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Wind万得  ·  重磅!马斯克表态! ·  昨天  
VC/PE/MA金融圈  ·  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三天可见 ·  昨天  
Wind万得  ·  抢先看小米新品亮点 ·  3 天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CF40研究 | 降低政策利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  3 天前  
大道无形我有型  ·  老巴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我的办法对我不对。卖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汇率变动下贸易条件理论分析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2-09 07:17

正文

编者语:

本文节选自中山大学2009级博士胡未名的毕业论文《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福利效应研究》。该论文指出,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各贸易参与国通过参与贸易能够带来贸易福利的改善。汇率作为重要的价格变量,撬动贸易福利分配,影响各国通过贸易实际获取贸易福利的大小。学界对于贸易福利、贸易福利衡量、汇率变动的价格传导机制以及汇率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敬请阅读。

 

/胡未名(中山大学)


随着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贸易福利的理解不断深入。贸易福利包括消费者效用的提高、生产者剩余的改善、商品价格的下降、商品多样性、生产效率的提高、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外溢等等。国际贸易文献中对贸易福利的变化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贸易条件法,通过贸易条件的变化研究来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贸易福利变化。二是剩余分析法,通过分析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来来研究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贸易福利变化。剩余分析法通常采用哈伯格福利三角(Harbinger triangle)分析方法,分析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福利损失,研究要素配置的有效性。由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不可观察,哈伯格福利三角分析法主要适用于理论分析和微观分析。与剩余分析法相比,贸易条件法在宏观分析中有比较完整地统计数据支持,容易加工、测算、整理,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分析贸易福利的工具。

 

价格贸易条件理论及实证研究

 

Marshall(1923)运用两国提供曲线(Offer Curve)模型解释了国际贸易中价格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

 


图2-1  提供曲线图

 

在图 2-1 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X商品和Y商品,曲线分别是国家1和国家2的提供曲线。在曲线表示国家1对商品X的进口需求量和商品 Y的出口供给量,曲线表示国家2对商品Y的进口需求量和商品 X 的出口供给量。提供曲线交汇于E点,表示两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均衡。直线AE的斜率代表贸易均衡时的价格贸易条件。分别代表商品X和商品Y的均衡贸易数量。

 

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消费无差异曲线决定了各自提供曲线。两国的提供曲线决定了价格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共同决定价格贸易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最终体现在价格水平变化。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各自供求关系、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供求关系变动直接影响到价格贸易条件。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增加、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减少、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国外出口商品的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减少、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以及国外出口商品的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改善。

 

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通常用来衡量一国参与贸易交换获取福利状况的指标。价格贸易条件(The 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CTT)也被称为净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是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可以表示为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2-1)

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代表一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

 

早期学者将贸易条件变化与贸易福利(实际收入)变化认为等价。Ricardo认为贸易福利包含商品的增加以及消费商品带来的效用增加,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贸易带来的效用增加。当贸易条件发生变化,Taussig(1927)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的贸易福利(实际收入)也发生变化。当贸易国的CTT改善,通常认为该国的贸易福利改善。Viner(1937)看待贸易条件变化与贸易福利关系上比较审慎,同时期大量学者将贸易条件变化等同于贸易福利变化。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37)运用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和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提出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琼·罗宾逊认为贸易条件与国际收支同向运动。汇率变动改善贸易条件时会改善了贸易收支,恶化贸易条件时会恶化了贸易收支。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出口量变动率/出口品外币价格变动率)、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出口量变动率/出口品本币价格变动率)、进口需求价格弹性(进口量变动率/进口品本币价格变动率)、进口供给价格弹性(进口量变动率/进口品外币价格变动率)等四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和贸易收支的影响。当,本币升值将改善贸易条件,进而改善贸易收支;本币贬值将恶化贸易条件,进而恶化贸易收支;反之,如果,本币升值将恶化贸易条件,进而恶化贸易收支;本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条件,进而改善贸易收支。现实中,与琼·罗宾逊分析不一致,贸易收支的改善往往伴随以贸易条件的恶化。

 

CTT在衡量贸易福利变动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1800-1850年间,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CTT是持续恶化的。历史经验表明,许多成功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均伴随着CTT恶化。CTT无法衡量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出口生产率增加带来的福利变化。在要素生产率不变、完全竞争、充分就业以及市场完备的假设下,CTT可以衡量短期贸易福利的变动。由于这些假设在长期中失效,因此使用CTT来分析长期贸易福利变化是错误的。一国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增加对外出口虽然会导致CTT恶化,但是出口会改善贸易福利。增加提高国内生产能力的资本品的进口会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同时降低短期的贸易福利,但是从长期看这些进口的资本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进而提升长期贸易福利。

 

Klein(1990)、Bini-Smaghi(1991)研究认为不同产品的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变动展示出非对称特征,部分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受实际汇率影响大,部分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基本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Baldwin(1989)、Knetter(1989)、Obstfeld(2002)研究认为不同贸易品的价格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性。Francisin (1996)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了OECD 的7个国在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的均衡关系,发现两个国家贸易条件是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汇率变动不影响贸易条件。另外5个国家的汇率变动是贸易条件的格兰杰原因,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Edwards(1994)、Elbadawi(1992)用发展中国家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贸易条件是影响一个国家中长期均衡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ORANI模型基础上,Allen和Peter(1990)、Dixon和Johnson(1991)发现澳元升值短期内导致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改善了8.8%,长期则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了0.9%。

