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粘接产生的粘附力主要来源于 胶体 与 被粘物 之间界面上两种 分子间相互作用 的结果。此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液体胶粘剂分子由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的表面移动;其次是吸附力的产生,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0.5nm时,分子间便产生吸附作用。
2. 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认为, 高分子材料 之间的粘接是由于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分子或链段彼此之间处于不停的 热运动 引起的相互扩散作用,使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 界面逐步消失 ,变成一个过渡区,最后在过渡区形成 相互穿透的、交织的 牢固结合。此理论强调两点,一是胶粘剂的大分子与被粘物材料的表面要相容,即溶度参数相近;二是强调扩散。
3. 化学键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粘接作用主要是 化学键力作用 的结果,即粘接作用是由于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化学结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学键)而产生的。
硫化橡胶与黄铜,酚醛树脂胶与铝进行粘接时都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了Cu-S、O-Al键。
使用偶联剂于胶中是胶黏剂与被粘物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应用。
4. 机械结合理论
一般认为,大部分固体表面都是粗糙的,放大后观察材料表面存在 孔状结构 或 凹陷结构 ,当表面施胶后,胶粘剂通过流动渗透、填平多孔或凹陷结构,胶粘剂固化后成为固体,因而与被粘物表面形成牢固的机械咬合、镶嵌作用,从而产生牢固的粘接作用。故机械结合理论认为,粘接只是一个机械结合过程,是胶粘剂对两个被粘物的粘接面机械附着作用的结果。
5. 双电层理论
双电层理论认为,将胶粘剂与被粘物视为一个电容器,在粘接界面两侧形成 双电层 ,从而产生 静电力作用 。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要分开两个"极板",就必须克服静电力作用。当胶粘剂与被粘物剥离时,此时的”两极“之间便产生 电位差 ,且随着极板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达到一定极限值时,便产生 放电现象 ,在黑暗时会有发光的放电现象或轻微的"劈里啪啦"的放电声音。
6. 其他理论
极性理论、弱界面层理论。
为便于更好的交流,设计联盟建立了 联盟技术交流群和供应链对接群,欢迎大家加入,加管理员(微信号: zhixi-2012 )为好友,由管理员拉大家入群(申请备注:行业+地址+昵称);常用QQ的朋友也可以加入QQ技术交流群(群号: 945926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