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内资本市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小市值公司之间的分化变得越发明显了。
大市值公司在那边依然稳如老狗,但是小市值公司已经又跌得快见到小型股灾了。
记得四五年前,当我们感知到《
未来楼市会出现明显分化
》这个趋势的时候,
其实并没有想到,几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资本市场也会看到同样的场景。
从统计数据上看,
不同市值的上市公司今年在
资本市场
分化,是非常明显的。
基本公司的总市值越大,年初到现在上涨的比例越大,平均涨幅也会越大。
总市值越小的那些上市公司,不光年初到现在上涨的比例很小,年内平均的跌幅也非常大。
从下表可以看出,从年初到现在
市值超过200亿的公司,
基本上是正收益。
但市值低于200亿的公司,情况就没有那么好了,情况最好的100-200亿市值之间的上市公司,年内收益到现在是-2.8%。
对比1000亿以上上市公司年初至今平均11.5%的涨幅,不足20亿元的微盘上市公司平均-35.6%的跌幅可以说很惨烈了。
看上市公司区间涨跌幅中位数也很清楚,年初到六月的中位数跌幅是-23.37%。
这个涨跌幅中位数意味着,市场大多数参与者的亏损幅度,差不多就是这个中位数。
可以说年初到现在,大小市值上市公司基本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可能大市值公司是退一进三稳步向上,但小市值公司已经跌到妈都不认识。
说起来这些小市值上市公司,应该是今年最倒霉的群体了,年初到现在已经崩三回了,每次都有不同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上海深圳指数的话,确实没有回到年初雪球和量化危机时候,上证指数的低点2635点。
但如果你去统计一下各家上市公司的话,会发现不少价格已经低于2635点了,这里面主要群体就是小微市值的上市公司。
这三次冲击里面,如果说一月到二月份,是雪球和量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的话,那么这次冲击可能会是趋势性的变化。
因为最近几家公司因为进入退市导致《
血本无归
》,带来的心理冲击效应太大了。
所有人都会担心,如果我自己买了个小市值公司,万一赶上它暴雷了,我会不会血本无归。
所以未来只要每年稳定退2%,说起来这个比例也并不夸张。那靠后20%甚至30%企业的市场定价,就会往拟退市方向前进了
这个变化会导致不少资金为规避潜在的退市风险,趋势性的把配置资金从这些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转移到那些大市值的上市公司。
个人觉得这个变化在目前增量资金不足,市场内部存在结构性博弈的情况下,会对未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如果回顾近两年的国内市场,其实整体增量资金是不足的。在存量资金博弈的背景下,大部分时候就是跟风人群的绞肉机。
为啥说是存量资金博弈的背景呢?因为通常能看到的增量资金的来源基本就三块,国家队,外资和居民部门。
最近一两年时间,
国家队除了年初那次雪球和量化危机的时候买了几千亿。
其他时间基本上出手的次数很少,从增量资金的角度,也并没有提供太多。
如果统计一下
外资这块的
数据,你会发现基本也是各种进进出出做波段,增量配置资金也并不多。
居民部门这一两年也没有太多增量,这点观察证券市场的新增开户和基金的申购,以及有没有存款搬家就能看出来。
在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大家玩的就是比手快的游戏,各种板块轮动的速度飞起。
我们看到从AI概念公司,到小微盘公司,再到三十年国债,再到黑色和各种商品的快速轮动。
在电风扇一样的轮动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跨品种和跨市场的花样脉冲式上涨。
这中间不管是哪个品种,这期间凡是那种后知后觉盲目冲动追高的,基本
都被一轮一轮收割了。
因为在资金存量博弈这个大背景下,基本玩的就是个大家互相比手快的游戏。
你确实能看到结构性行情不断,但如果看哪个动起来就追哪个,基本上你一追人家就直接给你了,等于是去给别人送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后续如果说没有增量资金介入,大概率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的,还是存量资金之间的博弈。
既然还是存量博弈,那么后面也依然是结构性的。只不过这次能从存量里面吸引增量,带来结构性超额的是那些大市值公司。
这些大市值公司的优势在于,年初雪球和量化导致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国家队不是冲进来买了几千亿嘛。
这部分资金主要沉淀在沪深300和上证50这类宽基指数上,组成这类宽基指数的基本都是那些大市值公司。
这部分钱基本在里面是不动的,等于是对这些大市值公司的筹码进行了锁定,只要国家队不卖指数就不会快速下行。
再加上现在小市值公司的退市损失风险,会影响资金的心理和偏好。
里面老的资金可能会趋势性撤出,未来即使有新来的资金,暂时也不会往这边去。
不管是小市值那边撤出还是新来的资金,都是有配置需要的。随着时间流逝,后面
大概率
也会跑到这些大市值公司上来。
因为这些大市值公司筹码相对稳定,就算是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只要有部分小市值公司撤出来的资金进来,就会带来盈利效应。
盈利效应出现以后,会进一步带动外部资金的进入,加强这个盈利效应趋势。
然后就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抱团,进一步让盈利效应加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进来。
这道理有点像12年那时候,虽然指数趴在那边常年不动,但是组成创业板那些做
并购重组那些小公司,却因为增量资金持续配置趋势上行。
那时候是买了大市值公司的每天愁眉苦脸,小市值创业板做并购重组互联网金融的喜笑颜开。
虽然大家同在一个市场里,但是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典型的结构性行情带来的,基本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情况会比较类似,可能指数还是进三退二的趋势往上走。
但是很多小公司因为收到退市这把悬在头上刀的影响,基本没有增量资金进入。
后续整个大趋势会不会往这个方向走,我们也可以慢慢观察,后续趋势应该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