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乎
原文链接:http://dwz.cn/5cp6YO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各行各业的网友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做了一些回答,有吐槽有牢骚,但也能让我们大致感受各个行业的一些变化。下面整理一些回答,供大家参考。
珠宝行业
2016年的珠宝行业可以用惨淡形容,而这一切源起于2013年的中国大妈抢金。
2013年,中国大妈抢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金子跌,他们认为金子会涨。也就是说那时黄金投资属性强大,国民缺少投资渠道才有了那波抢黄金潮。问题也就出来了,黄金价格这三年一直不景气,市场屯金保值早就是伪问题了。2013年的疯狂后果是严重的,各个赚的盆满钵满。那时的珠宝市场连展厅小妹都屌的很,市场充满了浮躁,各个摩拳擦掌信心膨胀,不管懂行的不懂行的,不管展厅小妹地产大佬都进来玩一把,原有的工厂扩大,新的工厂在建,市场上租金一高再高,餐饮店因为租金高而关门离去,纷纷改成珠宝展厅。当时深圳再册的工厂300家短短一年时间爆炸增长到1000家,结果到了2016年底的水贝,传统的旺季已经和淡季没有区别,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虽然2016年的行业不景气起源于2013年的行业爆炸,但是跟现在大环境不好也有很大的关系。
2016年对珠宝行业实际上是好事,至少又可以找到很多地方吃饭了,很多展厅又改成了餐饮。任何行业都需要理性的人来引导理性的客户。消费者对于珠宝的认识理应回归时尚消费。
2016年,行业出现几个现象。
1.大佬也在亏损。中国黄金周大福门店数量销量利润都在减少。
2.大佬的并购却在增多。中国黄金金一文化豫园商城爱迪尔到处并购圈地不知寓意何为。
3.零售业方面,传统的堆头做法独战天下的时代,经典款的陈列反而杀出了血路。
4.工厂方面,设计师主导的工厂竞争力略微强。设计不强的工厂,成为行业的第一批牺牲人员。这证明,时尚款式成为主流。
5.省级中间商方面,没有品牌代理和货品结构不合理的经销商率先在今年倒下。
6.行业正在寻求与电商结合,但效果不理想。大佬纷纷参股科技公司妄图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
2017年,行业并没有改观的苗头。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倒下。黄金只是珠宝的代表,唇亡齿寒,其他翡翠石头同样陷入困境。先行淘汰的都是小而不精致的企业,但在这么过度耗下去,肯定好而经济实力不强的企业也会出问题,个人认为认清自己、认清行业,专注专业精致才能增加抵抗力,或许未必是件坏事。
手机行业
目前是一半冰山一半火海了。
先说几个大事:
1.乐视欠款,我们公司深受其害,好像准备玩"债转股"了,反正已经被业内列为问题客户了。
2. 小米站稳脚跟。被媒体唱衰了一年后,小米并未出现大面积衰退,反而是稳定在一线阵营了,小米已经不需要通过高速增长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后面只需要做好产品和供应链管控,基本不会掉队了。
3.当红炸子鸡蓝绿大厂。目前已经被业内供应商捧在手心里,中小板创业板多少公司都靠蓝绿厂撑着业绩,作为供应商给他们点个赞,但是还是担心他们的模式发展潜力。
4. 中国手机招牌华为。华为也在开始学蓝绿厂割韭菜了,但是平心而论,华为是未来发展最为看好的一家,几乎没有太大软肋,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5. 作死的魅族和锤子,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现在只是开始。
业内从业人员也是极端情况:
1.手机出货量还在增加,软件开发日子依然逍遥,硬件也不差,基本没有寒冬。
2. 零部件产能过剩,各种技术升级换代,触摸屏、液晶屏都越来越难,AMOLED火到不行,从业人员待遇天上地下。
3. 芯片作为国家重点扶持行业,从方案商到晶元厂到封装厂都是爽歪歪。说多了都是泪。。。
房地产行业
就职于十六家央企地产之一。
2016年见证了行业又一轮疯狂,国内核心城市房价、地价均翻了一番以上,行业TOP50的销售额门槛从200亿上升至300亿,行业特征关键词:地王;调控。
一、地王
2014年底至2016年三季度末房地产市场再次火爆。牛市的蔓延由点及面,由深圳、上海到北京,由一线城市到重点二线城市,由东部城市到中、西部城市。
牛市发展到2016年,最大的特征是地王频出,土地成交总价高、单价高、溢价高,开发商对核心城市土地的争夺已完全抛弃节操,2016年国内30多个城市刷出340宗左右单价、总价地王,数量创历史新高,上海、深圳也相继刷新全国单价、总价地王纪录。
地王频出的主要因素,
一是极为宽松的融资环境;
二是一线城市土地稀缺,二线高价值城市有限,竞争区域高度集中;
三是企业业绩压力加剧,去库存与补货并重。
由于工作关系,详细说一下融资环境的新局面:
和股市一样,推动本轮地产牛市的根本原因在于资金面宽松促进加杠杆。利率下行和首付比重降低为提高了居民杠杆率。而开发商杠杆率的提升影响更为深远,TOP20和央企背景公司的融资成本是连“地产黄金十年”也无法企及的低廉。就我司而言,2015年综合利率较2014年下降10%、2016年较2015年下降35%。推动融资成本下行的因素,
