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还不具备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普及步伐,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针对近日网传“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中考将取消”的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回应表示,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近些年,关于所谓“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传闻不时出现,经过辟谣,我们已经可以得知普及高中≠取消中考,但中考改革是板上钉钉的。家长不禁会关心,中考会怎样改革?什么时间进行改革?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应新的考试形式?
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根据《意见》不难看出教育部对于中考改革具有以下几点决心:
201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改革全面开展,2020年要消除“唯分数论”;
推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实行全科开考,引入综合评价;
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局面,变为“教什么考什么”;
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最终实现中学自主、多元办学。
《意见》规定,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
到2020年左右
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根据《意见》,近日已有部分省份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考改革的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于11月20日发布了《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征求意见稿,透露出今后中考中招改革重大方向。有这么几个重点,我们来参考一下:
1. 在考试命题上,要“加强对实践能力考查,逐步开展外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和科学实验测试”。也就是说,中考英语的听说能力和科学实验动手能力的考察将加强!
2. 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分配比例继续提高,“从2018级学生开始不低于60%,有条件的地方应努力提高分配比例”。也就是说,各初中学校进入普通高中的保送生名额将扩大!
3. 此外,还提出改革统一招生办法,改变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
到2020年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毕业和各类招生的基本依据。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于近日出台,提出到
2020年
左右,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1. 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面,四川省将全面实行“两考合一”,把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
2.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
3.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方面,将开展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4. 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方面,可给予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
5. 强化招生管理方面,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严禁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自行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新生。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科目增加,英语分值降低到120分,省统考学科总分则增长到880分,且考试的时间轴拉长。
2020年起
,全省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将会迎来新中考带来的教学改革。
1. 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变化,将促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现方式的改进。
2. 招生录取方式也随之改革。计分科目可以采取各科(含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以分数呈现计算总分录取法,或各科成绩以等级呈现等级分类排序法,或部分学科成绩以分数呈现部分学科以等级呈现“分数+等级”录取法等;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
3. 将选择有资格优质高中学校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按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5%的比例安排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
202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推算下来,也就是现在正在上小学的这届孩子,虽然不可能直接取消中考,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升学评价体系将完全改变!
通过已经发布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几个关键词:
“两考合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招生”
。
这也充分说明:在素质教育渐渐立足的今天,变“一锤定音”为“过程评价”,是趋势。
教育部的中考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中考要减少单纯记忆、死记硬背的考察项目,转而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方法的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更适应改革的方向。
鼓励孩子从小学开始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试、成长,素质教育,这三者应该是合在一起的。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语文卷作文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名著,考生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精神,向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靠死记硬背和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同时,要教给孩子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学会深度阅读,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和能力。
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比如科学实验的考核要求,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中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会有较大变化,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提升阅读写作能力。书法、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考试中都会增加。
如语文、思想品德(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