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禾旅读
在这里,有来自海内外父母的用心体验,有易行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每周一期的专家讲座。和孩子一起旅行、阅读、成长,我们一起,终将改变他们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大学研招办  ·  重点事项再提醒 | ... ·  23 小时前  
认真想  ·  逻辑学训练营:一阶逻辑 ·  3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我,一个普娃,如何成长为今天的“陈小舒” ·  4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我,一个普娃,如何成长为今天的“陈小舒” ·  4 天前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  第一期讲座课《时空间行为研究》 ... ·  6 天前  
厦门本地宝  ·  厦门将新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  6 天前  
厦门本地宝  ·  厦门将新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禾旅读

36岁, 困在生活中间,人生还可以重新开始吗?| 青禾旅读

青禾旅读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06 07:35

正文

 青 禾 旅 读  

学以致用,育儿育己


欢迎加入讨论群,

请加个人微信号qinghelvdu,注明“入群”


我的36岁生日

是二宝满5个月的日子

不用说

所有人包括我在内

都记得后者,忘了前者


快速生长

需要精神体力全关注的大宝

屎尿屁没玩没了

需要成天抱在怀里的二宝

身体不好

间或情绪不稳的双方父母

事业转型期

不断出差忙碌的老公


还有一个

身材走形、

事业停滞、

间歇狂躁的

——我自己


当我遇到这部剧

第一集第一个十分钟

就被这个问题击中了



36岁了,

我怎么会变成这副样子?


当然,就像我一样。

这位女主人公

并不全然是她

所说的那般不堪


但是

她(剧中人凯特)的人生

简直就是我们自己

人生的写照


没有结婚,没有生育

体重超过200斤

虽然她36岁

但没错,不全和我一样


可是忽略这些细节

这部剧里的每一个人

几乎都在写照我们自己

正如剧名

——THIS IS US.


 

当国产剧把“原生家庭决定论”

重复到到令人厌烦的程度,

重复到让你

每天担心

往左走,孩子会倒霉

往右走,将来会后悔


这部美剧

却用十分奇妙的角度

展示了我们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

充满了令人迷惑的真实感

像真正的现实世界一样


“A家庭必然产生a孩子,

长大之后变成A+”


不,不是这样,

不是《欢乐颂》那样

简单粗暴的逻辑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而是

复杂、凌乱、细腻、周全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每一个出场人物 都交待了原生家庭


扒开一个个原生家庭

以及 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

给我们看 每个人的

心结,伤痕,仇恨,以及美好心声。


看看它们都是从哪儿来的

然后

再让我们

去寻找、去思考:


这些伤痕与不幸

怎么才能离我们而去?

面对这混乱的生活

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把一切做“完美”

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

 

立志于做完美爸妈的,

来看看男女主角

是怎样当爸妈的。

(别人家的爸妈。。。)



男女主人公

三胞胎的爸爸妈妈

他们的人设是

我们父辈那一代人


这对夫妻不是什么

高级知识分子

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

而是蓝领阶层


然而

他们在生活中的智慧

值得我们学几十年。。。

作为父母,

他们完全可以作为

我们许多为人父母(大部分)的典范。

 

最初想要孩子的时候

他们有过一点

迷茫和犹疑。

 


孩子小的时候

男人为了生计而忙碌

也曾有过对家庭的疏离

而女人及时把他拉回了家庭

他们立志要做

12分的父母

比满分10分还多2分,yeah!

 


他们当然有自身的局限

然而我们能看到的

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一对爸妈


妈妈宛如落入凡间的迪士尼公主

温柔,理性,全心全意


而爸爸呢?

看看妈妈对他的评价:

 


乐观的爸爸把“人在囧途”的感恩节

变成其乐无穷

值得孩子一辈子怀念的晚上

开创了家里独一无二的感恩节传统


孩子们决定

一辈子、每一年的

感恩节都这样过

事实上他们这样做了


咦,这不就是这是近年时髦的“游戏力”吗?


铭刻在孩子们心中的

家族信条是这样的:

 

将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

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性教育问题是时下大家都关心的

听说上高中的儿子

已经发生了性关系

爸爸这样说:

 


他们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

三个孩子

其中一个是领养的


面对领养的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

妈妈这样说:

 


为三个同一天生日的孩子

开办三个完全不同主题的生日派对

尽全力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以发挥

做与众不同的最好的自己。


 

当其中一个孩子抱怨

自己被忽略

爸爸像我们所见到的

每一个“智慧”的家长一样

说出了这番话:

 


而这对夫妻自己

也给孩子活出了榜样


爸爸从蓝领工人转行做白领

并最终成为公司合伙人

而每上一个台阶

都是对家庭的爱在驱使他


妈妈是受欢迎的乐队主唱。

他们如同超人一样,在养大三个孩子

尽心尽力之后

自身也在努力,在成长

 

怎么样

养育教科书一般的存在吧?


