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冷笑话  ·  坐过最害怕的一次缆车,真·命悬一线! ·  3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全自动闯祸机和全自动洗地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新书丨《宿白讲稿》(上 · 下)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1-03-18 09:11

正文



宿白先生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遗存形态的深刻认识,认为中国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除接受现代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的教育和训练外,还必须具备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全面知识和基础,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国考古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国考古教育者,先生始终站在为中国考古学服务的立场,把自己在历史、文献、版本、佛教、建筑等领域造诣精深的知识贡献给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家徐萍芳


宿白先生的讲稿系列,都是“微观”与“宏观”相互结合的结晶,也是“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典范。

——北京大学教授杭侃



宿白(1922—2018),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仅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而且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体格局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2016年曾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他的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等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和创立的学术范式,至今难以超越,是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必读经典。



宿白讲稿(上)


宿白 著

精装,380页,241幅彩版+插图,148元

ISBN:978710806637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3月



本书收讲稿三种,均为80年代前期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编撰的讲稿,晚年整理成书刊行。

三部讲稿凝聚了他在佛教考古、佛教文献以及考古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中的丰赡成果,内容庞博精深,图文结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详实的历史考古知识。

《汉文佛籍目录》,汉文佛籍量大类多,讲稿用高度精练的文字介绍历史上重要的汉文佛籍目录、编排方式和发展脉络。不啻为打开佛学宝库的一把钥匙,指导汉文佛籍学习与应用的一册指南。

中外文化交流,时空跨度大,学科领域众多,研究资料分散,《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和参与交流的主要人群都有高度的概括。并以渊博的学识和宏阔的视野,深入探讨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响。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宿白是这一领域公认的开创者和权威学者。数十年间,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通过勘查测绘,建立起中国佛教石窟寺的时空框架。讲稿与他的名著《中国石窟寺研究》皆为此领域的经典之作。讲稿以研究简史、遗迹分布以及云冈、敦煌、克孜尔等重点石窟为题,扼要介绍了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考古学的系统知识。



目       录


汉文佛籍目录


目次

插图目次

前言

一  汉文佛籍的版本问题

二  汉文佛籍目录(上)

三  汉文佛籍目录(下)

四  汉文佛籍目录以外的工具书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目次

图表目次

前言

一  商周时期(前16—前5 世纪)

二 战国时期(前5—前3 世纪,前475—前221 年)

三 西汉(前3—1 世纪中期,前201—25年)

四 东汉魏晋(3 世纪中期—4 世纪初,252—316 年)

五 东晋南北朝时期(4 世纪初—6 世纪)

六 隋唐五代时期(7—10世纪)

七  宋元时期(10—14世纪)

附录 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汉文古文献(汉—唐)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

3 — 8 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目次

插图目次

图版目次

前言

一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研究简史和参考书简介

二  早期佛教遗迹与石窟寺遗迹的分布

三  云冈石窟的分期

四 云冈、河西地区以外的早期石窟寺

五  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

六 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初步探索

中国佛教石窟寺图版




《宿白讲稿》(上)封面用图:常州南朝墓画像砖上的瓶花(宿白手绘)


宿白先生(前排居中)和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56级同学在云冈实习



宿白讲稿(下)


宿白 著

精装,390页;307幅彩版+插图,148元

ISBN:978710806828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3月



本书所收三种讲稿,系8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而编写,晚年整理成书刊行。

《中国古建筑考古》,宿白最早将古代建筑纳入考古学领域,注重古建筑的断年分期、分区和类型。他明确提出要针对现存地面古建筑,从细部入手,探索个体建筑的年代特征,分析其组织结构。进而提出木结构及其斗栱、梁架在我国古建筑中的核心地位。他对木结构重大演化阶段的系统梳理,引领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方向。

《汉唐宋元考古》,讲稿围绕城址、墓葬、农业、手工业、宗教、少数民族、海外交通等遗址遗迹,勾勒并打通从秦汉到宋元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脉络。书中所收作者授课时边讲边在黑板上绘制的草图,更把读者带入北大考古学专业学习的讲堂。本讲稿是学习周秦以后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和工具书。

