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执业资格证后,黄小闲决定南下找个所当律师。唯一的问题是,缺少经验的她能选的只有固定底薪+低提成的授薪律师。
一下午工夫,黄小闲跑了三家律所:第一家,联系她的HR突然临时有事儿外出,鸽了,黄小闲念着卡里不多的余额,最终还是没把对方划进黑名单;
第二家是某品牌所的当地分所,4800底薪+10%的提点,时尚高调的装潢和略显壕气的空置率,她在微信里和好友调侃:感觉不是自己能待的地方;
最后一家偏网推性质,开出6000的底薪和6%的提点,对方领着黄小闲转了一圈,负责揽案的工区坐得满满当当,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出了二战战场的气势,另一侧律师们的办公室则大门紧闭,一任门外鏖战到万家灯火。
她在回程的班车上打开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求职经历,第一条评论就是劝她
早点去做独立律师
,一个案子律所提10%剩下全是自己的,底下又有人追问:“哪家神仙律所提这么少?”
“
我倒想早点独立,谁不知道授薪活多收入少。
”黄小闲联想到最后一家所某工位上那盆蔫不拉几的豆瓣绿,明显主人已经没心思照护——谁知道自己独立后会不会像这盆枯萎的绿植一样,缺乏雨露,势单力孤。
但刷完评论她又觉得,自己还是没得选,独立独立,谈何容易?
律师圈里,“授薪or独立”是个日经话题。这个“师徒带教制”司空见惯的行业,自上而下的经验传递却似乎并不轻松,永远有刚入行的萌新在社媒平台发出不带地域和市场背景的问:
独立好还是授薪好?
最合理的应对应是按需选择,点赞多的评论却往往是“
最好尽快独立
”“
独立这事越早越好
”“授薪算什么律师”“
不独立还不如去做法务
”。
不少老律师会强调:授薪律师和独立律师是两种职业。
相较授薪律师,独立律师不仅要会办案,更要学会建立影响力、打通案源渠道、取得客户信任以形成获客能力,最终成为自带生产力的大律师——越早建立起这种意识,走得弯路也会越少
。
“相反,做了几年授薪,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迟钝和懒散了,实习时你可能还会拿未来麻痹自己然后主动去学习丰富,等意识到授薪就是打工牛马后,可能你连节庆的客户维护都一定等主任主动提。”普通律师陈龙如是说。
半年前,陈龙在主任的指派下开始研究AI。说是研究,大部分时候其实就是两块:一块是让GPT帮忙写各种文书、找法律规定、编回复话术,另一块是改GPT上交的各种内容。
主任时不时会来问问陈龙的研究进度,在陈龙的汇报PPT前若有所思。直到某天所里开例会,主任说因为业务形势不太好,未来会采购AI工具,并“优化”掉部分授薪律师和助理,陈龙才后知后觉:“合着自己其实是在研究怎么用好工具,淘汰队友。”
这也是陈龙决定趁早转做合作律师(无底薪,部分业务仍由律所派给)的原因:
虽然律所给的案子有限,自己还在摸索期案源也不稳定,但也比劳劳碌碌当个打工人还指不定哪天突然被淘汰要好
。他希望最早明年自己能正式转独立律师。
陈龙平时也会在社媒评论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键盘侠出没,及时劝退某些头脑不清醒的同行们:“很多大所的团队都在缩编授薪律师,反而是网推所或与法律咨询公司合作的律所里更多见,但工作任务重,收入也不高。总的来说,授薪律师目前的生存环境不算太好,建议还是早点独立。”
偶尔他也会有自知之明地补上一句:“除非你在 ‘红圈’”。”
实际上,即便在被视作“授薪顶点”的红圈,授薪律师也逃不过
成长/晋升缓慢、业务范围较窄、获客能力缺失、可替换性过强甚至是裁员降薪
等问题。
小红书上一位叫“环境法杨律师”的po主,就自陈在去年选择放弃40+的某红圈所授薪岗,跳到另一家红圈所做独立律师。跳到鄙视链更下游或是独立出来办所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我发现,
有不少从红圈所下海,尝到一些甜头的律师,在网上分享,后悔自己独立太晚。
”诉讼律师蒋睿鹏在一篇文章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
这些分享总体是好的
”,“
独立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
但可能给入行不久的红圈所青年律师带来“越早独立越好”的误导
。
2022年底,蒋睿鹏从某红圈离职,之后围绕“红圈独立”话题写了一系列文章——虽然他在某篇文章里写到提到,自己的目标从来不是成为一名单打独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独立律师”,而是成为一个团队的合伙人,也建议在红圈所的青年律师至少工作3-5年后再考虑独立。
独立当然很好,但美好的前提是先克服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像蒋睿鹏这样年纪轻轻就进入红圈的行业精英是绝对少数,更多青年律师却是在不同的泥泞里摸爬滚打,寻求独立后的自由生活——熬不过去,就是淘汰。
正式当律师的第七个月,鱼成乐就托亲戚介绍,跳到了某企业里当法务。
此前,鱼成乐呆在一家同样是亲戚开的“三无律所”里:没有底薪,没有社保,没有带教。每个月行政一般只主动联络他三回:交管理费一回,算提成一回,开月总结会一回。
托律所的福,鱼成乐最初入行的热情被光速浇灭:
同样是年龄相近的年轻律师,有资源和没资源的收入差距能有10倍以上
,而收入不同的同龄人根本玩不到一块,不大的所里俨然分了好几个小团体,“去律所的每一天都像是清明”。鱼成乐忍不住在社媒上吐槽,应者甚众,好不热闹。
