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逼他外向 ·  3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杨绛:一定要告诉女儿 ... ·  3 天前  
疯子与书  ·  #书香驿站##疯子有礼#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我有一句话,教育就是拼爹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17 09:20

正文

明天,是父亲节。


相比于母亲,“父亲”好像经常让人多了一些复杂的情感。在一个孩子从出生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亲的参与往往比较少,甚至现在有“丧偶式育儿”这样的极端描述——缺失的那一方通常都是父亲。这涉及到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种种因素,即便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爸爸去哪儿了”依然是家庭育儿的普遍现状。


正因如此,爸爸如何当爸爸这件事,才更重要。今天书评君推送的,是独立教师和图书策划人蔡朝阳老师的“奶爸心路”。读完文章会让人感叹——原来爸爸也可以如此细心、负责而温柔。


关于父亲节,关于对“爸爸”这一身份的情感、故事与想法,欢迎在留言区与书评君交流。



撰文  |  蔡朝阳


蔡朝阳,资深奶爸,独立教师,图书策划人。


1

每一个父亲都是新手


其实,是否要成为一个父亲,这个问题我是很严肃地思考过的。然并卵,成为父亲这个事实,还是让我手忙脚乱。

 

毕竟,每一个父亲都是新手,即便成为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的父亲,可是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那么独特,老革命依然碰到新问题,我们也依然是新手。

 

第一次换尿不湿,一手触到他降临人世的第一次嗯嗯,暗绿色的,有点粘稠,但不臭,又尴尬,又惊喜。为了这件事,后来我跟儿子最喜欢的绘本之一,就是《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作者:(德)霍尔茨瓦特

译者:方素珍

版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第一次喂奶粉,因为还没有母乳,医生嘱咐最好不要用奶嘴,于是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勺子,一勺一勺喂,吃掉10毫升的奶粉,居然要用20分钟,而医生说,最好半小时喂食一次……

 

渐渐长大了,终于可以抱出去显摆。同事的评价是两句话,先是说,哇,小伙子好帅啊!接着又说,哇,完全不像爸爸嘛!——拜托,您这是闹哪样?


终于露出了顽皮的本色。有一次,他在厨房打翻了一整桶的色拉油,流满了地板,搞得我们全家那几天每个人都油头粉面。

 

还有一次,他变得爱劳动了,他兴奋地从卫生间出来,拿着两只湿漉漉的手机,递给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把手机都洗过了。

 

上幼儿园,上小学,时间飞逝如电,居然一转眼,就快要进入青春期,而逝去的时光,借由记忆的丝缕,永远系在心间。

 

以前看梅尔吉布森的《爱国者》,梅尔吉布森在外打仗,回来的时候,发现一直闭口不言的小女儿居然说话了。梅尔吉布森又惊喜又遗憾,说:我居然错过了。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这个世界实在太为古老,完全没有惊喜,除了这些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惊喜。而对于孩子这个新人来说,就像来到地球的第一天,万事万物都那么新奇。马尔克斯在描写马贡多的时候,说这个地方新的完全还没有命名。这个孩子,自从他来到世间,就开始为他的崭新世界命名,并不断开拓其自我世界的疆域。这多么带劲!

 

自从做了父亲,便每天都在这样的感动与喜悦里生活,和孩子在一起,才叫“岁月静好”。因为,对于父子双方而言,每一瞬间都不可复制,不能重来,是以我特别喜欢蔡春猪的名言:犬子在,不远游。

 

我也很喜欢用那句鸡汤去损那些很少时间陪孩子的父母:你的事业都那么成功了,你居然还没时间陪孩子?

 

2

做父亲是一条“光荣荆棘路”


我们不禁要问,陪孩子真有那么重要吗?

 

我想说的是,首先,这可能与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不同,那些更多地倾向于内心生活的人,可能更会更多地感受到这种生命之爱。其次,即便从教育的功利目的而言,爱的陪伴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一个三口之家,父亲的角色,自有其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重要性。

 

我说做父亲是一条“光荣荆棘路”,其光荣即在此处。我们塑造了这个孩子,同时我们也被这个孩子所塑造。因为成了父亲,自我的生命便有了极大的拓展与加深。孩子赋予了我们对生命的崭新思考,让我们得以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自我。这不仅仅是重新经历一次童年那么简单,重要的是,我们因为做了父亲,进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体验,所谓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就在这些每日维新的生命体验之中吗?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朋友常立最近育了二胎,他对为什么想要二娃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因为做父亲,就是发现爱、学习爱的过程,这样的爱,仅有一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父亲的真情感言,令人动容。

 

然而,既然是光荣荆棘路,那么,光荣之外,荆棘在所不免。成为父亲之路,就这样交错着甜蜜与哀伤,欢欣与失落,某些瞬间信心满满,而某些瞬间则黯然神伤。作为父亲,就是要去接纳这全部所有,这些全部所有,才是你作为父亲的千思万虑、滋味万千。

