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目前全世界恐怕就只有中国游客不带现金也能“横扫”世界!
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请戳以下视频↓↓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中表现抢眼,特别是其中的移动支付,自带“冲击波”:巴黎塞纳河畔,微信扫码订票;孟买街头,手机刷飞饼;还有日本药妆店、莫斯科地铁……
如今,中国游客在德国慕尼黑机场购物只需扫码支付,妈妈再也不担心我们排长队去兑换外币了呢。
为吸引“沉迷移动支付不能自拔”的中国游客来店消费,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个商家已开通中国某支付应用,并推出“超国民待遇”,用手机支付的中国游客凭网上优惠券付款,还能享受一定优惠。
此外全球有16个机场为中国游客推出手机扫码实时退税服务,其中两个在韩国,另外14个在欧洲。
▲泰国药妆店结账柜台摆着“欢迎使用微信支付”的牌子。
日本和韩国倍感压力,恨不得赶紧搞定手机支付服务,把大多被贴上“买买买”标签的中国游客留在商店里。
最近,一位日本店主就在网上发文求助如何注册中国某支付应用账号,因为赴日旅游的中国人买东西总问“能不能用手机付款”。
这件事在日本网络上引发关注,有网友还扪心自问一波:我们是不是不如中国啦?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近日就中国移动支付现象进行报道:手机支付正风靡中国,外出用餐,购物,就连街上的煎饼果子摊都支持手机付款。
因为中国的移动支付实在太方便,害得很多老外到中国生活就不想走了。
去年,来自德国的“洋女婿”托马斯·德克森走红网络。这位小哥揣着一本护照和一部手机,分文不带就来到杭州,竟顺利完成为期一天的“无现金”旅游。
▲托马斯·德克森:没有啥是手机不能解决的。
一位外国网友在社交网站上感叹:你出门可以不带一分钱,但是手机电量得确保满满哒。而另一位网友则表示:中国手机支付简直让人蜜汁兴奋,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日本《产经新闻》认为,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进入“无现金社会”,不得不感谢7亿多智能手机用户,以及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备。
同时,虽然重视个人信用的信用卡尚未普及,移动支付消费的各类金融服务(例如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却在中国意外走红。
此外,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在2016年占全球移动支付总额的50%,把日美欧远远甩在“起跑线”上。如此便捷的背后自然会有安全风险,但中国的移动支付应用开发商也在“如何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做出很多努力。
而一直以创新经济形象“行走江湖”的日本,国内消费至今多达70%的金额仍以现金交易,这一比例高于任何发达国家。
日本朝日电视台报道,中国游客狂刷移动支付已引起日本金融界的警惕,“小心脏”已然承受不了。9月中下旬,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团等约70家日本银行计划联合推出虚拟货币“J币”,希望能鼓励消费者多利用移动支付,降低日本居高不下的现金使用率。
在广大吃瓜群众心目中拥有超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逆天”网速的韩国,网上付款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不仅要进行繁琐的身份验证,还得下载一大堆网络安全插件,简直在斩杀各种级别的boss路上一路狂奔,迷途难返。
一位韩国网购爱好者表示,本来就是想买一件毛衣,可数次支付失败后,自己已暴躁地想砸电脑了。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商店付款台已经可以用手机支付,目标人群是不惜漂洋过海来血拼的中国游客。
中国两大支付应用早已在异国他乡“轻车熟路”,国外本土企业非常害怕移动支付市场被中国大型互联网集团捷足先登。这不,德意志银行今年4月急急忙忙“激活”了手机支付应用。连贝莱德投资集团德国分公司监事会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都忍不住吐槽:“我们欧洲的数字化速度太慢了”。
▲资料图片:今年5月起,加拿大大型购物商场多伦多约克戴尔购物中心开通了微信支付。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每年要在国外花掉约3000亿美元(1美元约合6.6元人民币)用于买买买,而花在德国的就有760亿美元。平均每位中国游客在欧洲花掉3000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德国等欧洲国家得尽快赶上中国的节奏以适应无现金消费模式。
更引人注目的是,如今在中国的某些快餐连锁店,吃货们仅靠“刷脸”就可以点餐+结账,吃上热腾的鸡肉汉堡。德国《商报》就此发文抬了一波中国的移动支付,“谁能想到,1000年后,在我们生活的重要领域,中国再次在全球创新链中名列前茅。”
来源:参考消息(ID:ckxxwx)| 作者:刘扬子 聂志芳
本期编辑:胡程远、杨翘楚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