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欧洲企业如今陷入持续衰退,不能只怪经济的整体下滑。如何重振旗鼓?回顾锐意进取的八十年代,欧洲内部的积极整合、海外推进策略和向投资者负责的心态或许能给当下带来启示。如果持续的疲软让欧洲选择愈发孤立的保护主义政策,那将是比英国脱欧更大的危机。
英国决定脱欧令人忧心,但欧洲商业整体面临的问题比这更严重。历经十年的停滞后,欧洲企业的全球影响力急剧下降。它们在全球企业排名榜上的下滑惨不忍睹,这在脱欧的市场重挫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全球最有价值的50家企业榜单上,欧洲在2006年时占据了17家,如今则只剩7家——不仅远落后于美国企业的31家,甚至已经被中国的8家超越。欧洲企业家、投资者和政府必须警醒了。
欧洲企业有过黄金时代:世纪之交的欧洲公司和美国企业正面竞争并瓜分世界,部分是因为日本一度咄咄逼人的跨国公司当时正陷入全线溃退。后几年中,以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市值衡量,欧洲的影响力比美国上升更多,并在金融危机前夕达到顶峰。如今情况已经大为不同:前50名中仅存的七家欧洲企业有三家来自瑞士,百威英博啤酒集团(AB InBev)还是一家恰好选择了在比利时上市的巴西公司。多数传统的重量级领军企业现已沦落为中量级的专业公司,规模往往比大西洋彼岸的竞争对手小得多。
欧洲和美国经济规模相近,但欧洲500强公司的总市值只有美国500强公司的一半,总利润只有其50%至65%。情形原本不该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出现了重振欧洲公司的新理念,行业私有化及公司向投资者负责的趋势兴起。当时欧洲有决心和动力创造出走向世界的“泛欧企业”,这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了令人振奋的效果。一直到2000年,欧洲都还主导着移动技术,与硅谷并驾齐驱。问题出在哪里?增长缓慢的欧洲经济和强势的美元显然带来了落差,但还有另外四个因素解释了欧洲企业的衰落。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企业的疲软还隐含着更大的风险:这可能最终导致防御性保护主义,让欧洲将自身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
欢迎登陆《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App阅读八月刊文章
《从雄师到败将》,了解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 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八月刊文章《从雄师到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