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小区电梯轿厢顶发现男尸!当地通报 ·  14 小时前  
新闻株洲  ·  即将返场! ·  2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北京中轴线⑨ ▎从木构件用材看清代太和殿、乾清宫与太和门的重建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7-27 17:52

正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编者按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拥有完整而系统的空间布局和丰富而精确的装饰手法,代表着明清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亦是中国古代宫殿历代发展后的集大成者;而以故宫为中心的中轴线,则是北京最明显的标志,彰显着北京作为都城的身份和地位。


故宫的建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天然特性,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以来直至清末,许多重要建筑都曾因天灾人祸而遭到过毁灭性的破坏。比如“三大殿”,建成后次年就遭遇火灾,后又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再遭火吻,而太和殿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次灾毁。


故宫博物院自2002年起,伴随着修缮工程,陆续对部分重要建筑进行了材质勘查和树种鉴定,随着树种鉴定数据的积累,结合历史文献,故宫木结构古建筑由明至清的用材变化规律逐渐显现:明代,故宫建筑以楠木为最主要的建筑用材(明早期的建筑还会用到部分杉木);至清早期(康熙朝),由于珍贵的楠木资源在“竭泽而渔”式的过度采伐下几近枯竭,康熙帝不得已数次传谕,要求以分布范围更为广泛的松木作为替代;到清末(光绪朝),由于国力衰弱(亦不排除木材贸易发展的因素),则通过采购东南亚进口木材来满足重建需求。本文分别以太和殿、乾清宫、太和门这三座清代不同时期重建的建筑为例,来说明故宫建筑在选材用材方面的历史变迁。


一、太和殿的重建与用材


太和殿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灾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才得以重建。根据取自太和殿的712个样本的树种鉴定结果可知,重建后的太和殿以楠木(335个,约占47%)、松木(293个,约占41%)为主要用材,亦用到部分杉木(82个,约占11%)。


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木构件用材种类及数量


针对太和殿在康熙三十四年这次的重建过程,结合树种鉴定结果与文献研究结论,可将其选材用材情况概括如下:因“建造太和殿需用楠木、杉木甚多”,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派多名官员往南方采办楠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记载“四川楠木多产于崇山悬岩,采取甚难、必致有累土司,且来京甚远,沿途地方亦恐滋扰,著传四川巡抚,免其解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各省送至楠木、杉木若干,但可能是由于数量和体量终无法满足所需,最终太和殿全部檐、金柱都未用楠木,多数采用散木包镶(树种鉴定结果为松木、杉木包镶),即文献所记“分瓣拼攒”,而楠木则主要用在檩、枋以及部分梁(主要为单步梁和角梁)等构件上。


二、乾清宫的重建与用材


如前所述,尽管故宫在明代,尤其明代中期(以嘉靖朝为代表),基本是以楠木来建造宫殿,但是在明清两朝不断地使用、修缮、改造或灾后重建过程中,其最终呈现出的用材情形反而难以完全保留最初的状态,表现为既有楠木,又有松木,抑或还有其他木材的一种“杂用”状态。但是,只有乾清宫是个例外,它是紫禁城内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几乎纯以楠木建造的清代建筑。笔者根据取自乾清宫的460个样本的树种鉴定结果发现,重建后的乾清宫楠木构件占比达到95%以上(438个),而松木、杉木和其他木材均极少(共22个,约占5%),这恰恰反映了乾清宫非常特殊的重建历程和木料来源。


故宫乾清宫

乾清宫木构件用材种类及数量


乾清宫于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失火,嘉庆三年(1798年)开始重建。重建时,清廷本打算以采购的方式置办楠木等大木料,但楠木在实际采购时遇到诸多困难,最终清廷采取拆用其他建筑材料的办法,文献中提到拟征用“河北献县魏公、张家庄大庙”之木料,不过最终是否征用情况不明,但是据《朝鲜李朝实录》,征用京师名刹大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殿材一事似乎是确切的。另据乾清宫“有些梁架的木料明显带有拆自其他建筑的痕迹,斗栱用材也极具‘劫余’尽用的特点”,乾清宫的树种鉴定结果与文献记载是吻合的,同时因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故又反向证明了明中期建筑多用楠木这一特点。


三、太和门的重建与用材


同紫禁城内其他建筑皆不同,太和门的用材情形更为特殊。在取自太和门的466个木构件样本中,鉴定出18种木材,其中东南亚热带木材共14种,样本数量占比超过95%;用到的东南亚木材最多的为印茄木(274个,约占59%)和四籽木(117个,约占25%)。


故宫太和门


太和门木构件所用木材种类及数量


关于清末重修太和门事宜,亦有过几篇专论。光绪十四年(1888年)太和门等火毁后,清廷立即启动重建,其中部分“杉木由工部木仓行取”,其余木料选材因种种困难几经变更。起初醇亲王等数位皇亲均表示愿献出各自府第所存木料,“情愿报效,恳求赏收”,但经工部、内务府核选后,其合用数量远不足所需,甚至市面上也难以采购到尺寸合适的松木,最终由承修大臣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奏请改用延楠木代替,并饬厂商赶赴天津、香港等地采购。由树种鉴定的结果可知,当时购办的“延楠木”应为上述东南亚热带木材。太和门的用材,已体现出清王朝末年的窘迫之境,彼时清廷已无力采办心仪之木料,只能依靠厂商直接去市面采购既有进口木材,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木材贸易的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