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幸参加了8月10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举办的2016人才经济论坛。这些年参加了不少论坛和会议,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每年人力资源界最高规格的盛会。我绝对不会错过,更何况今年还有戴维•尤里奇老先生。
好在关于尤里奇先生的演讲内容回放,比我手快的都已经一字不拉地转载了
(小佛爷辛苦地快速整理了)
。于是我就没有了口述转播的压力,只管聊聊观后感。
没来现场的HR同行们肯定最关心的是,尤里奇先生今年有啥
新观点
没有?
那我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让一些心急的孩子先吃上热豆腐。
首先,尤里奇先生最核心的理论和观点还是一脉相承,并无明显的修订。关于HR胜任力、HR转型、以及前年他来中国提出的“HR Outside In”——由外向内联动。今年他讲的重点还是HR如何创造价值,接着上次HR Outside In(由外到内的HR)的话题。
他说,HR价值创造应紧扣客户的需求。HR的客户其实也是外部客户,而不是以往我们常说的内部客户。
企业的各个职能都应该围绕着外部客户的需求来展开运作,包括HR, 都是为了更有效服务外部客户,更有效为顾客创造价值。
这和德鲁克的核心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是的他说,唯一。那么HR的工作不应该脱离这个目标。
其次,说到“HR Outside In(由外到内的HR)”, 他认为HR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其实是不够的,比如他送给太太礼物通常不怎么讨喜一样。
HR往往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对方需要的事情。
所以,HR要倾听需求。倾听的时候要像一个社会学研究人员(anthropologist) 一样,去采集信息、去观察、去获取反馈,建立洞察(Insights)。
(听起来好难啊!但好的HR其实把这些工作已经渗透在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中。)
他说,HR的关注点不应该停留在“我做了什么”层面,而是“我做的事情有什么成果”。这句话听起来很朴实的话,是否让很多HR从业者汗颜?
(嗯,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
最后,与以往只用模型逼死人的风格不同的是,尤里奇老先生这次变得柔和起来。他不止一次用自己身边的例子讲故事,他给太太送礼物,在台上表演系扣子解扣子,讲他女儿的婚姻,等等。第一次觉得尤里奇先生很亲近,很有趣。他说他比以前更看重关系,而不只是角色。
同样,在研究组织和团队绩效时,他发现,对团队绩效影响更大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业绩。因此作为HR应当在个人能力(发现和培养人才)和组织能力(促成团队合作)两个纬度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两者交集之处就是领导力(
好险,我好担心他漏了这点,
从来没有哪位大师讨论管理的时候敢漏了这个)
。
但尤里奇先生这次敢嘲笑领导力。他说领导力不是培训出来的。领导力培训好像训练火鸡飞行一样,两天之内火鸡就学会了各种飞行姿势,然后训练结束,它们都走着回去了
(哈哈,关于这点,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
那么对团队绩效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其实是文化,而且尤里奇先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的建立是把随机发生的事件变成一种规律,最后变成一个身份。
Culture is the ability to shift from an event to a pattern andultimately to an identity.
这话听起来甚难,尤里奇并没有在这上面继续展开。但尤里奇先生强调说,建立组织文化,促成团队合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赋能一线经理。因为他们影响的是组织的中坚力量。
(培训经理们,知道今年要重点引进什么课程了吧?)
以上三点,其实是我听到的,今年尤里奇先生讲的特别出彩的观点,也是贯穿他好多高大上模型的隐形线索。老先生一改他往常的模型派风格,变得更加柔和,开始直击人性。人的管理,虽说里面有满满的套路,但到最后拨开三层皮,看的还是人性那点事。
(嗯,说到这里,HR又信心满满不是吗?这是咱擅长的呀。)
虽然这次演讲老先生还是习惯性地砸了不少模型,“HR胜任力”,“领导力素质”,“如何再设计HR”,公平地讲,这些也还是很有用的,提醒我睡眠不好的日子可以再翻翻他的书。
期待下次尤里奇先生再来中国,只讲故事,不讲模型。
附一张可爱的尤里奇先生的照片,表演系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