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柏祥:组织的整合放大01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7-05 10: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人加入组织后,必然带来个体效率的损失,也就是说组织从功能上来讲,必须降低或弥补这种效率损失,这是组织存在的条件。因此,我们才说简单的整合是不行的。

各有所求的人,自由地共聚一堂,结果将如何?我们先来看下图,如果说天下众生,在一个人的时候没有问题,因为他个人(红色箭头)就代表组织,他的行动跟他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当有N多的人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变成这样了,箭头开始不一致了吧。

人再多起来,变成这样了,

箭头的方向又多了,杂乱起来了。这个过程是不是从个体户开始到夫妻老婆店,再搞着搞着,就注册个小公司,把亲戚、朋友、同学搞过来,然后又赚了一笔钱,发现人来得更多了,开始“牛逼”起来了,所谓叫公司了。

人再多起来,再搞上去的话,就搞成这个样子。

在这样一个群体里面,每一个人的水平都很高,但是搞到一起,最后是什么一个模样?这个,你懂的。

到这张图,就是一团浆糊了,什么都看不清了。因此大量企业所谓的发展过程,最后是不是干了这个事情?把越来越多所谓有能力的人搞进来,你会发现能力越大的人搞在这里的话,总的能量是越来越大了,但是他的绝对的“功”就做不了。但是去看看今天大量的企业,几乎新员工一上班,就是马上叫他干活,马上进入考核状态。

我们只是考虑到了他的能量,根本没有想过他在想什么。你应该干点什么,你搞不清楚。这种做法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人是均值化的假设解释不了现实,它不适应。其实人的能的差别并不多,但大量的企业培训都在这个层面,结果越培训越走人。所以说,简单汇聚肯定不行。如果只是简单地汇聚,按照前面的方法来走,它的最终作用一定是小于1,效率大大损失。如能真正进入到组织的状态,那就起来了,它可以放大,产生大于1的效应,取得更多的剩余。而组织还有一个作用——交换作用,交换的效应既可能大于等于1,也可能小于等于1,它有多种可能性。这就是组织所具有的三个功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只看到汇聚作用,当然汇聚是前奏,是第一步。

人多能量大 ,但能量不等于力量。所以,习总书记没有叫能量,他说要正能量,这个正是什么意思,能量是个标量,正不就给了它一个方向吗?上面加了一个箭头。因此,芸芸众生有所求,百姓百姓百条心,自然汇聚一盘沙。

由此,我们可知:人的简单聚合的结果必然小于个人单干之总和,因此组织决不能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否则效率必然低下。管理是为了谋取剩余。因此,管理的本质不是整合,而是放大。

1+1>2 的说法一定成立吗?不一定。做到1+1=2行不行呢?也是亏,加号跑哪里去?它还有管理成本的损失。

我们更进一步地看组织规模与交易成本的关系。

广义来说,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组织形式:市场,好处是竞争和信息充分,但交易成本高;企业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一个组织的人数越多,它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发热内耗就越厉害。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会多起来,成本就上升,而这个时候它的组织效率是低的 在这种时候,人数继续增加时,就会发现中间出现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一出现以后,会出现什么? 再增加人数的话,公司亏本了(图中蓝线是收入线,红线是成本线),交叉点代表的是组织规模的极限。 而且红色成本线的斜率越来越陡,这说明随着后面的人数增加,成本的上升更快。

图中红线与蓝线形成的面积就是最大的收益,搞大面积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蓝线往上移动,但是蓝线在什么情况下能上移呢?

一种情况是市场需求突然增加,但有增加必然也会突然减少,长期来看,期望值是一样的。如果盯着那个样本值,就跟买彩票一样了,而我们做企业不能见好就收,要持续经营的。这样一来我们要提高期望值,而不是样本值,降低偶然性。

另一种情况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同样带有偶然性,它不是说有就有,它间断的,不是连续的,它导致的是生产函数的改变。

同时,市场也好,技术进步也好,一定会被人家模仿,明天人家会了,蓝线最终还是下来的。靠科技带来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因此,两条线,我们更要关注红线。

但是我们今天很多企业不断在抱怨一个问题——利润越来越少了。什么道理?因为上面这条线——技术线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可遇不可求;而我们自己能决定的这条线——红色线,我们却无法让它下降。如果我们能够把上面这条红线变成下面虚线那样,这一块的利润就出来了,这是我们说的管理出效益。

我们在红线上做文章,就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通过管理出效益。经营产生的是盈利,是多出来的;管理产生的是剩余,本来就有的。这就跟能力对起来了,能力也是本来就有的。

这个利润就是靠管理出来的。因此今天企业的利润或者说总绩效,它的构成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是整合绩效,第二是经营绩效,第三是管理绩效,第四是作业绩效。这四部分绩效的衡量各不相同:整合绩效看效能,经营绩效看效果,管理绩效看效益,作业绩效看效率。它们的绩效重点也不一样:整合绩效主要靠外部资源导入,经营绩效靠市场资源开发,管理绩效靠无形资源的放大,作业绩效靠有形资源的利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板主事资源的整合与人才的放大,经营者主事市场的整合与业务的放大,管理者主事资源的放大,操作者主事能力的发挥与知识的放大。也就形成四种核心绩效的分工:整合绩效——决策层,经营绩效——经营层, 管理绩效——管理层,作业绩效——操作层。

决策层主要是指老板、董事会、领导班子,他们主要进行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人才等四个整合和业务放大(扩展、集成)、人才放大(经营、管理);经营层更多指市场及业务部门的经理们,他们是进行市场资源的开发,而不是搞成自己的,他们要有像狼一样的业务拓展心态,要有谋有划,能激励下属按战略意图勇往直前;管理层则着重无形资源的放大,这种无形资源指的是依附在机器、生产资料上的知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把事情做成了,就是管理;作业层侧重的是有形资源的利用,包括人的身体、机器设备等。因此注意每个层级所要干的活和核心的绩效是不一样的,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颠三倒四的。

这样一来,不同的人考核重点就应该不一样,考核指标也要不一样。我们通常用于考核的财务指标,把分配跟考核两个概念搞在一起了,弄混淆了。考核跟分配是不一样的。经营跟业务是直接关系的,面向市场;组织内部的就是管理,所以组织效率的根本就是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