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
“
设为星标
”
。
日本人的做法,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屋及乌。除了复制所爱的景观之外,有网友还做了一番粗略的统计,日本国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有二三十首之多。
“知道”(微信号:
nz_zhidao)告诉你,日本人的唐诗水平有多高?
由华侨华人和出资企业支援的防疫物资的贴纸上印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新华社/图)
这场阴霾沉沉的疫情让中国人心情极度压抑,而近日来自日本援助物资上的诗词章句,如同在阴云密布中洒下一缕清新的阳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用历史上日本长屋王的这首偈语,十分契合的表明了中日两国间虽隔洋离海,但共享同一片天地的情意十分深厚。至于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更是把两个民族打折骨头连着筋,千百年来的悠久交往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国内的网友们惊呼日本人唐诗底蕴厚时,“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样原创的、借喻同胞兄弟的优美诗句,令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也更令人感动。
于是,“岂曰无衣,与子同泽”,久远的《诗经》里的语句都能被日本人信手拈来时,不少网友羞赧的惊呼,自己的书算是白念了,老祖宗的精髓章句都被别人学走了。
以至于网上还分成了“有文化”和“大老粗”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日本再发来的援助物资上,也把“武汉加油”标注的更加醒目。
此事虽属抗“疫”里的一段小插曲,但透过被引用的古人诗句不难看出,日本国内的诗词鉴赏和书写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它的源起之地。
东京的青梅山上有一座完全复制于中国苏州的寒山寺,皆因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日本人的最爱。这首在羁旅之途所作的七绝,感情表达上十分内敛,但正因为如此,思乡之情的爆发力才更加迅猛有力。所以性格上同样比较内敛的日本人喜欢此种表达方式,是顺理成章的。
他们不但把苏州寒山寺前《枫桥夜泊》碑文的拓片复制而去,还在寺内建了一座“夜半钟声”的钟楼,附近的溪流上还架起了一座“枫桥”。
日本人的做法,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屋及乌。除了复制所爱的景观之外,有网友还做了一番粗略的统计,日本国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诗词,有二三十首之多。
从“床前明月光”到“空山不见人”,从“唯见长江天际流”到“西出阳关无故人”,国内小学课本里那些耳熟能详的李白、王维、杜牧、高启等大诗人,在日本的小学语文书里也都存在。
小学生们不但能读能写,还能理解诗句中所蕴涵的意境,这得益于从小就开始的悉心培养和指导。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话在日本也适用。
可能有国人会疑惑了,虽然日语和汉语有一定的关联,但毕竟属于两种语言。中国的诗词翻译到日本后,其原有的内涵和意思,是如何做到用日语也能不无二致的表达出相同的意义的呢?
日本国内汉文化的流行和发扬光大,是从向唐朝派遣使者开始的。彼时的唐朝处于开元盛世时期,万国来朝国力强盛,堪比现在的山姆大叔。
在唐朝的中前期,日本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系统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文化。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吉备真备作为遣唐使者曾先后两次到中国学习交流,而唐诗之所以能够原封不动的复制到日本,这其中就有他的一份功劳。
他先是对汉诗在日本的发音进行了系统的矫正,由之前的“吴音”改成了当时的官话“汉音”。
在此之后,日本人又发明了“训读法”。这使得汉语实词能够原封不动地保留在日语中,虚词则与日本文言的助词、助动词相对应。经过这番系统的改进之后,即使是不懂汉语的日本人,也能毫无障碍的吟诵、理解并创作中国特有的诗词了。
甚至于像阿倍仲麻吕,“慕中国之风”,干脆就留在了唐朝,封妻荫子了。他在国子监读书期间改名晁衡,之后还高中进士。连李白和王维都是他的好友,之间还多有诗词唱和。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这是王维在得知晁衡要返回日本时,所写的《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
随即晁衡也作一首《衔命还国作》还赠王维: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哪知道后来使团的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不知所踪,远在长安的李白写下了著名的悼友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万幸的是,晁衡的船被吹到了越南海岸。当他又回到长安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后,当即挥毫写下了名篇《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