 

意识到自己的父亲身份之后,我经常陷入到一种不自信之中。一则,我享受成为父亲的喜悦与感动,一则,我意识到,育儿是一件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怎么可能游刃有余呢?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山坡。只要一想起我在育儿之路犯下的过错,夜半醒来,我也会惭愧得汗流浃背。我曾无数次发誓,下次再也不犯错了,可是我总会在同一个错误里跌倒很多次。此外,随着认识的改变,我发现,过去的亲子相处中,我留下了多少暗礁啊,我都想借助时光机器,去重新来过。


(图片来自网络)


3

需要重新认识父亲的身份


尤其是在中国,在当下,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成为一个父亲,尽管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角色,与历史、传统、文化、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我们这一代父母身上,承袭着非常沉重的背负。然而,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日渐开放的时代,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往往显得特别的突兀。是以,我曾在不久前的一个演讲中,提出“父母的觉醒”这么一个概念。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当下这个已经可能的时代,来重新讨论并认识家庭教育,而作为一个父亲,尤其重要的是,重新认识父亲的身份。


举个例子,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认知中可能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传统观念里,总会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母亲的责任。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于是在家庭关系中,忙于事业的父亲,总会认识不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责任。而这些认知,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缺憾。


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刚开始播出时,忙于事业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是节目中的“标配”,被认为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缺席的。


我常觉得,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这一代父母,其成长经历跟以往几代人截然不同。这一代父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成长,是第一代较为普遍的、具有现代观念的父母。这里有多个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时代开放,一个是普遍的教育。这与五四时期不一样,五四时期的教育,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还是精英式的教育,所以我们当下的这一代父母,特别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在于,我们有自我启蒙的潜质。我们是逐渐在自我觉醒的一代人,对个人、对家庭,乃至社会,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常想,家庭教育的变革,也许就在这一代人身上。

 

成为一个父亲,这条光荣的荆棘路,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挑战。

 

比如,作为父亲,我们需要有自我认识的理性。


当了父亲,就觉得从此身份不一样了,我成了父亲,要去承担责任。承担责任,需要做出一些担当,一些牺牲。但我们还是需要把自我,和父亲的身份,作一个厘清。


当然孩子很重要,当然需要把孩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这里也要有一个认识,最好的教育就是:你做好了自己,也就是做好了父母。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孩子不是全部,父亲也不是孩子的附庸,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这是自我觉醒很重要的一点,自己的自由选择,是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意义之所系。

 

比如,作为父亲,需要参与重建一种现代、健康的家庭关系。

 

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不可或缺的。南京的作家章红老师,有一句特别好的话,她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很多顿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其安全感不会匮乏。并且他也会知道,温情、幸福、完整的家庭,该是什么样。所以这个意义上,让你自己的家庭完整幸福,那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近年来,有一个极端性的词语叫做“丧偶式育儿”,指称家庭中父母的某一方不在场家庭教育。这个用词主要就是针对父亲的缺位的,对家庭家中不在场的父亲提出了严重的指控。我很不喜欢这个词语以偏概全,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词所指出的情况,经常是真实的。

 

但这一挑战中,最大的障碍其实来自父亲的身份所带来的父权,以及家长制的家庭结构。父亲的威权,带来控制型的家庭。“爱你所以折磨你”的亲子关系,常常来自这样的家庭结构。尊重孩子的意志爱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这都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开始,不要用威权去慑服孩子,而是要说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坚持说理。

 

同样,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此。

 

比如,作为父亲,需要懂得,教育真正的内在动力何在。

 

我有一句话,叫做,教育就是拼爹。拼爹拼妈,拼的是我们的教育观。这个时代,你可以尝试,用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来看待教育。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未来是不可知的,而我们父母需要的是,守护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权利。


4

孩子,谢谢你


今年四月份,我去北京参加了LIFE峰会。在一个家庭教育沙龙里,我最后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第二句是: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这是我非常真实的感受,也是我特别特别感激孩子来到我的世界的原因: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在与你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有理性去看到自己,于是,我自己身上,那个童年的自我,被治愈了。

 

若论成为父亲,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是感激。因为育儿,我看到了那个本来在幽暗深处的童年的自己,那个胆小、羞怯、自卑、伤痕累累的孩子。但是因为当了父亲,突然就有能力去看到自己了,也有力量去安慰自己,并且反思、克服自己,并努力将一个更加阳光、开朗、平等、自由的家庭,给予孩子。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蔡朝阳;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女德 | 梅贻琦 | 林奕含 | 女性与饭局 | 钱理群 畅销书 高考恢复40年 周作人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不想工作 | 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朋友圈 黄永玉 |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点击“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