这样“别人家的”爸爸妈妈,

养育出的孩子是不是

必然是“别人家的孩子”

坐拥成功与幸福?

 

事实是

——不好说。。。

 

从第一集看到的一团糟。

到剧情逐渐展开,

你发现更多细节


你会明白——

父母做好了

孩子也未必注定幸福

幸福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每个人都有暗面,

是宿命,还是怪家庭养育?

 

自带光环的主角爸妈

养出来的三个孩子

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领养的黑人孩子兰德尔

在36岁时

已经成为公司合伙人



事业出色

婚姻幸福

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不仅对事业有很强的掌控

他对孩子的教育

也非常有一套

  

听上去非常不错吧?

 

他有完美强迫症,

在心力交瘁的时候, 

他失声、他颤抖、他崩溃

这样的崩盘

每隔几年就有一次。



哥哥凯文

是唯一一个

继承爸爸妈妈高颜值的孩子

演出电视系列喜剧,小有名气


 

年纪轻轻

与初恋结婚

又离婚

感情世界看似丰富多彩

实则充满着不安全感

随时的背叛与倒塌。

 

好脸蛋、好身材、有名气

却超级没有自信

习惯性怀疑自己


他觉得自己

做着没有尊严的事情,

在36岁生日过后

想要再次归零


于是得罪了

自己事业中几乎全部的贵人



妹妹凯特

从小就是个胖子

在女孩儿们的排挤之下长大



仿佛一辈子都要

跟自己的体重做斗争

永远面对人们的

嘲笑与冷眼


 

可是——

她明明非常能干

只要她想面试一项工作

总是会立即拿下


 

她的男朋友有一个

如同维密天使般身材完美、又有钱的前妻

却爱她爱得死心塌地


原生家庭 那里

或许有答案,却没有钥匙


如何解释这一切?

做父母的是不是会感到无能为力呢?


你几乎心力交瘁,

要确保自己把每一件事都做对

 

可是,这不可能的

你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对

 

哪怕你已经做对了99件 

就只有那么一件,一小件

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忘记了,

可能就会成为那个黑洞

 

也或许你已经把每件事做对做好

可是那些你不想要的还是会发生

因为根本不会有哪个人是完美的

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团乱麻


很奇妙的是

这样揭示原生家庭与现状之间的关系

却似乎没有得到什么答案


这对父母做了这么多好事

却仍然留下一堆问题

基因,同伴,成长中无数的变数

让父母有时变得很无力

 

不过,这部剧倒是非常有心

为几乎每一个主要角色

都交待了原生家庭

意欲让我们看得更透彻


原生家庭,可以解释

我们身上的症结

 

例如,

兰德尔追求完美的劲儿

或多或少有些妈妈的影子


而追求完美

快要把自己累死的妈妈

原来是有一个

随时能逼疯自己的老妈

 

原生家庭,也可以是

用来打破和挣脱的

 

例如,

对家庭和孩子

犹如天使一般无可挑剔的爸爸

竟然是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的

因此立志,长大后

一定要做个好爸爸

绝不会打老婆,打孩子


他做到了

是妻子和孩子心中

完美的爸爸


妈妈绝不要

像自己的妈妈那样

做一个只会

唠叨抱怨的绝望主妇

她做到了


不想做“橄榄球寡妇”

决心跟老公一起成为球迷

她也做到了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困扰

有时候只是误解


凯文的朋友,一位女编剧

在邀请凯文回家冒充男朋友的时候

“顺便”发出这样的抱怨:


 

然后当镜头拉到她家里的晚宴

当她的父母让她来讲述节日故事的时候

她口中的“完美姐姐”也开始抱怨:

 


而一谈到戏剧

父母一脸骄傲地提起妹妹:


 

而姐姐此时的表情

如同刚吞了一只苍蝇

 

两个孩子都觉得

自己是不被偏爱的那个? 

看来是父母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或者

只是孩子的误解吧?

 

这多么像我们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充满了纠结与纠缠,相爱相杀

到了某一个瞬间

可能会突然醒悟那困扰我们几十年的症结

原来只是一场误会

 

原生家庭那里

也许会有我们很多问题的答案

却远远不能给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

 

兰德尔骄傲地说:

我对孩子教育非常有心得

我的女儿是黑人

但是她上台演白雪公主却毫无犹豫

这能够看得出我教育很成功

 

可是……我们也分明看到了

当她在台上时

周围人们的窃窃私语


有些事,永远要我们独自去面对

父母家庭能够给与的

也许远不足以推动我们一生


谁该为我们的幸福负责?

 

三个孩子

幸福吗?

