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后真相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撕裂,每个人理解的真相可能完全不同,网络热点新闻一再打脸。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以为这是自媒体不断炒作造成的。媒体的去中心化,导致权威的沦落,于是观点越来越分裂。
现在看来,大家严重低估了问题,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对该问题的全貌毫无觉察。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隆重推荐所有人去看一下这部9月份播出的纪录片,
Netflix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目前你依然可以搜索下载到。
《
监
视资本主义:
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2020)
它将如今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这个全新问题摆上台面。它和你我每个人都有切身关系。
推荐这部片子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
逻辑清晰且系统的揭示智能科技对社会、政治乃至整个文明的反作用。
-
它揭示了我们正在面临的一个全新的大问题。
-
它对问题表面的无害性和深层次的巨大破坏力都充分觉察,因而具有强大说服力。这种洞察力、和表达力都是国内比较欠缺的。
-
它体现出一个文明社会,精英的责任感、
对危机的觉察和反思能力以及足够的预见性。
由于片子在整体上是一个系统论证过程,涉及到的话题很多,而且几乎没有一句废话。
但我担心很多人会跟不上它的节奏,所以我将对该片进行解读
(可能要分几期来写)
,我想把里面的话外音还原出来,以便大家看的时候更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
我过去在文章经常提到,国内对科技的普遍态度处在一种「科学教」的状态,即
我们认为凡是科技的都是好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可是作为科学思维发源地的西方,恰恰对科技的副作用更加警惕。
1.创造者们
《监视资本主义》片子里出现的讲述者,有谷歌、Facebook等世界IT巨头的前员工、数十年经验的技术产业投资者等等。
可以说他们曾是站在互联网第一梯队的那批人,是最清楚互联网经济发动机如何运行的那些人。
首先,了解科技史的人知道,硅谷就是互联网经济诞生的地方。
从最早的仙童半导体、到仙童「八叛徒」的故事,到后来的IBM、苹果、微软等IT巨头的崛起,以及后来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兴起、腾讯模仿以色列通讯软件OICQ建立起的企鹅帝国、马云美国行后回国搞黄页搞电商,再到国内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崛起。
这是涟漪一样的联动效应,互联网从硅谷一直扩张到全世界。
「改变世界」作为硅谷的精神在世界各地被传颂,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崛起的地方。
商业倡导者、鼓吹者和商业顾问们,时刻紧盯着硅谷,向他们取经。从团购、到共享经济到增长黑客到大数据、区块链等等概念和思维方式陆陆续续的从硅谷搬运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某种程度上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经济引领者们,都是硅谷和纯粹商业精神的粉丝和信徒。
但以上信念以及作为这些信念源头的硅谷互联网经济,成为该片最大的批判对象,而批判它的正是他们自己!
没有谁比互联网经济的创造者们更懂他们创造物可能存在的缺陷。
2.从贩卖工具到贩卖人
如何理解如今互联网经济的缺陷呢,我摘抄一段原文。
我做了35年技术产业投资者,硅谷的前50年,行业制造产品、硬件、软件卖给顾客,简单良好的商业模式。而过去10年,硅谷最大的公司,一直涉足贩卖他们用户的勾当。
这么说你似乎无感,贩卖用户可能我们早就司空见惯了。如今我们的手机号不知道被人在网上卖了多少遍,以至于每天你都得收到好多垃圾信息甚至还会接到推销、欺诈电话。
但这里的贩卖用户并不简单,我们得往下说。这段话传递的核心信号是,互联网产品从早期的简单卖产品,已经发生了实质性转换。
我再引述一段片中内容,你体会一下这个区别。
现在这样说,似乎有点陈词滥调。你要注意,当你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你并没有付钱。因为是广告商在付钱,所以广告商才是顾客,而我们其实是被销售的商品。
经典的说法是:
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有那么严重吗?我能被卖什么?我人好好的在这里,我手里这个6寸大的屏幕,它里面的app能把我怎么样?