一是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允许地产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企业)发债,成本3%-5%规模数十亿元年限3-5年的资金一次性到位,规模年限基本与住宅开发周期吻合,直接为企业拿地提供弹药;
二是银行理财资金大规模进入房地产行业,银行理财资金发行量大幅增加(2015年较2014年增长56%,2016年上半年较2015年末增长11%)、投放监管放松(不再受432限制)、成本低(2016年对TOP20和央企的价格在基准上浮20%以内)使得其取代开发贷和信托成为地产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2016年无论四大行还是股份行的银行理财资金全面允许直接借与企业用于支付土地款,甚至通过股债结合将杠杆率由3:7放大到1:9。
二、调控
2016年国庆是地产从业人员难以忘却的,黄金周期间21个城市出台地产调控政策,核心措施包括抑制投机、严防地王,但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地方政府调控很难下狠手,真正打七寸的是国庆后中央层面虽未明确表态但默默掐断了资金流入地产企业的通道,一是暂停地产企业发债,二是禁止金融机构向地产企业提供拿地融资。
至此打击地王控制房价成为一项政治任务。预计2017年对于房地产企业是比较艰难的一年,为了给秋天的大会创造安定的政治经济局面,因城施策的调控将贯穿全年,供给端土地竞买资金监管更为严苛,需求端购房者的住房信贷资金监管继续从严,面对牛市中接近透支的需求,如何消化2016年高点拿地新增的库存和牛市捂盘没舍得卖的库存将成为考验企业能否安全过冬的命门。
汽车模具行业
一年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长城、华晨等国内主机厂,现在主要是大众、沃尔沃、路虎等合资企业以及本特勒、塔奥之类的国内外零件供应商,虽然较国产品牌来说产品的工艺难度和制造要求提高了,但沟通起来有效率,订单的利润也较之前高。
为国内车企设计模具时,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沟通效率低,对产品提出的更改意见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经常发生想要改进的地方没改,其它位置因产品匹配而变动,甚至更改量大到像换了一个零件,让我怀疑是不是把我们当SE部门来用了,产品在模具开始开发后(现在习惯叫同步开发)的多次更改(甚至一天一版新数据)其实很影响模具设计工作,造成我们多次的重复设计和重复分析,特别是到制造和调试阶段对产品进行更改的话还会造成成本上升和项目进度延期。
另外一点普通人买车时不会考虑的问题是国内主机厂的很多冲压件是用手动线生产的,即使不考虑生产效率,单就产品和我们模具方面来说,本应当多序生产的产品被压到三到四序生产,设计难度大,产品质量不好控制,老生产线压机吨位要么不足要么不能使出全力,设计工序时就会受工序数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此处脑补赵本山的那句:“那憋的是相当难受啊”),总之在以前干国内项目的时候,我的体验是不那么好的……
而这一年来在跟国外品牌和合资品牌合作时以上的问题基本上都不存在了,产品成型性方面的问题提出后都会得到解决,要么产品更改,要么甲方会提出解决方案。
生产线基本上都是自动线,对产品工艺的设计限制要小很多,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取放和定位稳定,更关键的是充足的工序数对产品质量和材料利用率都有好处(匹料尺寸我做过0.5mm取整的,就是为了抠利用率)。
去年夏天我去了一次一汽大众的佛山工厂出差,他们冲压车间用的六序8100吨压机生产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知道原来不同主机厂的差距会有这么大,另外就是:有钱真TMD好……
总之在这一年里,在其它模具厂订单减少的大环境下,我们实现了订单和盈利的双增长,靠新开发的外国市场做了许多国外项目。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这一年来都没有什么休息的机会,每天加班加的像程序员一样,但从一年前每个月都要拖几天工资等着甲方回款到现在每个月都提前发工资来看,还是不错的。
煤炭行业
16年煤炭价格涨得那叫一个吓人。前几天还跟矿上的一个领导喝酒来着,说,怎么个夸张程度呢,十月份开始涨价,第一天涨了80,第二天涨了90,第三天涨了100,啥意思咧,三年跌的价格,三天涨回来啦。这可能也是16年矿上事故那么多的一个原因,辛苦了,煤炭人呀!
中小学教育培训
这一年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学而思&新东方依然高速增长,出现了补习班都报不上的情况,TG宣传口的某位领导孩子没报上学而思,于是人民日报&新华社火力全开喷学而思。。。
因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跟公立校脑残师范系老师之间的矛盾,线下的教育培训市场这一年可谓鲜花似锦,烈火烹油。厉害的老师的收入,随便就40万+。
然而一些事情正在发生改变。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线下机构自己,都意识到了,他所谓的老师,其实90%的职责是客服&销售,服务好家长,把钱从家长口袋里掏出来就好。那于是,为什么不让好老师做老师,垃圾老师做客服呢?
