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汽车公社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汽车之家  ·  第五代EA888发动机!轴距加长,还将搭载华 ... ·  14 小时前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昨天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昨天  
汽车金融大全APP  ·  以租代购是汽车金融行业接下来几年最大机会 ·  2 天前  
大家车言论  ·  别人在上班,潮汕人开始咚咚锵! ·  3 天前  
DearAuto  ·  途昂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汽车公社

对话王秋景:体系能力才是硬实力

汽车公社  · 公众号  · 汽车  · 2017-12-20 08:24

正文

在汽车产业变革和动力能源转型的浪潮下,在广汽自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压力面前,王秋景开出了一剂“系统性”的药方。


“您觉得整个广汽研发能力在几大集团中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见证广汽传祺在销量、品牌等方面狂飙猛进,《汽车公社》记者首先向广汽研究院院长王秋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自主研发能力,应该说跟我们现在的车型,市场效果是能够匹配的。我们的市场效果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自主研发能力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现年53岁的王秋景,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掷地有声。


广汽研究院院长王秋景

对于中国汽车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最好的时代,市场爆炸性增长,新概念层出不穷,投资额度渐巨,也带来空前的机遇,原本在内燃机领域处于劣势的中国汽车跃跃欲试,企图“超车”,但也面临汽车产业变革与动力能源转型时代的动乱与惶惑。


对于广汽而言,如何顺利转型,又如何在高位持续保持增长,成为这位新任院长的重大课题,“我们在体系上还有欠缺。”王秋景坦陈,“我提出了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三大体系,目标是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汽车研究院。”这位在汽车领域耕耘30余年的老将,面临广汽研究院面临的困惑与压力,开出了一剂“系统性”的药方。


《汽车公社》总编辑卫金桥先生专访王院长。

自主10年 与自己较劲


在今年9月举行泰达论坛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大致用两种路径,一是依靠自力更生发展成长,二是在合资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广汽选择的是后一条路径。”


从过去的逆向、收购海外落后产品的生产线,到后来陆续开展自主研发,是不少中国汽车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使口中喊着“正向开发”,却总带着合资车的影子,甚至连一些佼佼者都概莫能外,不只保时泰与保时捷,陆风与路虎,甚至H6与本田CR-V,吉利与丰田RAV4平台,长安逸动和现代悦动都有难以言说的秘密。


2007年11月6日,广汽研究院五山汽车科技大楼落成,同日,广汽集团汽车研发生产基地落户番禺化龙。

上世纪90年代,奇瑞斥资亿元从福特手中买下福特的一条发动机生产线,以“交钥匙”工程开启了自主研发生产;北汽、上汽先后将世爵的萨博平台、罗孚品牌纳入彀中;吉利从拆车开始,又成功收购沃尔沃……此时,广汽自主研发才刚刚起步。


10年前,广汽集团合资10年,有资金,有干劲儿,却缺技术,缺人。当时广汽研究院从菲亚特处购买了阿尔法·罗密欧平台的使用许可,并以其为基础重新升级,将新的专利技术,如GAC几何吸能控制技术应用其中。时任广汽研究院院长黄向东表示:“我不敢说我们的B/C平台架构一开始就完全是我们正向开发,但经过升级,现在可以说完全是正向开发;对A/A0平台架构来讲,完全是我们正向开发,可以说知识产权彻底是我们的。”


2010年北京车展,广汽集团首款自主品牌轿车首次亮相,取名为“传祺”。

2010年9月,广汽首款自主品牌车型GA5下线,并在2011年和2012年经历了增长缓慢的阶段。因为制造成本高,却又不肯降低品质,传祺几乎卖一辆亏一辆,时任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曾坦言,“经销商都快撑不下去了”。


随后市场回暖,加上GS4异军突起,配合丰田、本田式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再加上自身的灵活体制,广汽传祺一举成为“黑马”。2017年前11个月,广汽传祺销量为46.5万辆,距离5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仅有一步之遥,贡献了超一半的利润。实现了从1.7万辆到50万辆、年增长率超80%的高速增长,累计销量超百万辆。



从一穷二白到如今GS8能与合资中大型SUV相抗衡,传祺今天的成功,既得益于贸易和经营方面的灵活应变,背后为其供给“子弹、炮弹”的广汽研究院团队功不可没,也走上正轨。


王秋景表示,过去10年广汽研究院的产品开发做得比较好,在GS4和GS8所在的两大开发平台上,广汽研究院也有较好的产品开发基础,已有2大系列16款整车产品开发上市。



10年间,广汽研究院以产品开发为重心,先后推出GS5、GS8、GM8、GE3等横跨各个细分市场的多款车型,但问题也很明显,过分倚重SUV,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较低;基数越大,每增长一分便越发艰难。第二个十年,再想进步要靠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广汽研究院又该如何成为广汽发展的驱动力?


分权与集权 以管理驱动


不同于过去10年一心钻研技术,开发产品,如今广汽研究院也要积极应对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的迅猛发展。看到研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学博士出身的王秋景对此倍感欣慰,而基于“系统性、前瞻性变革思考”,对研发方向多元化和队伍扩张后的管理问题也不加讳言。


王秋景坦陈,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机构里的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新能源、智能网联、传统车分出去,甚至把A、B、C、D车型分开;一种是把传统的发动机、底盘、车型平台等全部放在研究院。“到底是分出去好,还是不分出去好,或者什么力量在推动,是分还是和。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王秋景看来,起码近期是不能分出去的。产品开发的技术关联错综复杂,这种创新的文化完整性非常重要。非但新能源、智能网联研发不能分出去,连传统发动机、造型设计等不能分出去。


在研究院规模不断扩大情况下,确实会面临其他问题。目前广汽研究院有4,000人,如何到10,000人之后还不分,就要建更加科学有效的产品开发体系,以及战略与经营计划流程、市场与产品企划流程、产品开发流程、技术创新流程、质量开发流程五大流程。此外,还需要高超的全局把握能力和意识,通过“全球研发办公一张桌”,利用体系和数据来实现各个部门的人在用数据时无缝对接。



把新能源、传统车等放在一起并不意味着一味集权,相反随着研究领域的细分,分权也极为重要。“原本所有事情都要在院长层面上开办公会来决定,而现在有院长办公会、技术委员会、产品开发工作委员会、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质量工作委员会,以及四个副院级的研发中心。”


广汽研究院首席技术官、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黄少堂。

除了王秋景自己担任院长以外,常务副院长吴坚兼任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首席技术官黄少堂兼任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副院长张帆兼任概念与造型设计中心主任;院长助理李罡兼任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除了研发中心,广汽研究院原本的部门也做了一些改革,并被赋予了一些权力。采用这种办法,然后依靠体系、流程,不断地平衡分权,建设更加完善的体系流程,同时保持研究院的完整性。



即使把新能源部门分出去,未来其底盘、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系统和内外饰系统仍旧会不断增长,直至新能源车取代传统车,最后规模可能不断扩大,直至一万人、两万人。归根结底需要根据管理的复杂性、技术手段、管理思想、组织设计、分权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流程体系的设计看能否满足这样大的规模,“分出去的短期内的效果应该会很好,但是从长期来说,很难做。”


技术创新 从开放破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