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到现在依旧红火热播。这部电视剧主要以女主黄亦玫
(刘亦菲饰)
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一位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女性从职场小白到事业有成、从天真少女再到单身母亲的转变。从与庄国栋
(彭冠英饰)
的初恋,到与方协文
(林更新饰)
的婚姻,再到与傅家明
(霍建华饰)
的死别,在多段感情纠葛与成长交织的过程中,黄亦玫最终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
这是一部难得的不局限于“雌竞”
(注:指女性之间为了争夺男性注意而竞争的现象)
、也不以男性关注为评判标准的电视剧。不过,《玫瑰的故事》引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电视剧在刻画女性角色时一贯通过演绎“在爱情上受过的打击”来体现成长,但在刻画男性角色时,在爱情上受到打击就会被暗示为“失败”?
以《三十而已》中的顾佳
(童瑶饰)
为例,她通过极强的社交能力,为自家的烟花厂拉来了能够起死回生的订单,但在角色设置上,却仍然只是一名家庭主妇。
妻子的身份,将这个角色在感观上从“合伙人”退化成了一名“贤内助”。
顾佳在剧中的表现可以称得上八面玲珑,她不仅努力结交对烟花厂有帮助的人,在儿子被欺负时为其出头,用送橘子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敲打对丈夫有好感的下属,还经常抽出时间练习瑜伽,保持健康和身材管理。然而,
即使是这样接近完美的女性,却还是要经历丈夫的背叛,再“思想觉醒”地离婚,转向事业。
同样的例子,还有《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
(马伊琍饰)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剧本都有类似的形象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现代女性思潮兴起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纷纷呼吁“舍爱情而取事业”、“成为独立女性”。而在对男性角色的刻画上,关于感情和事业的取舍话题却一直是缺失的。
众多影视剧所汇总起来的暗含态度并不是“男性没得选”,而是“对男性而言这是一件不需要选的事”。
以《庆余年》为例,哪怕剧中已经包含了男主范闲
(张若昀饰)
为与林婉儿
(李沁饰)
的爱情争取的情节,其内在逻辑仍是通过智力或权力的足够强大才能够左右自己的感情。尽管剧里范闲一直看似坚定地说“如果抵抗不了就带林婉儿私奔”,但当其忙于参与各种权谋争斗、与各种其他女性角色似有若无地暧昧时,林婉儿几乎从未被提及过。无论包装成什么样子,影视剧中任何一个成功男性角色的行为逻辑,都是“感情理所当然地要为事业让步”,而非像女性角色一样的挣扎、思考和取舍。
然而,
这并不像是男性群体本身的傲慢,反而更像是社会传统中“男性必须在事业上奋进”的主流观念对个人思想的绑架。
已经渐渐有一部分男性在网络上吐露心声,说出自己的无奈,“有些时候,我们也希望成为‘家庭主夫’,但刚一说出口,就会被各种人指责没出息。”更何况,
大部分以刻画男性角色为主要目的的片段,都暗自将“沉醉于爱情”与失败直接挂钩,潜移默化地加深了这种恶性循环。
例如,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名为“猪头”的男青年
(岳云鹏饰)
为爱狂跑追车。一个爱得如此令人动容的角色,却一定要被安排一个爱情失意的结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跟“其貌不扬”、“见识有限”、甚至是“底层”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从感情经历中汲取力量,有勇气地负重前行”,这样的价值观是男性和女性都需要的,既不应忽视,也无需回避。
然而,在刻画女性角色时,影视剧的表现也并不完全妥帖。让人最为意难平的,当属《伪装者》中的汪曼春
(王鸥饰)
一角。在身份设定上,她是76号特工总部情报处处长,然而,她在剧情安排上的表现实在和身份不符。全剧几乎只体现了她的狠辣,却几乎没有体现谋略和睿智,结局时的极端也略显突兀。更重要的是,她在面对明楼
(靳东饰)
时的“少女心思”与调查明楼、对付明镜
(刘敏涛饰)
的行为是有些撕裂的。一个如此身份的角色,却一直对明楼如此执着,这真的合理吗?
再说《玉楼春》里的女主林少春
(白鹿饰)
,本是户部侍郎林远道之女,家道中落后沦为戏子,嫁给了内阁首辅的四公子孙玉楼
(王一哲饰)
。为了让孙家同意这门亲事,林少春经历了很多考验,但当同为戏子的师姐桃夭
(王西饰)
想进入孙家成为大公子孙世杰
(赫雷饰)
的妾室时,她却热切地成为“出题者”,甚至不惜让人装扮成富家公子主动向桃夭求爱,来试探后者是否“为金钱所动”。尽管在设计上桃夭也确实是贪婪的,但如果她本来不是呢?那么这样的试探岂非诱使无辜者犯罪?
两个地位、行为都如此相似的女性,结局却一个阖家团圆,一个处境凄惨,而剧情设计上的区分因素却绝非善恶。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林少春这个角色的价值观也并不端正。对于三奶奶许凤翘
(金晨饰)
,在剧情开始的时候就为了能挑选一个好拿捏的妯娌而用计毁了一个女孩儿的清白,而这样没有道德、唯利是图的人,林少春却最终与其相处融洽。林少春的态度不同,是否是因为,桃夭是对家族和睦不利的破坏者,而许凤翘却是家族利益的维系者?这究竟是按善恶有报,还是按照封建礼教、维护大家族的利益而定?不禁让人质疑,
此类影视剧对角色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曾有一部印象非常深刻的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里面也有两个角色。一个是主角耿直女汉子张慧
(周迅饰)
,暗恋恭志强
(黄晓明饰)
,甚至不惜学习撒娇来赢得龚志强的心。一个是很会撒娇的女生蓓蓓
(隋棠饰)
,在察觉张慧的情愫后故意针对。影片的结局是,龚志强对蓓蓓留下一句:“你们这种女生的撒娇,相处久了,还真是让人觉得挺累的。”然后分手,转而去找张慧表白。
然而,耿直的女生不一定善良,撒娇的女生也不一定邪恶。
这样的剧情设计,更像是为了强调“不必撒娇”、“耿直挺好”,而刻意强加了善恶。
更何况,无论这部影片如何强调“不必为另一半改变自己”,如何在表面上倡导“女性应该独立”的价值观,最终的落脚点却在于一名男性角色的选择。这部影片暗含的逻辑链条是,“因为龚志强受不了撒娇,所以跟蓓蓓分手,所以撒娇是不好的;因为他选择了耿直的张慧,所以耿直是好的,所以张慧没必要改变”。
幸运的是,这种以异性的选择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体系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被包装成善恶、实则不然的情况仍屡见不鲜。
如何找到更好的精神内核、更积极向上或值得传播的理念,将会是今后所有影视剧所需要研究的课题。而知道想表达什么精神内核后,如何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同样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这只取决于设计者的水平。这是因为,
只要有艺术加工的空间,那么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题材,都不会限制其精神内核的表达。
如果人物和情节设计得巧妙细腻,那么就足以表达与题材截然不同的思想。例如《甄嬛传》里的沈眉庄
(斓曦饰)
,在宫斗剧的题材里,既是大家闺秀,又是宫中妃嫔,却敢于漠视皇帝。而在台词设计上,其那句“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又使这种差异和转变不显突兀。这比一些明明标榜开放,但却让人物在思想上自我奴化的影视剧要好得多。
一部影视作品的人物,尤其是非主角人物,在性格上越丰富、在形象上越饱满,就越能让观众看得有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