16年开始,互联网教育公司做了几千人的大班直播,传统机构开始做双师,本质只有一个,把那些只会做客服的老师,真的变成客服。也许在未来两年,这种变化就会发生。
因为收到过很多邀请,希望就是否去学而思当老师让我给出建议,那这个建议已经明确了,如果你希望做客服的话,就去应聘吧。毕竟现在消费升级,你211大学毕业,当客服也没啥丢人的。
快递行业
去年年初由以前的乙方咨询公司转到了甲方快递公司做战略,当时猎头小妹就给我描述了这个行业的美好前景,再加上自己之前一些肤浅的了解,一下就踏入了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
以前只是隐约觉得,这个行业应该得益于电商的发展,这几年应该发展的不错,进来之后才知道,这几年是相当不错啊,年均业务量增速在50%以上,年均业务收入增速在4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每年双11的时候,大家要买买买,所以快递公司为了应对突然暴涨的快件量,就要购置相应的设备,招募相应的人员,这些新增的设备设施和人员是远远超出平时的需求的。但是没关系,到了第二年第二季度,这些设备就慢慢派上用处了,也就是说,第二年从第二季度开始,差不多每天的快件量都等于上一年的双11的日均量,如此往复循环。
在2011年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5年前,我国的快递件量还不到美国的一半,经过了5年多的发展,我国的快递件量几乎是美国的3倍,中国已然稳坐世界快递第一大国的宝座。在国家邮政总局刚刚公布的2016年数据中,全国快递物流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974.4亿元,同比增长43.5%。
那么这样的增速还会持续多久呢。我个人认为,依照大家买买买的热情,三四线城市不断上涨的网购渗透率,生鲜电商和家具家电电商等新品类的兴起,这样的增长至少还会持续两到三年。那么三年以后呢?以我的经验来看,在现在这个时代,3年以上的预测就不是战略层面的事情,而是占卜学要考虑的问题了。
在过去的2016年,在这个行业还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词,就是“上市”。先是申通快递首发,宣布借壳艾迪西;再是圆通速递跟进,宣布借壳大杨创世,后面顺丰,韵达也坐不住了,纷纷公布了自己的借壳计划,更有中通快递赴美上市,与UPS和FedEx等快递巨头同台竞技,好不热闹。于是一年之间,股票市场上就凭空新添了一个版块,快递版块。这个版块中也是妖股尽出,先是捧上高台,再是跌落谷底,让股民连同分析师都不知所措。
其实要说起来,也不能怪资本市场看不透,就连许多业内人也很难说清本公司的价值到底几何。中国的快递企业都是电商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电商的快速发展,于是创造性的出现了许多加盟制的快递企业。而像UPS和FedEx之类的国际快递物流巨头,他们都是依靠传统企业B2B的包裹信函和C2C的包裹信函发展起来的,以全自营的体系运营,与现有中国的快递企业模式大相径庭(顺丰除外)。于是资本市场少了参照物,也变得不知所措。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当机构和股民逐渐熟悉了快递企业的股价波动区间,快递公司的估值也将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
在2016年,这个行业还有一个词也不得不提,这就是“转型”。各大快递公司都明白,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下一步就是你死我活的淘汰和兼并。一方面是大企业利用上市的机会巩固先发优势,打造有技术含量的护城河,什么快运啊、冷链啊、终端零售店啊、国际件啊、物流机器人啊,统统都上,反正物流行业里面除了海运暂时做不了外,其他都要涉足一下,说不定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点就在其中呢;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开始向特色化和专业化转型,说白了就是避免与大企业在同一个维度上硬碰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实在不行,我这个小企业也不会是被淘汰,最多是被收购(参考苏宁收购天天快递)。
那么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在2016年又是怎样一副光景呢?一句话概括的说,是“大佬的盛宴,小民的挣扎”。快递企业的纷纷上市让这些企业的掌门人财富暴涨,其中许多人都跻身富豪榜的前列。在福布斯公布2016年中国富豪榜的时候,刚好是这些快递企业股价最高的时候,多位快递业大佬排在了富豪榜的前几位。其中顺丰的掌门人王卫名列第四,其资产仅次于王健林、马云和马化腾,超过丁磊、李彦宏等大佬。
而另一面是一线员工的挣扎。受限澄清一下,我这说的挣扎并不是说挣钱少了,而是挣钱没有以前轻松了。拿普通快递员打个比方,以前是每天分配50件快递,可以挣100块钱,现在是每天分配80件快递,可以挣120块钱。如果是加盟制企业,加盟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想办法承接更多的业务,打开新的渠道,嫁接新的终端功能。相信在新的一年,一线员工会更加辛苦,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增长。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如果有打算从事快递行业的小朋友,一定要瞄准龙头企业。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待遇也一样。想想之前顺丰花2000万年薪的天价从麦肯锡引进高管,口水流一地有木有。
纸媒
一
纸媒死了不可怕,某些报纸活了才可怕。
刚得到消息是,大部分党报逆势增长。光明日报甚至创下了35年来征订最高纪录。
我所在传媒行业:
2016年初,《外滩画报》休刊。
2016年11月13日,《京华时报》停刊。
2016年12月31日,《东方早报》停刊。
在国外,《男人帮》、《Self》(《悦己》)、《InStyle》也都确定于2017年停刊。
另外,据我所知,有两份报纸发行量逆势增长。一份是《纽约时报》,在川普当选后订阅猛增。
另一份是《南方周末》,基本持平,略微增长——大概是因为销售人员比较卖力吧。
二
2017和2018是中国报纸大量关停之年。
这句话在两年前还没有多少人相信,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去年以来,《上海商报》《生活新报》《时代商报》《都市周报》《长株潭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等一众报纸纷纷停刊。
