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思维
每日精选互联网创投深度干货,121万互联网精英都在关注,陪你一起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麻六记紧急回应! ·  昨天  
新闻株洲  ·  3月1日起,领“红包”! ·  昨天  
湖南日报  ·  突发7.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  2 天前  
湖南日报  ·  张兰名下7家公司均已吊销或注销 ·  3 天前  
潇湘晨报  ·  被批吃软饭!具俊晔惊人资产公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思维

上海,紧急刹车

互联网思维  · 公众号  ·  · 2023-06-25 20:42

正文

作者: 熊志

来源:功夫财经
守住25%的底线——工业的重要性,再次被上海摆到了桌面。

最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其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4.9%,2022年为24.5%。完成目标的提升比例不高,但退二进三,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普遍规律,上海为什么要走回头路?它是要把那些赶出去的工厂,再请回来吗?

其实不只是上海,深圳、杭州、香港等地,近几年纷纷表示,大力发展工业,重回制造业,脱虚向实,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悄然转向。
01
制造守住25%的底线,对上海来说不是一个新提法,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到了这一目标。此次老调重弹有两个背景:
第一,这一底线任务,在近两年被突破了;
第二,上海刚刚丢掉了工业第一城的宝座——2022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首次超过上海的1.08万亿,工业增加值跃居第一位。
放眼全球,那些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工业化、去工业化的阶段。发展越往后,第三产业的占比越高,传统制造业开始往周边,甚至海外迁移。

国内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工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基本都跌破了30%,北京甚至只有16%左右。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带,基本看不到什么厂房,CBD才是产值的中心。

不过,退二进三、脱实向虚的产业趋势,在最近几年似乎有明显的刹车迹象。在上海之外,已经有很多城市,将原本逐渐收缩的制造业,又重新摆上了重要的位置。

比如,工业增加值赶超上海的深圳,去年喊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
商贸中心广州,也明确提出“制造业立市”;以数字经济、网红经济见长的杭州,在2021印发了《杭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发力再工业化,要求严守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还有香港,这个土地资源相当紧张的城市,这两年也宣布“再工业化”。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还写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当然不是国内城市的独特轨迹。自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实体经济的价值,就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体重估。

典型例子如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在之前奥巴马上台后,就开始着手推动制造业回归,这一趋势今天仍在持续。
02
退二进三是经济规律,为什么这些城市逆向发展?
原因很简单,无工不富,工业的重要性太强了,它的比例可以减少,但无限收缩会造成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今天宣布“再工业化”的香港,在发展早期,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二产占比一度超过30%,后面才逐渐下滑。

工业的价值,不仅是直接制造产品,提供创新动力,还在于能为服务业提供需求。制造业的基本盘在,与制造业相关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

这样说可能很抽象,给大家举个具体的例子。

像国内的一些制造工厂,比如富士康,厂区的周边,聚集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商店,餐馆、理发店等等,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如果工厂关门,这些商店当然也会跟着倒闭。

近两年,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受到冲击,一些制造业薄弱的城市,也受到了严重的拖累。

前段时间,一份有关地方债的“城投文件”,将西南某省会送上热搜,后文件被辟谣。该省会也是一个典型例子,二产占比32%,只有三产的一半。

这当然不是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而是基本的工业基础都不牢,地方经济、财政严重依赖卖地。
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卖地收入腰斩,从2019年的900多亿,减少到2022年的123亿,收入减少,地方债的偿债压力越来越大。

当然了,“再工业化”不是开倒车,对上海、深圳等地来说,以前清出去的低端制造,现在不会再请回来。就算请回来,在暴涨的土地、人力费用面前,那些企业也消化不了成本。

发达城市的“再工业化”,更多还是搞一些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
像上海的产业规划中,发展制造业的方向,除了电子信息、汽车等制造强项之外,还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都是含金量比较高的门类。
03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 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到,“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这几年对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治理,基本符合这个大的脉络。
那么,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重新发力制造业,对其他城市有何启示?

其实最大的启示在于,产业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从工业为支撑,到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现阶段的多数城市来说,工业仍然是绝对的基石。

第三产业占比高,和第三产业发达,是两个概念。有的地方以为,将低端制造强行清退出去,提高三产的占比,这就是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其实恰恰是一种误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