你一定是这么想吧。那么再看下去
当你去想这些公司是怎样运作的,就能开始想通了。
网络上有过各种服务,我们都认为是免费的。但它们并不是免费,是广告商在付钱。广告商为什么给这些公司付钱?它们付钱交换给你展示广告的机会。我们是产品,我的关注是卖给广告商的产品。
这样说还过于简化了。卖给广告商的产品,其实是我们行为和认知的逐渐的、一点点的、我们未察觉到的改变。这才是产品,是唯一可能的产品。这是他们能拿来赚钱的唯一东西。
改变你做的事、你的思维模式、改变你这个人。这是逐渐的变化,非常轻微。如果你去找一个人,你说:「给我一千万」,我会让世界往你希望的方向改变1%,是整个世界!这就很神奇,值很多钱!这是每一种商业都梦寐以求的。
注意最后这几句话!我甚至建议你读出来,至少读3遍!
卖给广告商的产品,其实是我们行为和认知的逐渐的、一点点的、我们未察觉到的变化。这才是产品,是唯一可能的产品。这是他们能拿来赚钱的唯一东西。
我们再体会一下前面说的内容,在互联网早期卖的产品是什么?是工具。
比如以前用电脑,用的是什么?办公三件套、PS图形处理、编程工具、诸如此类。
本质上它们和买了一辆自行车没啥区别。自行车是工具,你不用的时候,它就放在一边,不会对你怎么样?
正如前面所说,进入到近十来年,互联网经济已经不再是卖工具这么简单。几乎每个app背后都有一个这样的团队,它们总会试图去获取你的注意,乃至改变你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此作为卖给广告商的产品。
一个对你予取予求的工具,它还是工具吗?
当一个孩子止不住玩游戏的时候,本质上他对抗的是隐藏在APP背后的团队,这些团队里有心理学专家、游戏设计师、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和超级计算机,是一个用高科技高智慧武装的队伍。
你的孩子几乎不可能战胜他们,
甚至连你自己都做不到。
不信想想看,你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最好打开手机上的使用时间记录软件看一下,结果会吓你自己一跳。
你可能还会认为,广告这件事一早就有了,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机,都在这么干,怎么没听说是多大的危机啊?
其实卖广告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贩卖的是你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我邀请你来观察一下:
难道你不觉得,在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人们的观点变化得更剧烈了,甚至是开始产生巨大分歧?仅仅几年,人们的想法不断变化,而这改变背后的动力,真的只是来自他们主动选择吗?
对比报纸、广播电视机时代,你应该对互联网对人们思维的塑造作用有更明显的体会吧。
今天各种网红经济、直播带货、流量风口论、不良贷款、真假消息不断打脸、许多伦理价值正在快速重构,而这种重构多少看起来很儿戏。
因为它们就像一阵风,吹过了什么都没留下,接着就会有下一阵风。
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作用?
3. 监视资本主义
改变你的认知和行为,作为一种商品销售出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本不在乎你的长远利益。它就是要榨干你的注意力并从中牟利。
人性当中脆弱、不好的部分,就是这种商业模式唯一的突破口。
可能有些人会感觉这是在说一个巨大的阴谋论。错了!这里不需要一个坏人。
只要人们按照过去的商业伦理、商业模式这么运作下去,我们必然会进入这种不自觉的共谋当中。
这个问题,就触及到议题的更核心部分。
到底互联网经济是如何造成对人们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强大塑造力?答案就是:
数据 和「反向编程」,而这就是「监视资本主义」说法的由来。
想象一下,当用户的关注成为被出售的商品,它们靠什么赢得你的注意,当然需要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换句话来说,它们出于商业模式持续运转的角度,必须攻略「你」。
攻略你的关键,是获取更多你的数据
,对你做出分析预判,并测试他们的每一个措施,对你造成的改变有多少,进而优化他们的策略。
而这些数据、模型,都作为赢得顾客的关键,成为商业谈判桌上的筹码。
别忘了,顾客是谁,是愿意掏钱的广告商,他们要的是确定性!比如确定的点击率、转化率、购买率等等。
只要你从事过互联网行业或者你的公司使用互联网产品,你对以上估计再熟悉不过。而且估计我们都不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这是一种风险。
为了持续不断的获得你的注意,就必须通过数据解构你这个人。而人性的弱点就是它不自觉所要挖掘的目标,即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都是能把你死死抓住的注意力漩涡。
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这种市场以前从未有过。这个市场交易的是人类期货(期货的英文是future和「未来」是同一个词)。这个市场创造了万亿美元,让网络公司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公司。
过去纸媒时代、电视机时代即使他们同样贩卖你的注意力给广告商。