新媒体时代,报纸受众大幅萎缩,市场养不起这么多报纸,大量报纸停刊只是时间问题。传统媒体人往往以“新媒体没有成熟的经营模式”,“新媒体新闻错漏百出”,费尽心机为传统媒体辩护,就是不愿承认手机阅读取代纸质阅读的时代趋势,不愿承认今日头条等聚合新闻端秒杀一众报纸的现实。
市场化报纸停刊,只是传统媒体的第一重溃败。以往依靠体制庇护,依赖对于采编权的垄断,传统媒体可以呼风唤雨,甚至凭借庞大的市场可以独立站稳脚跟,甚至隐隐然有了摆脱行政钳制和商业钳制的资本。
然而,时代变了。
传统媒体在经营上的溃败,导致的另一重结果就是独立性的丧失。由于市场严重萎缩,传统媒体不得不寻求行政庇护,不得不屈膝于以往根本不屑一顾的政务广告,不得不为是否得罪商家而瞻前顾后。
不从市场寻找出路,而向权力寻求庇护,这已经成为报业寒冬,传统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
市场化媒体萎缩,新媒体有心无力,党报借助权力庇护和财政补贴再度崛起,舆论监督不复,这就是未来几年的大传媒格局。
刚得到消息是,大部分党报逆势增长。光明日报甚至创下了35年来征订最高纪录。
初高中教育培训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这个行业,在一二线城市逐步收紧在校老师课外辅导的政策,给教育培训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去年大量的应届生进入到教育培训行业,远超前几年的人数。给了大型培训机构大量的师资力量,加上或明或暗的大量资金注入,使得大型培训机构纷纷扩张。
教育市场的扩张,进一步刺激了教育商品化的进程。家长在课外辅导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市场依然处于成长期。
而大量优质的机构辅导老师,利用去年火热的互联网,OTO。实现了自我创业和正在走入自我创业的路上,路途是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
低层和上层的扩张,挤占了原来中层大量的资源。一二线城市,十几人,几十人规模的中小型辅导机构被压缩的很厉害。而小学的托管机构,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趋势。
借助互联网线上教育的东风,各平台通过互相绞杀,已经找到了自己经营的方向。而有经验的辅导老师却对于未来大多处于茫然和摸索阶段。
教育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汽车租赁行业
小弟在三线城市的乡镇上,2011年到2014年,每个月营业额可以做到6万左右,14年提前有16 台车,到了15年只有12台,16年结束提前只有9台了,每个月的成本在3万左右,15年每个月的营业额(淡旺季平均)只有5万,16年下滑到4万不到每月,每年的本身贬值率基本不变(新车只用不到4年),全年不到50万的营业额,成本将近30多万,投资一百多万,租车风险一直居高不下,(抵押,骗租,欠租.罚款违章拒不处理)都是风险,福州现在政府一直不支持汽车租赁行业,为了打击买分卖分,连我们也一起打击了,所有客户的违章基本上没有办法处理,唯一处理途径只有花高价找中介,然后价格也是客户根本无法接收,我们只能默默流泪(一天车租200-300),违章一分180到550,好的客户也基本都买车了,剩下的客户一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和这帮家伙打交道也是够可以了,投资上百万,亏了还没的说,还要给人当孙子,这几年可没有少遇到各种骗租欠租的事,喝酒出事故的,假驾驶证出事故的,吸毒出事故的,车被担保公司扣走连派出所的人都管不了的,真的叫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2017卖掉所有的车,重新启航……
超市供货商:坐标长沙
我们公司做的超市有步步高家润多人人乐华润万家新一佳易初莲花相信很多的供应商朋友也做了这几个大的卖场,去年年后调整方针大力开发BC类,天恒,千惠等。
总体情况就是:超市活动力度越来越大,步步高碰到节庆就是全场5折,绝大多数消费者习惯了这个力度,平时也就很少购物了,卖场也就陷入疯狂无可奈何的促销处境。供货商的毛利下降的厉害,人工物流成本越来越高,超市拖垮现象非常普遍,供货商们苦不堪言,急着转型。
生意惨淡的背后可以参考今年新一佳超市倒闭。
经过这么多年的商超发展,红利慢慢已经不再有,看着的都是厂家的费用支持,今年厂家的费用也慢慢的没有了,厂家进行一轮大的代理商经销商洗牌,会死掉一大批以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经销商。
明年我们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慢慢砍掉大卖场,扩展自有品牌产品线,做好经销商,同时用撤出大卖场的费用也准备投资超市。
为什么要自己投资商超,因为做了这么多年的供货商,转型,还能做什么呢?
总要做点自己熟悉的行业吧。
超市马上准备开业了,一个千把平方的超市投资至少100万,光货架用了20万,所以你说超市要合同费进场费陈列费用这个现在觉得也合理。感觉现在钱真的不够用,随随便便一下子就是100万。
最近感觉投进去的钱太多,要缩减公司投入成本,超市的顶,地尽量能用的继续用,主要是空调和空气流通系统的购买。
现如今,我们作为供货商面临的都是成本增加,员工工资社保,公司税收,仓储,物流,都是固定开支。
所以,转型是必然的。都说小公司好调头,大公司不容易掉头我就不清楚了?
昨天我洗澡的时候想,如果供货商都去开超市了,会怎么样?或者说,作为一个地区的供货商,和供货商开的超市进行战略联盟又会怎么样,反正都是提着裤子过河,裤子湿部湿也许不再那么重要了。
高校教师的2016
教学继续搞各种花样,翻转课堂个不亦乐乎……所谓改革就是老师不好好上课学生不好好听课。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开课给老师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其实真正去看的学生并没有几个。
科研的路也快被堵死,拿课题两极分化,能拿到的手上一堆,拿不到的濒临绝望。某一级刊物发一篇文章据说已涨到北京学区房的一个平方,而且要先交钱,排两年队。科研经费?嗯,报销制度比交规还难。
对学历的要求变态地高,海归博士?对不起,人事处手里一大把。长江学者还是黄河学者才能笑傲江湖吧。或者,先从辅导员干起?每天早六晚十,连谈恋爱的机会都没有。
学生越来越市侩。恨不得分分钟把所学换成钱。张口闭口求职创业出国考研,就看不到踏实读书的。老师每天都在和玩手机竞争,一上课,学校的无线网络就卡死。只有趁学生下课买奶茶的机会赶快上办公网处理邮件。
每几个老师真正关心学生的。就像没几个学生是来学习的一样。男生打游戏,女生看韩剧。老师们在搞改革报课题写论文或者和财务处死磕。偶尔几个育人成果都是作秀。在学校里谈人文精神会被嘲笑的:你说啥?能吸引点风投不?