 

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汇率变动对价格贸易条件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


Cooper(1971)对20个发展中国家汇率贬值与贸易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对于小国是无法影响贸易条件的,因此汇率变动以及汇率制度安排对贸易条件没有影响。Lipschitz(1979)比较静态的模型分析认为贸易条件和汇率变动之间相互独立。Bautisata和Riedel(1982)对12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产品、石油等基础产品供给冲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大于汇率变动的影响。Koch和Rosensweig(1992)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美国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美元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较弱,远远低于理论模型的预测。Janardhanan Alse(1995)用基于美国1973-1988的季度数据和协整方法,发现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收入贸易条件理论及实证研究

 

收入贸易条件(The Income Terms Of Trade,ITT)在价格贸易条件的基础上,纳入了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数学关系表示为:

 

                                 (2-2)

                                   (2-3)

 

收入贸易条件可以理解为通过出口贸易可以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ITT被Dorrance(1950)称为“收入贸易条件”,被称为“总体福利指数”(Viner,1937),“进口购买力指数”(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公式(2-2)和(2-3),出口收入()增加或进口价格()下降均可能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反之,出口收入()下降或进口价格()上升则可能恶化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CTT)和出口数量()的变动。ITT相对于CTT是改进,但仍然存在缺陷。当一国出口价格不变出口数量增加同时进口价格也同比率增加,ITT不会发生变化。显然,这种情况下该国的贸易福利恶化了。

 

对收入贸易条件中价格与数量变化对贸易福利影响进行图形比较分析(图2-2),由于均大于零,因此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ITT 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也就是贸易福利越大,离原点越近ITT 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低。对应ITT 曲线上的A点,贸易福利可以表示为矩形 。无差异曲线代表着进出口量和价格的各种组合。

 

2-2 收入易条件(ITT分析

 

贸易条件下降到),净出口不变,那么对应的将变成曲线的 B 点,贸易福利为矩形贸易福利减少,这同“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1949)和“贫困化增长”(巴格瓦蒂,1958)理论所描述的状况是类似。下降到,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增加到对应的将变成曲线ITT 的 C 点,贸易福利为面积。由于A 点和C 点均在曲线ITT 上,因此矩形=,也就是即使贸易价格和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是总体的贸易福利并没有变化。

 

S·亚历山大(1952)《汇率贬值的贸易收支差额效应》中,使用收入贸易条件的概念修正了汇率变动通过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一国真实收入的影响,提出并运用了收入贸易条件概念来分析出口购买力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不仅通过影响价格贸易条件,还通过影响出口数量带来出口购买力(或进口能力),继而带来人们贸易福利或实际收入的变动。Thweatt(1955)在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发布购买力指数研究发现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改善了,但是进口购买力出现下降。收入贸易条件有利于纠正价格贸易条件衡量贸易福利中缺乏数量影响的偏差。

 

刘崇献、张自如(2006)研究发现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与美元汇率变动趋势相反。价格贸易条件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而恶化,收入贸易条件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而改善。冯晓玲张凡(2011)研究了1985-2008年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发现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相反,由于出口量的扩张,虽然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存在下降的趋势,但是收入贸易条件却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刘渝琳梅新想2012)选取我国在1999-2009期间出口的47种主要工业制成品计算贸易条件发现收入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冯怡(2014)用2005-2012年海关数据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发现人民币对美元的适度升值不会导致出口量减少,我国的对贸易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对改善收入贸易条件有很大的正向作用。

 

要素贸易条件理论及实证研究

 

单要素贸易条件(The Sing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SFTT)是指贸易条件计算中不仅考虑了价格因素,还考虑了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因素,数学关系可以表示为:

 

                   (2-4)

                                   (2-5)

 

公式(2-4),代表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单要素贸易条件含义可以解释为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衡量了一国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和要素生产力变化带来的福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单要素贸易条件因此表现出对贸易贸易福利改善的趋势。根据公式(2-5),单要素贸易条件可以进一步表示为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之积。Robertson(1951)认为单要素贸易条件是最好的衡量贸易福利变动的指标。Devons(1954)认为单位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缺陷,首先是定义模糊,要素生产率实际测算的是劳动生产率。再有,单要素贸易条件可以表示为CTT和要素生产率的乘积,由于CTT和要素生产率的方向可能不一致,因此导致要素贸易条件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

 

双要素贸易条件(The Doub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DFTT)是指贸易条件计算中不仅考虑了价格因素,还考虑了进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因素,数学关系为:

 

                        (2-6)

                          (2-7)

 

