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和9岁的孩子喜欢在寂静中聆听大自然和自己的心声。有一个孩子说,她体会到了寂静的力量。】
一直在关注朋友们的教学活动。
当图片上呈现出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时,起初我的心会起种种波浪,在波浪的眩晕中无数次追问:“这些活动里什么力量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来了?什么力量会在老师身上留下来了?”
有一个发现,越是“花枝招展”越是效果立现,越是需要警惕其中带来的所知障。
不得不追问下去:“我们费尽所有心力去做的究竟给‘心’带来了什么?让心与天地相通的道路更通畅了还是更堵塞了?”
慢慢地,再次面对这些图片的时候,心起的波浪微弱下来。
每一天每一刻面对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是深感举步维艰。在自己的每个言行面前,如在明晃晃的镜子面前一样,那镜中的模样真是不忍目睹又不得不清醒明白地直视。
之所以还能如现在这样坚持在这条实践的道路上,可能是有了一个确信:
所有的教学活动,甚至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每一天,不过是练心而已。孩子练其本心,老师练其初心。
教育,不过就是一个练心的过程。
在带6~9年级的一些少年周末学习阅读写作。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给每一位新家长分享我对阅读写作的看法。写作无非是一个观心,练心的过程,无所谓优劣,即便在20分钟的写作练习时间,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但的确在心中去酝酿了,就已经是在练习了。尤其对于处女座的孩子,写作是一个放松探索心的过程,而不要给他一个“好”的标准或目标。后者会让处女座的孩子几乎无从下笔,久之,怕是会紧张恐惧这样的写作;再久之,怕是会把自己给完全藏起来。
我为这些少年们选的阅读练心作品也不过是中国文化里活泼的“心”的故事:从《封神演义》《西游记》到《大唐西域记》到《了凡四训》,一脉下来就是一个“降伏其心”的旅程。
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里有部分孩子领悟到了如何把心打开,在每一次共修练心过程中会有一个平和的外表和勇敢的内在,他越来越有着一份不受外在眼光和评价影响的定力,他会在一个小小的团体中成为灵魂,成为方向。另一方面,会有一些孩子始终更在意是否写出了令自己和老师满意的作品。自我评价和他人的眼光成为主角。结果他可能会失望,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观察他的状态,其不流动状依然,没有当下的开放与好奇。这些状态会呈现出上进心,只是伴随着焦躁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更加坚定了“教育是一个练其心的过程”。遗忘了这一点可能一切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其后果会在四十岁以后尤其凸显。
曾经也试图去专研写作的技巧。是孩子们引领我去一次次反省和观照这个教学活动中的本质。我的一个十四岁女孩,她从五年级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作文。她是一个悟性好智商高的处女座。我们一起共读的第一本书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书是她推荐的。这样的书她可以读了一遍又一遍,对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那么是什么封锁了她表达的路径?怎样的引导才能让这条道重新开始畅通?唯有心的打开。接受表达有高峰顺畅,也接受有低谷和混乱,所谓的写作不过是一次一次心的练习,而后,在更多人生经历之后,写作成为一件持续终生的自然而然的生活记录表达。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极端现象。于我而言,正是这些极致的生命风景引领我看见更隐藏的本质。
推而广之,所有的艺术活动,手工家务劳动,文化学习,无非是一个练心的问题。看清这一点后,教育实践活动转化为其乐无穷的探索练习之旅,由于自身局限所带来的举步维艰也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2017-3-11
【图片来自杭州郭初阳的拍摄。很多年不买报纸了。《南方周末》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报纸。十年前的那几年每期必买,读完后把它保存起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