去行政化喊了多年了还是老样子。人人都想当领导混中层,要么就绞尽脑汁和钱包去拼职称。混上了和评上了的就摇身一变,四处走穴开讲座当评委骗钱,或者等着舒舒服服领退休,十几年如一日地念教科书。
反正我是不会让孩子在国内读大学,估计都一个样。
健身行业
我是健身公司经营者。
因国家倡导(其实也就几个文件,反正我们没见到什么优惠条件)、社会需求旺等原因,健身行业从2014年开始新一轮火爆,15、16年发力更猛。
我说几个数据与事件:
1.上海健身工作室在2016年新开约500家(2015年大概400,14年100)。虽然北上广之类一线城市的健身市场呈现白热化与略饱和,但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还有待开拓。我们自己第一个店开在上海普陀区长寿路地区,两年半前以我们为圆心,半径1.5公里内有2个健身工作室,4个商业健身房。现在有20个健身工作室,11个健身房。
2.成立于2014年的keep(健身APP)拿到3000万美元投资。keep后来居上,大大超越睿健时代(睿健去年也终于拿了B轮5000万人民币)等竞争者,但也面临后来者追赶、业务难变现等问题。
3.乐刻(算是阿里系,主业连锁健身工作室)门店数量2016年从几十家到了上百家,获得B轮1亿人民币投资,计划几年内开5000家店。(健身界也有不少人不看好乐刻,说忽悠党光猪圈等也不错,我只能说这是他们在掩耳盗铃,过几天有空我专栏发文会剖析乐刻的厉害之处。)
4.贵人鸟收购威尔士(上海及长三角老牌连锁健身房,大概一百多个店。)。此外还有公司拟收购一兆韦德(也是上海老牌连锁健身房)。
5.赛普(健身教练培训)获融资,新三板上市。拥有北京、深圳两大培训基地,其中北京基地面积达一万多平米。学山东蓝翔模式,开启批量化培训健身行业教练的业务。
好了,别的数据不说了,中信证券在16年底还发了一篇关于健身产业的宏观分析,写得不错(这个行业的数据来源不可能非常正确)。
我在2016年底开设了“教你开健身工作室”的微信课,报名一百多人,开店热情踊跃,第二期报名咨询者众多(这不是广告哦)。之前早有其他公司做了几期线下教开健身工作室的培训,两天收费近3千,几乎每一期来自全国的参与者都达三位数。
2017年的健身行业会怎样,我说不清,但继续迅猛发展是肯定的,拭目以待吧。
低压电力设备行业
2016年,大的趋势是,大部分的外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大部分的国内公司一年比一年厉害。
据我所知,大小S公司、A公司和G公司低压电力设备相关的业务,都没有完成2016年的target,而且和2015年相比,几乎都是负增长。为了维持总部要求的利润,在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裁员等方式控制成本。所以,裁员变成了新常态。
但是,一些小型的业务线相对比较少的小型外企因为本身体量不大,基数比较小,而且船小好掉头,在2016年的表现可圈可点,不少公司都实现了正增长。
相对于外企的日渐式微,国内诸多从事低压电力设备业务的公司却过得比较舒坦。
一方面,对于很多大型市政类项目,对于投标的设备,要求国产化率不低于70%。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少进口产品在此类项目中的使用率。但是,恰恰是此类项目定位偏中高端,需要用一些品质比较好的设备。
另一方面,国内不少公司越来越重视研发的同时,也重视市场的投入,慢慢的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外企放弃了中国市场,有些外企不断的进行本地化,使得自己的产品更适合中国市场。
2017年,对于大部分低压电力设备相关的外企而言,依然是日渐式微的颓势,裁员将会依然是这些外企的不得已的举措。对于大部分低压电力设备的国内公司而言,大部分公司的日子不会太难过。但是,打铁还得自身硬,无论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还是管理,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另外,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的低压电力设备公司走出中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外企。
银行业
一
江苏三线苏南城市国有行之一。
从11年开始资产规模逐年递减股份制和农商行挤压严重。
存款业绩指标基本全靠表内外互转虚张声势信用卡面临市场饱和但是指标却越来越苛刻。
客户群质量严重下滑大概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统一的困境毕竟许多中高收入人群选择把资产往海外转移或者直接兑换外币以求避险。
柜面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来银行多数是老年人即使自助设备普及也没办法短时间内实现自主操作另一方面银行不愿意投入更多无效成本来支撑柜面业务最后倒霉的基本就是下面的网点客户抱怨效率低下上面坚决不肯增派人员基本是一个死局。
今年的冬天大概就要过去了。
二
2013年以前,企业主动找我们:行长,我们公司现在需要点钱,看能不能贷出来?
多少钱?
500万。
500万小企业贷款吧,不算多,像这种小额度的贷款我们一般都不做,贷500和贷1000的工作量都差不多,看你们公司不错,勉为其难给你做吧。
2015年挨个打电话找客户。
银行:喂,你好,李总,我是xx银行,您那需要小额贷款不?