成功吗?

 

想必这三位,都曾有

觉得自己幸福得可以立即就死掉的时候

也有觉得自己无比糟糕的时刻

 

这都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

 

父母尽全力养育他们

然而,有些事情就是那么无能为力


 

兰德尔得到了养父母无私的爱

甚至比他们亲生的孩子得到更多爱和关注

可是他不断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要求自己必须完美

否则他会觉得自己随时又要被抛弃


凯文的自我怀疑

究竟是天性敏感

还是源于童年时

一些偶然经历(多半是巧合)

所带来的误解?


 

凯特天生就是小胖子 

她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妈妈

可这恰恰是她最难受的

看着妈妈穿S码

而自己小小年纪就穿XL码

尽管妈妈说:


如果我漂亮

你就漂亮

因为你是我女儿

你长得跟我一样


她却恨妈妈,恨她的漂亮和完美


在我们成年之后

慢慢学会了解自己

学着去回望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

幸运的话,我们找到自己的心结

试着去解开它


兰德尔36岁了

终于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他终于打开心扉

去探寻自己当年被遗弃的真相

他也原谅了向自己隐瞒事实的养母


凯特在减肥的过程中

认清了真实的自己



而凯文,终于开始遵循内心深处的指引

知道要拒绝什么,要去追寻什么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而不是结束


你还真不知道

哪件事情

会印刻在孩子的人生底板上

当父母能不战战兢兢吗?


人生必不可少的究竟是什么


也许你会说

总有一些东西

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难道随波逐流

肆意地过一生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我们总是在寻找

寻找那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食材

有了它们我们的人生就可以鲜美可口

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佐料


如果有,大概这种关键食材之一

就是 

学会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这才能够让三个孩子在自己最倒霉

触到谷底的时候

不放弃人生,知道从哪里爬起来

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再次生活的意义


曾几何时

我们展望孩子未来的一生 

出现在你面前的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是如建筑图纸一般

整洁而富有科技感 

还是昂贵的艺术性极高的名画?

 

有没有想过

我们所有人的一生

几乎都是一幅乱糟糟的涂鸦呢?

 

在这部剧中

由看似不着调的凯文点出了这一点:

 

 

真的,也许

这 就是我们

 

36岁,去评论我们自己成功与否

去判断我们父母的教育

去怀疑自己的幸福

都为时过早

 

而对于我们的孩子

我们却总是很心急

 

总是希望在他5岁的时候就看到

自信 勇敢 进取  从容

那些对人生成功有利的好样子


总是希望在她15岁的时候

就让她拥有一切未来的保障

 

未来是无法保障的

人生永远是流动的

与其去描画一幅已有模板的漂亮图纸

不如让孩子学会 

如何在这凌乱的涂鸦之中

找到自己的轨迹

保持自己的色彩

乐观面对挫折


在任何境遇之下

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36岁,

人生还可以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有误解

尤其是我们自己在当父母的时候


一个人

从什么样的大学毕业

从事什么工作,

跟什么样的人结婚


判断生活幸福成功与否

这时候还

远远不够


老牌美剧《老友记》中

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桥段


大学讲师Ross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学霸、大学恋爱、毕业结婚、稳定的好工作

而他的妹妹Monica

却只是个没有固定工作的厨子

(相当于无业游民了吧)


一次家庭聚餐时,Ross的父亲自以为开明地说:

世界上就是有两种人,

一种像Ross一样能上青天览明月

(Shooting stars)

还有一种像Monica一样有着平凡的小确幸

(Stay where they are)


非常讽刺的是

此时的Ross因为妻子是同性恋

而离了婚、丢了大学里的工作

而Monica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业小有起色


父母们不太懂的是,

没有人能够Stay where they are

只要活着,人生就总有起落。

所以好学校好工作

甚至看似好的婚姻

这都不是永恒的


永恒的是我们对人生的修修补补:

剧中的妈妈对自己的 丈夫说的那一句话

也成为一句警示名言:

Be a man, fix it!


我想说

woman也一样啊!


也许只有到了36岁,

我们才明白

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修修补补 

这真是比不可少的技能


生活永远是流动的

36岁,还远远不能够盖棺定论

每个人都有A面和B面

人生永远充满了意外

 

也许我们该多一些耐心

不急着给自己贴标签

不急着去塑造孩子的模样


如果36岁,人生还可以重新开始

那么在孩子的6岁,16岁

我们又为什么着急呢?



专栏作者

叶   敏


做过记者、译者、童书编辑、杂志主编、沙龙策划者及阅读推广人,热爱读书与生活,最大的心愿是让阅读点亮生活,用持续不歇的探索和进取成就人生更大可能。养育两个男孩,并乐与他们共成长。


✄----------------------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