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汇学人
《文汇报》周五副刊《文汇学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一本书,带你一次看遍5座故宫 ·  昨天  
文汇学人  ·  长江流域祭拜月神的缘起与发展 ·  4 天前  
为你读诗  ·  10分钟正念减压,告别都市疲惫感 ·  1 周前  
演讲传承  ·  《草民》:生命如草芥,也要坚韧生活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汇学人

长江流域祭拜月神的内容和形式

文汇学人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9-17 10:00

正文

先人最早的祭月形式是对着月亮直接跪拜以表示礼敬之意。一般在晚饭后,当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中的时候,人们的祭月、拜月活动就开始了。因地区不同,祭月的内容和仪式也各有差异。因为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的人以妇女为主。


北方大多数地方(尤其是京津地区)张挂木刻版印的“月光神祃”(也叫“月光纸”)代替祭拜月亮。关于“月光神祃”的记载,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内外·春场》中说:“在纸肆里卖月光纸,画满月像;中有月光遍照菩萨趺坐在莲花上,下面是月宫桂殿,前有玉兔人立执杵而捣臼中仙药。”这种月光神祃有大小不同的尺寸,小的才三寸,大的有一丈,一些做工精致的月光神祃还会在纸上洒金,显得很尊贵。


一般在月亮还没升起的时候,祭月的人们会朝着月亮出现的方向把月光神祃贴好,摆上供案,把一些应时瓜果(南北有别)整齐地放好,再放上清茶、素油、月饼、糖果等物品。准备好了祭品,等到月亮出来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进行拜月仪式,燃烧斗香,以此来恭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享用人们所呈的祭品。拜月的顺序一般是妇女儿童先拜,男子后拜(有些地方男人不拜)。拜完月后,要把月光神祃烧掉,撤掉供案,再把祭品分给家人享用,不在家的也要替他留下一份。祭月时使用的瓜果等祭品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都使用应节时果,许多瓜果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祭月的瓜果一般为苹果、梨、红枣、葡萄、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新熟的毛豆也是常备的祭品。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这就是民谚所说的“男不拜月”。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如四川、江苏、浙江等)在拜月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只是远远地向着天空拜一拜月亮。但少数地方也有不同的仪式,比如广东潮安县的人们就是祭拜一位凤冠霞帔的木雕女神像,他们俗称为“拜月娘”。


有些地区人们在祭月时会使用芋头,比如广东的乳源县,人们在过中秋节的时候就要吃芋头,剥芋皮被人们称为“剥鬼皮”。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元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元朝后期,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夜里爆发了一场红巾军大起义,旨在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起义成功之后,人们便用蒙古贵族的头颅祭月。后来这种祭月形式被流传了下来,但是后人不再使用人头来祭月,而是以芋头替代人头。由此可见,此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传承。


在其他很多史料中也有关于中秋祭月习俗的记录。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一《天部·月》中记载:“童谣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这一记载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祭月的情况。清人张朝墉在《燕京岁时杂咏》中写道:“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清人潘荣陛所撰《帝京岁时纪胜》中的“八月·中秋”条载:“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香果苹婆,花红脆枣,中山御李,豫省岗榴,紫葡萄,绿毛豆,黄梨丹柿,白藕青莲。云仪纸马,则道院送疏,题曰月府素曜太阴皇君。至于先丁后社,享祭报功,众祀秋成,西郊夕月,乃国家明禋之大典也。”清人富察敦崇所撰《燕京岁时记》中的“月光马儿”条云:“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九节藕”条载:“内廷供月例用九节藕。”又有“莲瓣西瓜”条载:“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李静山编《增补都门杂咏·食品门》载:“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这些记载反映了中秋祭月的一系列内容,使我们对中秋祭月的传统有了一个细致的认识。


摘自: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作者:刘婷 余浩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更多相关阅读

游戏 · 艺术 · 学术
一次意外的老城厢更新——从晚清上海文庙移建说起
王义桅 | 国际关系理论的取经者,中美友好的民间大使——怀念恩师倪世雄教授
陈野 | 山川千里色 语笑万家声
朱东润 | 漫谈传记文学
“火里种金莲”——《西游记》的一次意外文化输出
陈尚君 | 如实传达唐朝诗人的喜怒哀乐
气势恢宏的女性书法家萧娴
程炜 | 回忆斯莱扎克教授——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解释学
中俄美术家的互动(上)
裘陈江 | 一个留美学生的思想回澜——裘毓麐的《游美闻见录》及其他
顾钧 | 李商隐的七夕诗
肖琦 | 巴黎和她的“美好年代”
“此子宜置丘壑中”
越国的礼器
葛剑雄 陈卫平 苏智良 陈引驰 | 这些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到了上海
李天飞 | 齐天大圣不是孙悟空
中国古代的长袖善舞
应县木塔佛塑现状
韩琦 | 袁同礼书信中的国际交流网络
罗丰 | 向西万里行——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协议签订始末
郑绩 | 张伯苓治校与王淑贞持家
康德也成小说主角
李中清 | 父亲与现代中国科学的发展
“那一对闪灼的热情的眼睛正紧盯着我”:丁玲与史沫特莱
艾朗诺 |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拒绝玻璃的日本新国立竞技场
吴越剑中,最知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剑
【逝者】李政道:希望我们今后的创业,也能得到未来子孙们的尊敬
节气 | 立秋三候
朱璐 |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邵毅平 | 中国古代小说中“见义勇为”背后的“有私精神”
红茶汤的历史
邓雅文夺得金牌的自由式小轮车是一项怎样的运动
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蓝
鲁迅在北京中轴线留下了哪些足迹
伏日:禳毒成节
艾朗诺 |“不执”令苏轼寻觅到满足
三星堆的黄金面罩和埃及的金面具有何不同
为什么出事的总是《蒙娜丽莎》
战玉冰 | 民国时期在华蜻蜓点水的阿加莎小说
赵四方 | 周予同与《汉学师承记》
罗婧 | 永嘉路鲁义士住宅背后的故事
沈从文 |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波斯帝国四大都城
奥林匹克重回巴黎
顾拜旦的“教化”之心
周恩来在上海“周公馆”
古埃及的猫狗崇拜
浙江沿海的送“大暑船”习俗
关于《吴宓文集》 | 吴学昭
图坦卡蒙墓的档案
朱德熙与北大古文字学 “三剑客” | 温儒敏
朱生坚 | 既然可爱,奈何不信
陶喻之 | 记留法古埃及学人张凤往事
吴琼 | 人无金石寿,留得金石名
孙思佳 | 日本神话中的玉与越人玉文化
庚日、伏天、书与画
书在,人未远——任继愈冯钟芸的藏书 | 唐吟方
在故宮里吃花
种不出来的水蜜桃
韩茂莉 |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超现实主义百年:“它的方向是哲学的”
蒙曼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油橄榄在中国
“荡秋千”的心理学史
面对酷热,如何把冰块变成生意
黑塞笔下的傅聪音乐
晨钟暮鼓:故宫文物修复师
启功:怎样写好字
张方琨 |宋代版刻书法中的柳体元素探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研究中华文明的产生一定要结合语言文字
丰子恺 | 希腊建筑中的视觉矫正
艾俊川 |珂罗版本与石印本的鉴定
波斯艺术中的动物
汪曾祺 | 夏天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