我们公司不需要贷款啊。
我们银行新推出的优惠贷款政策,您就贷个20万吧,手续我们来做,不会太麻烦你们。
三
1、收入减少,福利减少。
2、工作增加,而且增加了比较多的内耗工作。
3、对考勤、办公环境突然重视。
4、不良资产增加,原来的正常客户向差客户迁徙。逾期率增加。尤其是小微企业客户,开始大范围逾期,特别是当时短贷长用盲目扩张的,流动资金贷款购买固定资产的,过度负债对外投资的,资金挪用用于民间放贷的等等,犹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个人出了问题,倒下的是一片。
5、利差减小,利润少了。
6、网点扩张变慢。
7、大量开发消费贷款,对稳定行业的从业人员,例如事业单位,教师等发放信用贷款,争夺优质个人客户。
8、风控通过网络数据公司提供的信用信息进行分析开发产品比重增加,例如发票信息、税务信息、物流信息、工商信息、司法信息等等。
9、各种p2p倒闭。
10、各种内控风险暴露,例如萝卜章、假公文、所谓的前雇员等等。
11、理财产品普遍收益减少。
12、纪念币发行增加并且面额增加。
13、同业、票据案件频发,操作风险暴露(一直都存在,历来不重视)
14、非现金支付手段增加,账户开立控制趋严。
15、征信查询授权管理变严。
16、传统商业银行在转变,在互联网、大数据使用等方面任重道远,有改变的心但步履蹒跚,尤其地方城商行、农信。
17、行业风险增加,较多的传统贸易行业,低端制造业生存困难。
18、为了掩饰报表,倒贷增加,做大量的借新还旧,拖延风险暴露,名目为时间换空间。
19、监管机关观念落后,无法及时应对数据时代的变化,较多金融问题监管缺位,p2p类尤为突出。
20、委外清收的从业人员忙不过来了,法院立案多了,执行案件多了。
21、电子货币发行的可能性出现,区块链技术或许为是其中的一种基础架构。
四
利率一降再降,各个银行的营销手段越来越没有底线。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方面单纯的储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理财意向,这就要求银行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更多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银行为了拉客户。送礼,吃饭,各种砸钱。导致客户对银行人越发不尊重,且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贷款,信用卡,基金,贵金属等各类产品,需要更多客源。银行人的任务越来越重。
这些都使银行人压力越来越大。
五
我是银行基层的公司业务客户经理,位置在中国产粮大省-河南省。苦逼的岗位,苦逼的地域。2016年又经历了职业的转变。只能说2016年真的是苦逼的一年。
首先,真的没人做实体了,有钱的都放弃实体去搞投资了。举个栗子,一个老板拿着一生的积蓄3000多万,买了市中心的两层营业房,一年收租200多万,彻底提前退休,再也不用心惊胆颤的去经营实业了,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然后200个工人失业。
其次,外地资本涌入本地,以上市公司的品牌和资金优势大举收购优良公司,然后通过稀释股权把原来的企业主从企业赶走。优良公司成了资本的牺牲品,失去原有的活力和能动性,成了上市企业老大哥的小跟班。不知道多少人失业。
最后,人口老龄化,年轻人都离开了我生活的四线城市,去了发展远大的地方。你能想象我每天上班路上有一半的路程中根本见不到年轻人的样子吗?城市真的失去了活力。
所以,银行业真的很受影响,不论从薪资还是从工作强度上和以前有天壤之别。
不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看着自己成了路上走着的唯一的年轻人,我真的心慌,深深的体会到了对自己未来的担忧。担心自己会和这个城市一起被埋葬。
看不到希望,不知道前路在哪儿。
零售行业
2016年刚毕业,一脚踏入了零售行业。
百货零售行业,一年比一年难熬,2015年这家公司关店现象开始出现,糟糕的是,两年里已经关了两家。
其实对于零售业,除非巨亏,是不会关店的,因为关店,意味着巨额的人力和租约的违约金。这已经是个红色信号了。
百货行业,相对超市来说,更加难熬。
季度奖金自从我来,从没有见过,更别提月度奖金,内部抱怨情绪越来越大,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新招的毕业学生,基本留不住了。人才储备方面相对不足。
但是,好的方面是,它已经拥抱互联网,虽然晚,但是也算在改进。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是,需要等,也需要中产阶级消费者接受。
法律行业
去年今年的经济纠纷案件多得要命。
放高利贷的,非法集资的,诈骗的,太多太多。
感觉现在没什么人在做实业。
都是靠着借贷活命。
纸包装行业
首先介绍下行业背景,由于在大宗原材料生产方面造纸门槛相对较低,中小造纸厂林立;环保和淘汰落后产能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强势落下,分分钟几百万吨产能说没就没了,包装市场原材料吃紧;10月开始至12月包装纸纸价暴涨40%,整个行业库存达到史上最低点,废纸高峰时涨45%,作为从业者没听到涨工资的消息。
纸价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看似行业一片欣欣向荣,实际市场规模并没有变大,整个行业资金需求量陡然增加;原料成本逐层向下转嫁,供应商、经销商顺势扇风点火打劫下游,部分议价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直接亏损,部分企业产生资金链困境面临淘汰。
部分企业难以稳定生产,上游优质资源与下游优质订单向实力较强的企业集中,大包装厂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各企业纷纷联合兼并形成集团,提升自身争抢上下游资源的能力以及议价能力。
