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令不少老年人的心烦,但
太瘦了也不是一件好事!
肌少症字面理解是肌肉数量减少的病症,是因
持续骨骼肌流失、肌肉强度和功能下降
而引起的综合征。
肌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肌力减退和肌肉质量下降
。
肌少症会导致患者
平衡感、敏捷度下降
,日常站立困难,行动迟缓,容易跌倒,还会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可能
引发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
骨骼肌的生长在30岁左右处于高峰期,此后随着机体老化,骨骼肌的分解速度超过合成速度,50岁后每10年肌肉容量下降约15%,70岁后每10年肌肉容量下降约30%,主要表现为
肌肉块逐渐变小,肌肉力量明显下降
,部分人甚至存在“蝴蝶臂”等表现。
胰岛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等变化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运动神经元活性不足或数量降低
也是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因素。70岁以上老人的α运动神经元丢失高达50%,会明显影响下肢功能。而且,老人的星状细胞功能减退,
肌肉再生和激活能力下降
,肌纤维数量减少,所以肌肉更易受伤且难以修复。
营养不良会导致
蛋白质缺乏
,加剧
肌肉的进一步丧失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50岁及以上人群中,32%~41%的女性和22%~38%的男性蛋白质摄入量低于建议值。此外,老人普遍
缺乏维生素D
,会影响肌肉量、肌肉强度、平衡力,容易跌倒。
与潜在疾病相关的
复杂代谢综合征
,其特征是肌肉损失,伴或不伴脂肪量减少。
按照亚洲肌少症相关研究的标准,骨骼肌指数中,
男性<7.0kg/m²,女性<5.4kg/m²
,提示骨骼肌量减少;握力指数中,
男性<26kg,女性<18kg
,说明肌肉力量不足;
6m步速低于0.8m/s
,说明肌肉功能不足。即在骨骼肌量减少的基础上,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不足,均可以确诊为肌少症。另外,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磁共振相关检查,完善相关不良风险评估,可明确诊断肌少症。
导致肌少症的发病原因繁多,其中年龄、遗传等因素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应通过改变一些“可变”因素来防治肌少症。比如——
蛋白质约占肌肉重量的20%,是合成肌肉的主要原料。因此,
老年人每天要摄入1.0~1.5克/千克(体重)的蛋白质
,即体重50千克的老年人每天应摄入50~75克的蛋白质,如蛋、奶、瘦肉等。
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
。亮氨酸是组成肌肉蛋白质的主要氨基酸,乳清蛋白中亮氨酸的含量较高,老年人通过摄入乳制品或者服用乳清蛋白补充剂有助于增加造肌原料。对于一些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采用蛋白质或氨基酸口服制剂作为营养补充治疗,但需要谨慎用药,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说明书详细的产品,难以辨别时需要向专业营养师或医生咨询。
维生素D能够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对老年人来说,可通过
日晒和食用蛋黄、鱼肝油、海鱼
等食物以及
遵医嘱服用膳食补充剂
的方法来补充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