主任对年轻律师的态度也泾渭分明,被取了“变脸皇”的诨号。“在工位上骂你不主动出门找案源,不在工位又背后损你懒散不勤奋,只要没业绩,呼吸都是罪证。”虽然在鱼成乐面前多少因为亲缘关系有所收敛,但月底统计数据出来也免不了嘴欠阴阳几句。鱼成乐自忖,再不抽身,怕是迟早被压抑出精神病。
刑事律师吴学辉则是在“被独立”后苦熬一年半才算出了头。2021年实习期刚满、证还没到手时,主任就找了个黑云压城的下午和他谈话,说觉得他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早点独立出来单打独斗,也能更快升合伙人。当然,主任也挺实诚,对着财账数据讲了真实原因:
授薪太多,开源情况又不理想,要是他们这些相对有天赋的不早点独立,律所养不起,不如换个大所择木而栖
。
吴学辉听完心情复杂,于是和前东家友好分手,进了一家品牌所当独立律师。“最开始两眼一抹黑,睁眼就是发愁下个月的社保、座位费,闭眼脑子里还循环滚动着明天后天大后天的跑客户/开庭安排。”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某天“顿悟”,
停止给自己灌输痛苦,开始化压力为动力,变i人为e人
,在不停参加本地交流活动、和各行各业各种人群建联的过程中填充自己,而后一步步打怪升级至今,成功实现了局部时间自由和部分财务自由:“只要不开庭,上午不去所里也没任何问题。”
最困难的时候,吴学辉会安慰自己“风雨之后是彩虹”,然后一遍遍猛听窦唯的《明天更漫长》——虽然他记得很清楚,和主任谈话那天出门就下雨了,然后一直到晚上都没见着天晴。
非要说律师行业卷到“早独立才有饭吃”,那也有悖事实。
不少非法律媒体在做律师主题的文章时仍会援引一项数据,用以佐证律师行业的入场者保持着高增长:
2022年底律师人数65.16万,较2021年底猛增7.68万人。
被无意或选择性忽视掉的,
是2023年对应数据快速回落到了5万水平
(截至2024年1月总共约70.7万人),而2024年尽管还只过了3/4,但无论是官方披露的统计截止时间未知的72.5万人,还是部分业内人分析的逼近73万人,都显示着一个事实:
最近两年,新入行的律师逐年减少。
与之对应的是法考通过人数在2021年达到16.9万人的峰值,然后迎来连续两年的回落。
黄小闲对此是这么看的:“20、21包括22这几年,我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都抽了空复习法考:有的是封在家闲得慌,有的是单纯担心原来的行业行情不好。可能也是各种因素叠在一起,才有了那年的高峰。而现在,是个人都知道律师们也很卷。”
“当然,要是过两年媒体们内卷这个话题炒累了,行情又变好了,大家又会开始踊跃入行也说不定。”她在智合的某篇文章里截出一张图,图里是最近6年的法考报名人数,一度保持着2年上一级台阶的规律——通过率另说,报考人数仍是在逐年上涨,只是很多人没通过,而很多人通过后也不一定选择做律师罢了。
进企业做法务之后,鱼成乐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朝十晚四”生活:早上7点起来晨练,9点半开车去公司,10点到工位,下午4点清完一切事务提前去和钓友汇合。
“至少满足了我最初对律师的一部分想象,也就是自由。”与此同时,一个西装革履且拥有择业主动权的高薪精英形象,也在转行后离他越来越远了。
业余写诗的鱼成乐会用另一种说法来形容自己的选择:“我知道当初如果想办法克服困难,比如换家所或换个城市从头再来,未必没有理想实现的可能。
但就像你能看见月亮(理想),也明知只要朝着月亮悬挂的方向跋涉下去迟早会有面包,有时还是免不了会被身边的消极裹挟着躺平。
”
和鱼成乐同期进所、关系也不错的一个律师在跳槽后一直不断折腾,直到最近才拿到了独立代理的第一起诉讼的律师费,激动地发了朋友圈。
“怀着复杂的心情给他点了赞。”鱼成乐表示,“总的来说还是希望有天能坐上他的‘路虎’,毕竟光坚持理想就已经很难了。”
时至今日,律师们自己依旧乐此不彼地玩着“3000招不到司机但能招到律师”的梗——这个梗甚至已经升级成了“招实习律师要求会开飞机”的版本。与此同时,还奔波在这条路上的青年律师和法学生们也大多
接受了行业越来越卷的现实,接受了唯一的不便是变化本身,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AI辅助工具和社媒营销手段。
当不寻常成为常态,律师还一定要独立吗?
离知乎百万粉一步之遥的上海律师徐斌曾经拿“网游练级是单刷还是进工会”打比喻,来回答“独不独立”这个日经问题:
“什么情况下会有‘独立’还是 ‘不独立’的辩论呢?
就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有加入一个能给你带来任何提升的公会,你以为你的公会给了你很多,实际上屁也没提供。
”
深圳律师文小白则在另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人做律师很悠闲?”分享了自己的原因:
一是真心喜欢,二是物质欲望低,三是主动筛选业务,四是保障案件口碑,五是未婚单亲,六是INTP
。
归根究底,授薪或独立,还是一道选择题,而人们最开始学会做选择题,是在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代价,理解答题最终的目的之后——
你想要的高薪、自由,对应的代价是否又已准备妥当?
用鱼成乐的话来收尾:“不完美的明天多得是,至少应该有努力不留遗憾的今天来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