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所重视的教育模式。
哈佛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更被誉为领域内的标杆。
近期,哈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顾问团队,对既有课程梳理再造,推出了采用全新课程模式的通识教育项目。新版
哈佛通识课程有何变化?
备受欢迎的通识课程如何培养未来人才?
面对质疑,通识教育又该如何自证?
且听外滩君一一道来。
哈佛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被誉为世界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旗帜与标杆。它的每一次通识教育改革,都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
自1943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出版以来,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乃至整个美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红皮书
指出:
通识教育应着重培养人“有效思考、交流思想、合理判断以及辨别价值”这四种能力,其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
在这一框架基础上,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
新一轮的哈佛大学
“通识教育项目(Gen Ed)”
,将于2019年秋季开学开始实施。这项为本科生新推出的通识教育计划,包含
160多门课程
,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了部分重组,也增添了许多新课程。
通识教育项目
该项目由哈佛本科教育学院院长阿曼达·克莱博负责。这是一种
“4+3+1”的新课程模式
,包括
4门必修通识课程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3门分布式课程
(Distribution Courses)和
1门数据定量推理课程
(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Qata)。
不同于我们传统印象中不太受重视的“大学选修课”,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在本科学习中占据很高的地位。
首先,每一位本科生都必须在四年内,完成一定数量要求的通识课程学习,并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毕业。
此外,哈佛的通识课程,并非只是将已有的专业课程,“换汤不换药”地呈现给其他专业学生。大部分的通识课程均是单独设计,课程内容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保证所有跨专业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哈佛提供了一套特殊的课程。它们构成了持久和紧迫的问题,帮助学生看到,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或者单独解决这些问题。
通识课程呼吁学生,去综合在诸多学科里获得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世界。
” 阿曼达·克莱博解释。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课改小组,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教学,开发出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的通识课程。
为此,他们组建了一支顾问团队,团队中有策展人,组织博物馆参观,图书馆员创建研究指南,以及任务设计和学术技术方面的专家,确保每门课程都尽可能设计好。
“我们希望通识课程成为教师一直梦寐以求、学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教学课程。”
对于每个哈佛学生来说,没有“最佳”通识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 。
那么,今年的哈佛通识课程,将有哪些主要变化?为什么哈佛通识课会备受欢迎?以通识课为载体的美国通识教育,又有哪些特点?快跟随外滩君一起了解。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改革
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项目方案,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综合所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充分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在毕业后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变化。
结合哈佛官网最新的披露内容,外滩君整理了今年哈佛通识课程的几大重要改变:
1. 必修通识课程与分布式课程
最大的变化是,
将原来的八大门类
(审美与诠释的理解、文化与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物系统科学、物质宇宙科学、世界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历史研究)
简化为四大门类
,
分别是
美学与文化,伦理学与公民,历史与社会及个体,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全新课程门类
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学生需要自己从100多门核心课程中,进行自主的选择。这些课程范围比较广泛,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但是整个体系的内在逻辑不是特别清晰。学生要在数以百计的课程中做出选择,实在不容易。
改革后的四大课程门类,对原有的课程,重新进行了定位和梳理,同时也新增很多课程。
每一个门类下面,都有几十门基础课程可供选择。
哈佛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必须从四大门类中各选一门作为必修课,保证在进入某个专业领域学习具体知识前,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以在
“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
这三个对应的学部中,依据自我兴趣,选择一门“原汁原味”的学部课程。
据了解,每个学部的所有课程,除了初级和中级语言、研究生课程,以及说明文写作课程等,均可供本科生选择。
2. 数据定量推理(QRD)课程
这次通识课程改革,一个明显的变化是,
将“数据定量推理”作为单独类别,独立出来,体现出哈佛大学对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视。
阿曼达·克莱博表示:这个时代,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处理数据时所需的计算、数学和统计技术,还要能批判性地思考他们在职业中遇到的数据。这是因为,现实中的数据有时候并不完整,会存在缺失与偏差等问题。
因此,这门课程除了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还教学生如何分析、质疑和反思当前的数据是否准确,思考它是否会涉及的社会、伦理和认识论等方面问题,为学生赋予面向未来的信息素养。
从2019年秋季开始,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完成一门与数据定量推理有关的课程,比如 “利用大数据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新增课程,就属于这一门类。
