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孙培博、顾晨洁、单亚雷
摄影:王全
2018年1月15-17日,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业务交流会。会议分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和风景旅游三个单元,共21个报告,吸引了院内外120余人到场聆听,场内座无虚席。
▲
会议现场
贾建中院长回忆了自1985年以来风景院举办业务交流会的历程,回顾了多年来,风景院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生态修复、景观风貌提升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与创新,鼓励新入院的年轻同志积极参加交流,欢迎院内外同仁切磋交流,共同促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技术发展。
2017年,风景院以三亚双修为起点,全院协同,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新疆、海口、三亚、福州、济南、呼伦贝尔、泉州、延安、安顺、准格尔、保定、洛阳等12个试点城市的双修工作。在诸多双修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风景院积累了技术,锻炼了队伍,2016年实施的《三亚市月川生态绿道》项目,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生态修复”单元共7个报告。
报告一
基于保护与治理的生态修复规划——延安生态修复与绿道规划
报告介绍了三方面内容:
(1)从生态本底、山体、水系、绿地四个方面总结了延安的生态问题;
(2)从非建设用地对绿地的补充和构建老城区绿道网络两方面介绍如何快速有效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3)以山林地的保护与修复为例介绍了如何做好对于关键区域和节点的保护措施
报告二
“小修补与大文化”——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主导的城市修补规划设计工作的思考
报告以延安三山及两河核心区段生态修复和保定“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片区古城风貌修复两个双修项目为例,探讨了以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为主导的城市修补工作。
从规划视野、方式、价值三个方面的转变,找到文化主导型城市双修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特点与存在的常见问题。
从聚焦文化景观核心区域、寻找文化展示支点、恢复历史原真性、扩展文化新功能、构建风貌体系五个方面介绍了文化主导型城市双修的工作要点。
提出以文化景观为主导的城市修补工作的价值在于:重塑文化认同,培育更自信的城市;突破千城一面,找回最独特的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建设更美好的城市。
报告三
城市更新中的绿色空间挖潜实践——以海口城市增绿专项规划为例
报告以海口城市增绿专项规划为例,指出绿地增绿在存量规划中难以落实的困境,介绍了在海口城市更新中增绿实践三种模式:
(1)生态分析引导结构性增绿;
(2)规融合落实老城区增绿;
(3)分区建设指标管控。
报告认为,增绿规划的意义在于: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加强生态保护支撑、打造滨海花园形象;双修规划需要具有更强可实施性的管控实施,需要更系统的生态支撑,需要多规融合、弹性落地。
报告四
历史城区绿色空间织补与提质——以泉州双修工作实践为例
报告以泉州双修规划为例,探讨了历史城区如何开展绿色空间织补与提质,介绍了三方面内容:
(1)从山水格局、空间肌理、历史文化等方面总结出泉州古城的现状特点,
(2)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历史城区特色两个方面提出绿色空间织补的理念,
(3)通过小空间微改造,实现古城绿色增量提质,通过水景观的提升及绿道慢行系统的构建打造古城公共空间廊道体系。
报告认为,织补是一个具有泉州古城特色的理念;如何在极小的范围内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是项目的难点;在复杂条件下开展调研,通过微改造复合利用空间,是本项目的探索。
报告五
对症下药——面向实施的安顺市城市生态修复规划实践
报告以安顺城市生态修复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双修中如何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政策,介绍了四方面内容:
(1)按照城市发展的目标,结合问题寻找短板,最后制定策略,寻找突破口;
(2)从山体、水体、绿地三个方面对现状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3)通过 显山、治水、増园、织绿,使安顺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为全面的修复提升;
(4)依托绿地系统规划,构建远期理想生态格局和规划期生态格局。
报告认为,城市生态修复规划应问题导向,对症下药;系统规划,面向实施;抓住特色,重点突破。
报告六
亮出最美——“双修”导向下福州景观风貌优化
报告以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优化城市景观风貌,介绍了三方面内容:
(1)认知福州“三山鼎立、两塔相望、一轴贯穿、襟江带水”的景观风貌特征;
(2)梳理总结福州的城市景观风貌现状问题;
(3)从优化风貌结构、最美慢道规划两个方面介绍量身订制的福州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报告认为,城市景观风貌优化的侧重点应该是对于城市内在精神文化资源和城市物质空间的整合,城市景观风貌优化应该以人的审美感受为落脚点,通过多维度的比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视角加以展示。
报告以福州双修中的宜居社区建设为例,探讨了如何用“双修”解决文化老城的民生问题,介绍了四方面内容:
(1)识别迫切需要解决的现状老城区的民生问题;
(2)统一“幸福宜居社区”建设标准,编制《福州宜居社区建设导则及行动计划》;
(3)通过对于五个区、十余个部门的座谈,10039份居民调查问卷,听取民声,体现民生;
(4)通过四等级、三类型、一特色、六方面建立“四三一六”社区评估体系,并首次建立了基于GIS的福州社区大数据库,保证了双修工作的可实施性与可持续性。
报告认为,此次项目实践通过宜居社区建设指标及导则的制定、大范围社区信息的征集、全覆盖的社区评估来体现人民的声音、实现民生普惠,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社会公众参与,也是这次双修最大的收获。
风景院双修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面问题,针对不同的矛盾和诉求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抓住整合规划和实施规划的机遇把规划落地。
2017年,绿地所运行城市双修类项目7个城市、9项规划,投入30余人次。城市双修工作中,应集成运用传统绿地系统、绿道、景观规划技术;探索生态评估分析,GIS等新技术、新方法;应对新型治理模式,设置组合拳,老酒新勾兑,开展基于双修视角的专项规划编制实践。
欢迎关注“中规院风景院”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