人表达的观点同质化。
清算过后,就会明白,
痛点和梦想是不冲突的
,如果想要一个能表达自我的梦想状态,你需要先储蓄好内在的驱动力。
b .积累是最有效的充实方式。
实际上,每天工作已经很累了,一下班除了瘫着什么都不想干,接下来就是不免俗的那一句,为了梦想嘛。
你平时积累的若是热爱的东西,输入的过程绝对是一种消遣而非煎熬。
我会在平时的间隙中插空刷信息,
不能一扫而过
,而是在大脑中“抿”一下,不要求记住,留个印象就好,这些信息刷多了,就会在脑中储存,通过你的日常表现出来。
另外我会系统的学习,两周或者四周精攻一个导演,一个作家,这段时间内死抓着他们不放。落实到平时就是
利用好碎片时间
,拿备忘录记一下他们的观点,一天半小时完成一个小章节,这点儿时间还是可以匀的出来。
(其实我平时记笔记是弱项,别人都觉得没头没尾的,
但笔记嘛,自己能看懂就行了)
c .跟进行业的新潮,便于自己也常换新的形式。
创新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那我就换一种说法,如果你的工作状态已经萎靡到了一个地步:要尝试换新的运营形式,你就想嘛,已经烂成这个样子,换个新的形式又能烂到哪里去呢。
如果你时时关注自己行业的新趋势,并且以此做出改变,相信我,这给你的成就感绝对是无法比拟的。
第一是在不变中求变,如果行业没有变动,要学会自己生成应时应景的方案。
这点也许有人深有体会,有的时候明明你任务都完成了,但KPI就是比别人低。
这就是因为你还没有适应职场的“潜台词”,
稳定不是最好的状态,良好的变化才是
。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只是及格线,你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反复做出改变。
比如尝试过的方案如果不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尝试成功的方案也不能一直用,而是随着热点和情景做出相应的改变。
第二是在变化中求取新的适应方式。
任何行业在任何时刻都是变化的,你要学会淡定的
适应一些突如其来的改变
。
怎么适应也是有方法的,如果变化是一条波浪线,就跟着它一起画图就好了。看清楚它的规律,瞄准基点,大胆试验,不需要太瞻前顾后的担心自己搞砸,因为对你的处境来讲,变化本身就足够动人了。
另外一点就是,怎么变化就不会脱离行业原本的调性,只要你对此深谙于心,就不会手忙脚乱。当然能做到预见改变的你是最牛的。
- 或许也可以选择辞职 -
我遇到困惑后,所做的就是调整状态,而我的朋友却是相反的。她选择辞职。
a .不换行业换内容,同质交换。
她之前在乐视体育做赛车运营工作,梦想是自己亲手盘一场赛事运营。
但一些国外赛事经常搞得她昼夜颠倒,上个大夜班回来气色差的像鬼一样,这样爆肝爆痘的工作她撑得下来全靠着自己对爱豆莱科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