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年味儿渐浓,不用更多言语,这些传统文化的气息充实在我们的群体记忆中。跟随时代的发展,更迭变迁下,“年俗”这个词,变得清淡了许多,您,是否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上饶年俗记忆?
贴对联、年画,放鞭炮,敲锣打鼓,这些都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佳节习俗,在各地也 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性。在上饶,丰富的民俗丰富了年文化内
涵。
上饶人的“过年”,应该是从农历的12月24日就开始了。这一天,家里称“过小年”,说是灶神回天宫奏报述职的日子,所以这天要煮很多好吃的食物,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回来是天庭将会降福人间,故有“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之说。
小年习俗有这些:祭灶王爷 期盼来年好兆头;吃肉圆粿贴春联 除旧迎新;过小年,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再回娘家等。
石人“板凳龙”(也称桥灯),制作者在板凳上扎花灯,花灯上贴有花草、树木等剪纸图案,每个板凳称为一桥,数十条板凳连成一条龙。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扛桥灯,欢喜而出汇成“蛟龙”,祈福平安吉祥。2010年,石人“板龙灯”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板凳龙在江西省上饶市的上饶县、玉山县、婺源县等一带一直盛行,尤其是在上饶县石人乡与玉山县临湖镇附近最为火热。
在婺源,杀头年猪才算过年。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
到了除夕的中午,婺源习惯上吃“米糊”,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除夕夜是上饶人的重头戏,在当天,下午四五点钟开始,大家围坐在桌边,一起分享年味时刻。
燃放鞭炮感受“过大年“喜庆气氛。在过去,一般在吃年夜饭前,需要先祭祖,百姓家门口需要挂抹了桐油的纸灯笼,灯笼上写上家主的姓氏,这样祖宗不会因此认错家门,得以和家人团聚。
祭祖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这也是
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远在外漂泊的游子也必须回到家乡团聚。
年夜菜肴有些是必上的,比如韭菜,意喻长久;鱼丸肉丸,意喻团圆;全鸡,意喻一家安全;菜头,意喻彩头;油炸食品,意喻兴旺 …… 年夜饭要慢慢吃,并且每一样都要尝一尝,平时不喝酒的,这时也要喝上一二口。此外,吃年夜饭前要关门、放鞭炮,此时不便外人打扰,如果这时去敲邻居家的门,人家会愠怒的。
串堂是民间民俗音乐形式,由于起源于民间,因此串堂所传颂的包容性更强,可用于村镇婚丧喜庆、老少寿诞、社火庙会、迎神赛会、求雨祈福、舞龙迎灯等。
而如今,串堂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铅山县现串堂班社也已为数不多。过去,每逢需要热闹的情景,民间艺人用自己的方式迎五谷丰登,盼新一年风调雨顺!
上饶当地,讲究新年娶新媳妇,双喜临门,过个开心年。但是,正月里迎娶,也有当地的讲究,新郎把新娘抱进门时,新娘用喜糖、花生等糖果 " 买通 " 夫家的孩子,这样才能顺顺当当嫁 " 进门 "。
据了解,过去新娘一般由母舅抱进夫家,新娘从娘家嫁入夫家,脚不沾地,不能将娘家的尘土带到婆家。亦有哭嫁一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接受新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婚俗里加入自己的创意,让婚礼更加喜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