经济增长稳定的情况下,人民消费也不会大跃进,包装行业还是比较平稳的,供货稳定性、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才能提供企业竞争力、利润和现金流,而不是价格因素(自身强自然能拿到优质便宜的资源);
现在利润好了,2017年竞争会更激烈,行业下游会继续洗牌,最烦那种死而不僵的公司了。
旅游行业
入行两年,经常要和别人解释自己不是导游~外界对于旅游的误解太多,大部分的人也只知道新闻中的云南三亚等黑心导游低价团的报道,心怀偏见。但俗话说的好,一分钱一分货,你花500块钱就想往返飞机云南7日游,包吃包住,且不论酒店和餐的质量如何,但就门票费用,成本都远远不够。既然心知肚明,又何必奢望五星级的服务和体验呢。
我们公司做的是高端定制,懂得人不必担心,对于有钱却又没有这种消费观念的人,解释起来尤其困难。对于我来说,我肯定消费不起自己公司的产品,不管产品本身如何,不过也基本认可通过服务来赚钱比通过购物提成拿到的钱心里更舒服。
对于入境也就是外国人来中国玩,引用我们导游的一句话:或许这个地方你一周要去很多次,但对于客人来说,或许这是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你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他对中国人的印象。
在线旅游行业
16年原来风起云涌的旅游创业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淘在路上翻开了多米诺骨牌。
接着b2b信誉崩盘,欢途,旅交网相继倒下,剩下的几家也苟延残喘。
大型的2c的平台也是动荡不安。
途牛放弃广告策略,叫好不叫座,大额度亏损,不知能撑多久。
同程全面落地,战略转型,遭遇阻击,也是烧了好多钱。
休闲旅游平台还没有看到可以赚钱的模式,几乎所有家都在苦苦支撑。
去哪艺龙就不必说,已经被收购。
有携程一家独大,也是唯一的盈利的互联网旅游企业。
在中国经济的寒冬这些企业谁还能撑下去还能撑多久。
虽然春节已经过了但还是感到阵阵的寒风。
美甲
以前房租底,单价也可以底,员工工资也低,大家皆大欢喜。现在房租高随便就是3万+,单价才100+,客流量少,员工工资高,新开的店也多,新开的店能给员工保底5000+不算提成,员工天天觉得别人家底薪高,都想跳槽。还有所谓的什么河狸家,58到家,直接美甲师上门了,美甲师拿的更多了。
前两年刷河狸家补贴,两个到5个号,每天什么都不干,一个月5个号6万+,后来政策严了,不能刷了,又出了秀美甲,58到家,空格,多个号同时刷一个月从最多5万到现在的几千,秀美甲,空格还倒闭了,就剩下58到家了,听说也要取消补贴了。河狸家,58到家现在还能做微整了,祝他们多做坏几个,赶紧倒闭吧。
运动自行车
和所有行业一样,在经济的浪潮中,不知道多少家从大到小的自行车店关门,也有很多贸易商生产商干不下去。曾经有几个大贸易商,因为我拿货数量不太多,态度都挺冷淡。17年随便拿,单件都可以,再没有数量额度限制。并且开始主动来找终端零售商。此外,他们也开始自己搞零售渠道。各个厂家大混战,价格战等等。终于,在这个大潮下,我也狼狈的上了岸,甩甩身上的水,现在也还没干透。
建筑业
所在建筑业,或许不是大范围现象。
12年大学毕业时赶上了黄金时代的尾声,进了省建工集团。彼时单位在省里还是行业一霸,无论效益产值中标率,还是员工待遇福利上升速度,还是不错的,集团领导放言做成千亿元企业只剩一步之遥,努力的员工多能在五六年内拿下项目经理,上下一片光明。
到13、14年间,国内行业大环境发生变化(四万亿计划的后果),所在省作为相对来说的行业蓝海,一时间大量央企单位、各省建工集团以及民营建筑公司纷纷杀入,接着连这些单位的注资、合资单位也来了,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写字楼或者小区都挂有建筑公司的招牌。
结果就是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造价也越来越低,起初还图个微利,后来能平本就接,算是养人嘛,当然,前提是无事故,一出事稳亏哎。
即便如此,业主也不是都能按进度付款,超额垫款或者停工是新常态。现在领导已经不提千亿元企业这个梗了,除了特级资质那几家子公司还能支撑,一级资质的已经被虐成狗,自然地,拖欠工资从偶尔变成常态,比方说我所在的单位,机关工资照发,项目部普遍2、3个月发一次,恶劣的有拖欠快5个月的,项目部的同事大闹情绪,骂得大领导们都不敢去安抚了。
额,其实我想说他们还算好的,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同事现在是所在分公司或项目停摆后的待岗状态,爱蹲哪蹲哪,反正没有工资,还得给单位交个人部分的社保,内牛满面。这也算是一种变相裁员吧,目前走了一些人,我想剩下的多在骑驴找马,前天我面试一家公司时碰到另一个同事也在,略尴尬。
算下来,我家祖父辈遇上公私合营,父辈遇上国企下岗潮,我碰上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化,当真是一家三代满门为国接盘的节奏。
四线城市单位
1.公车改革落地,公务员交养老保险落地,工资增加了。好多领导都坐公交上班。领导更进一步贴近普通干部。牛差轰轰的领导更少了
2.各种简政放权,以前一些需要找人才能办的事,现在不用办了。好多人办的时候才知道,改革的步伐,我们自己都觉得很快。
3.诚信体系建设是是我重点想说的,以后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被处罚了更或者违法犯罪,一查就出来。目前在建的信用平台各个执法部门共享,不光是以前的公检法,包括工商,安全,消防,食药监局等等所有有执法权的部门,都将上传自己的执法情况,企业个人违法成本大大增加,只要是国家执法部门(注意是所有部门)做出了次处理,按要求都需要记录在案。以前的情况是可能在这个部门受到了处理,别的部门、或者别人根本不知道!