但他们做不到从你身上榨取数据,对你进行画像、分析,测试,这些都做不到,但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读取你的数据对你进行测试分析的工具,时刻都在你手上。
这就让这些软件背后的商业模式,有了攻略你的强有力武器,而它们在资本推动下本来有改造你的强烈动机。
这就揭示了,互联网经济为什么对人的思想、行为转变有巨大的作用力。
数据和反向编程,是监视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我想让人们明白,你所做的每个行为,都被小心翼翼地监控着、记录着、评估着。具体到你这某张图片上停留了多久、你看了什么视频、点赞了什么……诸如此类。
他们所掌握的我们的信息,超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想象。所有不经意间不断流露出的数据都被输入到这些系统中,几乎不用人类看管,会做出越来越好的预判。预判出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是怎样的人。
做互联网运营的人,想必你很熟悉,这叫做「
用户画像
」,对吧。今天所有线上商业机构都在用这些技术和策略,大家并没有觉得不妥。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被卖掉的是我们的数据。但脸书的商业兴趣,肯定不是放掉这些数据。他们用这些数据做什么呢?他们做出预判我们行为的模型,拥有最优秀模型的公司就赢了。
很多这种技术公司有三个主要目标:
1.参与度目标,增加你的使用,让你一直划屏幕;2.增长目标,让你邀请更多人参与;3.广告目标,确保更多的从广告上赚钱。
每一个目标都由一个算法驱动,算法找出给你展示什么,来让数据上涨。
我估计到这里,还有许多人体会不出当中的危险。
心理学中提到的
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
,可能大家比较熟悉。
1938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装置(斯金纳箱)将老鼠投入其中进行实验。
对老鼠的行为分别设计了一些奖励和惩罚,使得这些小白鼠培养出了很多奇特的行为习惯。
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转圈跳舞。方法就是在小白鼠在按按钮后掉落食物前,它正好在进行这些行为,于是产生了“迷信”。
斯金纳得出:动物和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以上当然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但它确实作为心理学一个重要内容,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教育、培训场景中。
如果你读懂以上,你当然很快会发现,手机就是一个斯金纳箱。
好好琢磨一下什么叫「反向编程」。
过去我们一般所谓的编程是什么,是人为了实现某个目的,写代码,然后代码按照人的设计自己运行了。对吧?
但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AI或APP背后团队(现在大部分已经交给AI自己判断)正在检测你的行为,它会做出一些调整,然后看你的回应,再调整再测试直到你朝着它要的方向走。
在这里「人工智能」好像是写代码的人,它运行run了一下,然后人们给它反馈,然后策略进行优化,又run了一下,看你是否朝着它预估的方向前进,持续优化直到达成!
你从程序员的角度理解一下,这当中的关系。
在这种模式下,人其实是才是被编码的对象。人和程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逆转。
程序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获取你的持续关注,改造你朝着它们的预设方向前进、你无法改变它的这个目标,但它们却在孜孜不倦试图改变你。
你是它的实验对象,是斯金纳箱子里被不断测试的小白鼠。
抖音不就是这样?我是在说制造抖音的公司邪恶吗?不是,我是在说,这种监视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会构造邪恶。
请不要简单拿国籍来思考这个事情,因为监视资本主义早就在你我周围,而且它做的可能比发源地还要极端。
之所以极端的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普遍无感,必然带来的。
我们常常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质疑。
数据隐私和数据立法的提议在西方很早提出来,但目前依然没有突破的进展。而对此问题最忽略的我们,自然处在更加隐私暴露的环境中。
国内互联网商业的突飞猛进,发展阻力更小的原因之一就是
用户对隐私保护的集体无意识
,或者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也有不好的预感,但总体上大家都沉默的应对这种状况。
目前国内的各种知识服务平台,还在售卖着增长黑客之类的课程。我们依然把硅谷过去那一套作为一个有效的商业工具、商业思维来膜拜。
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圈子、运营圈子、创投圈最关心的始终是流量、增长。
而影片揭示了,世界IT巨头中的一些人已经在反省,「增长黑客」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商业设计?