3. 鼓励从兴趣出发,选择课程
每个本科生,都必须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才能拥有毕业资格。
比如,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有一半课程和本专业有关。他在完成数学、 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11门专业课
的同时,还要从通识课程中,选修
10-12门
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新改革规定,只要老师同意,分布式课程都可以采用“通过/未通过”的成绩呈现方式。此外,四门必修课通识课中,也可以任选一门,以这样方式作为考核形式。
而在此前,学生所选的每一门课程的成绩都要计入GPA,这导致有些学生只选择那些容易获得高分、缺乏挑战度的课程,而不是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这显示,
哈佛大学在想方设法地,去消除各种限制因素,让学生可以更加不受束缚地地选择通识课程,
鼓励他们充分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扩展知识领域边界。
此外,在管理上,哈佛大学设立了独立的委员会管理课程设置,不断对课程评估和审核,激发老师们以教授通识课为荣誉。
“4+3+1”通识课程模式
那些风靡全球的哈佛公开课
“通过新一代通识教育项目,我们试图让学生为成为全球公民做好准备。”
阿曼达·克莱博表示,哈佛通识课程将寻求更多涉及全球化的主题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全球性问题。
比如 “全球化的未来”或 “全球甘地”课程,关于希伯来圣经的课程,还有关于莎士比亚的,或是整个非洲侨民传播的精神实践。
有的课程还会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一个熟悉的主题,比如关于幸福、关于公平和正义等,
其中不乏一些风靡全球的课程。
比如2004年哈佛选修人数最多的
“幸福课”
,是哈佛毕业的Tal Ben Shahar博士,开设的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告诉学生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
Ta
l Ben
也因此被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
这门被哈佛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的课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竟然会有比经济学导论更热门的课程?”
很多听课学生更是向学校教学委员会反映:
这门
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风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课”
还有哈佛大学法学教授,麦克尔.桑德尔开设的本科通识课程
《公正:
该如何是好?
》
。这一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入门系列课程,是哈佛有史以来听众最多的课程,曾创下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
桑德尔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让学生在两难的道德困境中,做出决定。
比如,“你驾驶一辆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而另一条岔道上有一个工人。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思考关于公正、平等与民主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
在第一节课的末尾,桑德尔教授就对学生发出了警告:
这门课并不会教给你任何新的知识,我们更多的是授予你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方法。
麦克尔.桑德尔在哈佛课堂
今年,哈佛的一位宗教研究教授Kirakosian,开设的
《权利的游戏》
通识课程,也受到了许多学生的欢迎。
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们观看“权利的游戏”剧集,了解中世纪文化、宗教和社会。
Kirakosian也会在课堂上,普及中世纪男女识字和教育的现实,以及大学系统如何在中世纪时期出现。
这
门课程希望引导学生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环境,通过深入挖掘独立事件的相关性,帮助学生掌握了解环境、定位自身的能力。
Kirakosian
正如上面所列举的,哈佛有很多像这样“不务实”的课程,
它指向的可能不是具体的技能或特定知识,而是更具“顶层设计”的能力,比如某一种心态和幸福观、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的视角。
注重“全才培养”的哈佛本科教育,设计了多达
160多种通识课程
,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里所选的课程,可能各不相同。
同时,哈佛学生在本科期间,如果发现对其他领域更感兴趣,完全可以转专业,这和强调专业化学习、转专业相当困难的英国本科教育很不一样。
唯一一门所有哈佛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就是写作课。
美国本科通识教育一向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一学期的必修写作课程,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批判性思考等重要技能。
因为,无论是哪个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无论从
事哪一种工作,都需要打磨自己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已经成为人生
的“通用能力”。
从哈佛课程改革,看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又称“博雅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和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和对“通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为一种趋势。
“大学不只是培养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生存能力,而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和全球化视野”,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为美国高等教育奠定了基调。
在今年的耶鲁大学毕业演讲上,校长苏必德发表致辞说:“ 当别人问我:苏必德校长,你的人生追求什么呢?我会这样回答:我追求
博雅教育的重塑力量——它要求你高瞻远瞩、质疑一切,且拥抱学习的快乐。
”
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并非只有哈佛大学这种顶尖学府。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将完成一定的通识课程,作为获得本科学位的必要条件,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三大类:
艺术人文基础、社会文化基础、科学基础,
学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这些课程;在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本科阶段学生必须修完
人文写作、历史、数学、科学、哲学等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