4.各种漏洞得到进一步的围堵,走后门、搞特殊需要搞定的人越来越多,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所以有时候,大家办事的时候感觉好像比以前更麻烦了、难度更大了,因为都要按规定办,谁也不想给自己留下后遗症。
卫浴行业
目前这行已经极度气弱,小厂看不到任何希望!
在目前合肥以及皖南加工厂,去年大约有300.400家加工企业,都是低端的pvc和复合板,到16年末死亡了十分之九,南京红太阳还能送货的只剩下二家。
淘汰力度相当大!应该说合理淘汰!
我们自己也是定下了春节前关门,把最后一批工人全部盘结束。
这行业如真能达到智能家居结合有前景有市场,假如纯粹是加工在材料上做文章,看不出存活的必要性。
低端制造的确没有切入的必要性,浪费产能。当别人有研发智能加入家居生活方式,而我们依然强调材料做工,实属无奈。
四线城市乡镇小学教师
5年前考入我校的老师说他上班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是1200,现在他工资是4800,刚考入的4000。(周围租房三室一厅一个月300,三人合租的话就是一人100)
5年前这个学校的老师是一人包一个班所有的课,现在进步到1.5个老师包一个班……基本每天要上2/3天的课,上课多,备课少。
以前考进来的老师大多是专科、二流本科师范生,今年和我一批的老师我认识的有6个,有3个研究生。
整体来说教师待遇提高,也更难考了。
拉美地区EPC行业
目前在经济局面最不景气的委内瑞拉。
2015-2016年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和触底,使得这个政府收入大部分依赖石油收入的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创。查韦斯时代的石油高利润极少投入到国家工业、科技、教育的建设中,而是作为了执政党笼络贫民阶层的工具,使得这个国家没有能力承受油价下跌带来的打击。这两年通货膨胀严重,2016年委内瑞拉的通胀率已经达到了400%以上。各类物资都十分短缺。
周边国家来说,经济形势较好的国家市场处于被本国大型企业所掌控的局面(秘鲁、智利等),市场需求饱和,现汇EPC项目会越来越少。
现在石油价格有所上升,保持这个趋势的话,委内瑞拉有望在接下来的两年慢慢走出困境。个人觉得这仍然是一个市场蕴藏很大潜力的国家,和中国也维持着政府层面的合作。委政府后续发展经济,中资企业仍然可有所作为。但后续随着大趋势的发展,项目运作和资本捆绑会更加紧密,推崇PPP等项目模式,“窗口”公司承受的转型压力会比较大。
食品快速消费品
快消行业拥有大量从业人员,对整体大环境感知迅速,下滑明显面临整合。
1.中小厂商受原材料、运营成本增加影响加速消亡 (基本成型)
2.批发、中间商加速消亡 (消亡进行中)
3.终端、中型超市销量下滑(预计大量闭店才开始)
4.商铺:消费者消费趋于固化,尝试性消费大幅缩减。现有品类、品牌存量竞争激烈
区域大型卖场:消费者从众体验、一站式、健康意识、安全感需要上升,使区域消费集中加速中小规模闭店
便利:体验之上,便捷性、周期+习惯性消费空间逐步发掘
未来是大+小
5.销量:受消费紧缩导致的总体存量下跌明显,品牌产品销售额微增,贡献主要来自产品升级升价而非销量增加,创新品牌、品类略有份额,中小固步品类、品牌大幅下滑(不含部分依赖性消费产品)走向消亡、整合。
6.上行下效行业影响,业内公司内耗型管理、内耗型工作指标、内耗型分工、内耗型转换内耗+改革的程度将份额发展走向。
超市现状
1、消费者消费金额和人次客单递减。
2、供应商日见减少和更换。
3、炒房的后果之一带来房租增加。
4、网店对实体店的冲击。
5、宣传促销成本加大。
6、中小企业无贷款支持。
7、团购几乎没有。
8、工人工资增加。
今年必须调节整体结构,调整超市市场定位,不然死路一条。
服装贸易
1.关于品牌。以前做品牌都是学服装或者开工厂有供应链优势的,现在做品牌都是有追随者的网红。
2.关于设计师平台。开煤矿的搞了个设计师平台,做输入法的搞了个设计师平台,出版社70后大叔搞了个设计师平台,认识一个服装栏目就搞了个设计师平台……啥也没有就融资五百万。
3.关于产品。我们每天收集各大品牌创意作品碰头会了解市场行情推设计兢兢业业搞加工,现在做产品的直接甩给工厂一个大牌图片,啥都没有,让工厂自己照着图片打版选面料选辅料,做成啥样都有人买单。
4.关于贸易寒冬。以前工厂给这个代工给那个代工,现在开工厂的朋友们天天有人干不下去。
5.关于岗位。以前招聘买手来的是服装专业面料专业纺织专业有工厂资源懂面料懂工艺的时尚推手……现在来应聘买手的张口就是我觉得我特别会穿衣服,我朋友都说我搭配衣服特别好看。
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搞产品搞品牌……
感谢知乎用户:光圀,个个,Wayne Leung,陈硕,满楼,龙小龙,Hanson Zhu,骨猪,无聊大师,启航,我们,谢奕炜,楊甚麽,PinK,kmatom,找块豆腐撞死,苏棠,星星,幽暗城游泳,喜悲压心,王贺东,赵勇,杨楠,秋零,朱信,恭喜发财,凯风,知进退明得失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