当我们无节制的把所有人卷入这个模式之后,它意味着所有人都活在斯金纳箱里。
我们实际上已经被卷入一项反噬自己的社会实验
,人工智能躲藏在屏幕的背后,对人进行反向编程,潜移默化的孜孜不倦的改造你。而这个改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不受人控制的。
比如,算法会自动发现,谣言和假消息更有利于传播、更吸引人关注能获得更多持续的流量,于是在算法的驱动下,假消息和谣言会比自然状态得到更大得多的推广。
注意,这个结果甚至是设计这个AI的人都不一定想到、察觉到的。
AI的具体操作对他来说是个黑箱。
而每个人各执己见、互相看对方傻逼的撕裂局面,算法起了极大的推动,因为它开始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信息,
把不同人困在自己的「迷信」当中。
算法试图找到几个用户所看兴趣的相似节目,并不停的推荐,越来越精准的推送得到用户的观看,后果便是用户深陷信息茧房,呈现出一种程式化、定式化的网络生活方式。
一来用户失去感知新事物的机会和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来整个社会群体呈现出极端化倾向,社会也将缺乏粘性。
这种破坏性的改变,没有多么壮观的场景。
即使你感觉世界发生一些变化,你很难归罪到这个地方。
它会表现在越来越撕裂的社会共识、信任的逐步破坏、乃至于造成今天网络上和现实中越来越频繁的冲突。
2020年疫情暴发后,这种撕裂也愈发呈现出来。
问题的隐秘性、长期危害性和所有人对它的依赖性,将共同构成了一个可怕图景。
4.在问题还没有名字之前
了解了西方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常常会感叹为什么他们总是提前的意识到问题存在。
甚至在一个问题还没有名字的时候,就发现了它并将它揭示出来。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
卡尔·马克思
,他作为一个哲学博士、报社编辑,代表的是知识精英阶层,但他注意到了底层劳动者的状况,并发现了其中的矛盾。
他写作《资本论》,透过资本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等一系列论证,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的内在矛盾。
这是一个知识精英超前的眼光
,即便到了今天,西方资本主义表现出的问题表明马克思提出的问题没有过时。正因为意识到这些问题,才让他们能持续探索解决方案。
而《监视资本主义》同样提出了一个过去没有被系统论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没有名字的问题。它再次展示了系统性反思的力量。
但我邀请你注意的问题是,是什么环境让以上反思和远见成为可能。
追求自由和真实,应该凌驾于其他准则之上。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只允许say yes,我们无疑在使自己堕入一个
无法反思的社会处境中。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写的政论文对普鲁士政府当局书报检查令的批判和对出版自由的维护。
马克思理论的提出本身依赖这种自由,它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对自己的反思,进而才能通过和平的革新进入下一个时代
(今天西欧高福利国家、保姆型政府的由来)
。
与之相反的是,无法反思的社会,就是人间的一种酷刑。
因为它的结果总是:一开始讳疾忌医、到最后暴毙而亡。它没有免疫能力就不会有
自愈机制
。
当所有人把行业大佬当神,像粉丝一样去膜拜的时候,你所丢失的角度,其代价,恰恰是作为一个人,而非职业身份的时候所需要承受的部分。
作为职业人身份的时间,并不会占据你人生的一半,换句话来说,你丢掉的思考角度恰恰占你人生更大的比重。
如果我们是用自身行业利益来计算自己的得失,显然从一开始你就算错了。而假如所有人都算错,其代价也必将是这个社会共同付出的。
换个角度想想吧。
今天先到这里,待续。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可以观看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