公式(2-6)和(2-7)中,代表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代表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受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和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双要素贸易条件含义可以解释为出口商品中所含的单位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在进口商品中所含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衡量了一国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和要素生产力变化带来的福利变化。当一国居民偏好不变且商品种类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贸易福利的改善。双要素贸易条件可以用于比较国际贸易部门之间贸易福利的变化。如果一国双要素贸易条件改善,那么意味着另一国双要素贸易条件恶化。

 

早期学者认为贸易条件是国外单位要素生产的商品数量与国内单位生产要素生产数量的比较(Viner(1937),Robertson(1948))。由于假定生产成本不变,因此价格贸易条件(CTT)与双要素贸易条件(DFTT)等价。Mill(1927)建立了两种商品的两国模型,认为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了贸易福利在两国之间的分配。

 

刘易斯(1968)运用要素贸易条件研究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情况。单要素贸易条件把贸易福利体现在生产领域,深化了贸易福利的认识。在要素禀赋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贸易福利和国民收入提高的源泉。一国对外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导致出口外币价格下降和出口数量增加,提高整体的贸易福利。只要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大于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单要素贸易条件改善,以单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贸易福利提高。如果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单要素贸易条件出现了恶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存在巴格瓦蒂式的“贫困化增长”效应。

 

双要素贸易衡量通过贸易本国要素换回得外国生产要素的数量,反映了贸易福利在两国间的分配,体现了通过贸易本国净增的生产要素数量。要素贸易条件概念的深化了贸易福利的思考。商品生产是对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国际贸易实质上是生产要素的交换,专业分工体现了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生产效率的差异。价格贸易条件虽然在数量关系上体现为贸易商品交换的比率,本质上是商品生产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交换比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具有禀赋优势或生产效率优势的生产要素,进口稀缺或生产效率低的生产要素,总体上提高了一国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出水平,增进了贸易福利。当贸易条件改善,一国要素投入所换得的外国要素数量的增加,节约的本国国内生产要素可以配置到生产效率更高的领域,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导致一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因素,过往文献强调了要素使用效率(或称生产率)的变化。在要素禀赋不变的条件下,一国出口和进口部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或技术进步,将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国外需求也不变的条下,将带来出口量的增加和出口价格的下降。在国内需求也不变的条件下,带来同质性贸易商品进口量的下降和进口价格的下降。要素生产效率或技术进步的变化,一方面受到技术进步是促进贸易还是减少贸易的影响,也取决于国内外价格需求弹性的影响。

 

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能够反映贸易的综合效应,还能解释跨国公司投资进驻开放经济体。Wood(1995)实证分析了发达国家劳动要素生产率的情况,发现总体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是发达国家对非熟练劳动者的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发展降低了22%。Jonathan2012)根据美国450个4位数商品分类的行业商品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要素投入比例,研究了要素价格和贸易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非熟练劳动者的相对工资因为国际贸易呈现出下降趋势,贸易对工资下降的贡献度高达40%。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条件分析

 

国内研究方面,李洪梅、谢朝阳(2007)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一定意味着CTT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而是受到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影响。张学忠等(2007)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对CTT有显著短期影响,而CTT对实际汇率的短期影响不显著;从长期看,人民币实际汇率与CTT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刘志永和孙建中(2009)根据1993年-2006年的贸易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的ITT和CTT 存在相反的变动趋势。李汉君(2010)根据2005年7月-2008年6月贸易、数据,利用协整方法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TT的影响,结论显示汇率变动和CTT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汇率变动对于CTT 的影响过程具有J 曲线效应。汇率变动是CTT的Granger原因。周佳烨(2010)研究发现,我国CTT受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与CTT 存在正相关关系,人民币升值改善CTT,人民币贬值恶化CTT。曹伟(2011)根据1997-2008年间的贸易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升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人民币升值,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贸易条件都几乎没有影响;人民币贬值恶化了工业制品的贸易收支,但对初级产品贸易收支和净出口基本没有影响。黄志刚(2011)建立开放经济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家庭消费,企业利润最大的假定前提下,如果“一价定律”成立,则贸易条件与真实有效汇率正相关。陆前进温彬(2014)实证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对经常项目,政府支出影响呈同向趋势, 实际汇率对贸易品产出和贸易条件影响为负。经常项目、政府支出、贸易品产出和贸易条件能够解释实际汇率的变动,政府支出、贸易品产出和贸易条件是影响实际汇率的重要因素。姜子叶(2014)从总体和行业层面上对贸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民币升值并未明显改善贸易条件,汇率支出转换效应更多地体现于进出口相对价格对贸易量的影响。王亮等(2014)在VAR模型基础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比汇改前钉住美元的情况下更为剧烈。黄均华(2015)对1980-201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对外净资产规模以及贸易条件的变化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张建清蒋坦(2015)运用MS-VAR模型对中国2005年-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波动对贸易条件影响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仅存在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到贸易条件的单向因果关系。唐琳等(2016)基于新凯恩斯开放经济DSGE模型及包含汇率偏好的泰勒规则,考察了中国在汇率改革前后的汇率冲击对经济环境、产出、消费和价格的影响,结果显示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完)

 

(本文摘自中山大学金融学博士胡未名毕业论文《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福利效应研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姚舜达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