古代中国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画史专著——《历代名画记》,出自唐代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本课讲述《历代名画记》的体例与内容、流传与整理及其续作文献,也讲述了张彦远的家世及其时代。掌握并学会使用重要的古代文献,是从事考古艺术史研究的必由之路,通过这门课,宿白先生示以轨则。



目       录


中国古建筑考古


第一章  序论

第二章  商以前和商周建筑

第三章  战国两汉建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五章  隋唐五代建筑

第六章  辽宋金元建筑

第七章  明清建筑

第八章  小结

汉唐宋元考古

——中国考古学(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秦汉考古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第四章  五代宋辽金元考古

第五章  总结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一  张彦远的家世及其时代

二  《历代名画记》的流传与整理

三  《历代名画记》体例与内容

四  《历代名画记》的续作及其他

五  《历代名画记》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



宿白先生为博士班讲授《历代名画记》(2001年,李崇峰摄)


《宿白讲稿》(下)封面用图:西安大雁塔唐门楣石刻佛殿转角铺作和仰视平面(宿白手绘)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前475—前221年)


* 本文选自《宿白讲稿》(上)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战国时期》(原文为1985年稿)


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北部和西部,总的形势和春秋晚期差不多。河套以东是匈奴的势力,河套以西是伊兰语族的月氏的势力,再向西向南就是伊兰语族塞人的范围。这几个系统的游牧民族在这个阶段仍然起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

在西亚是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期,前334 年马其顿—希腊王亚历山大东侵,前332 年攻下埃及,前331 年攻占两河流域,前331 — 前330 年侵据了古波斯帝国的两个都城—苏萨和波塞波利斯,然后又引兵向东北,前327 年攻占了巴克特里亚(大夏),前326年又向北进入索格底(粟特)区域,越过了阿姆河(妫水,乌浒河),攻下索格底的中心撒马尔干,前 326 年一直向北侵略到锡尔河(药杀水),这样就侵据了古波斯帝国的全部领域,北边就和塞人的游牧区相毗邻。之后转向南抵印度河流域。前 325 年被迫回师,前323 年死去。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希腊分裂。西亚地区由亚历山大的将领塞琉古统治,前312 年建立由希腊人统治的塞琉古王朝,即我国历史上所记的条支。在亚历山大东侵以后和塞琉古王朝的前期,大量希腊人移居东方,在许多地点建立了希腊式的城市。考古发现距我国最近的一座是在今阿富汗西北、阿姆河畔的埃伊哈努姆。这个希腊式的城址是 1965—1968年发现和发掘的(阿、法合作),城址东西6 —7 公里,南北8 公里,以官衙、神殿为中心,围绕半圆形剧场、体育场和住宅,出有希腊文石刻、希腊石雕等,是一座典型的希腊小城市,它的时代应在前300 年前后。1973年出版了发掘报告。这本报告是我们了解战国时期和我国最近的中亚地区的希腊文化遗址的主要资料。前128 年张骞到大夏时,这个希腊城市还存在,由他经行的路线看,他有可能到达了这里,因为这个城市距大夏都城蓝氏城不远。蓝氏城即马扎里沙里夫,在这个城市西北不过200 多公里。前3 世纪中期,塞琉古王朝的东部独立了两个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独立了,它的西边还独立了一个帕提亚(安息)。巴克特里亚(大夏)虽然独立了,但他的统治集团还是希腊的势力,当然也要包括东支伊兰语族的巴克特里亚人的上层。帕提亚是北支伊兰语族的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的国家。帕提亚在西,巴克特里亚在东。巴克特里亚的北邻是塞人,塞人东面就和河套以西的月氏接近了。巴克特里亚的东边到了葱岭西麓,和居住在当时新疆的各民族相毗邻。从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估计,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在中间的雅利安系统的游牧民族和畜牧民族所起的作用要比匈奴重要,以前葱岭东边的玉和葱岭西边的绿松石、玻璃大约仍然靠他们向东运输。


1

镶嵌玻璃珠饰的东传和中亚发现的 战国器物


前一千纪中期,在西方是希腊奴隶制繁荣时代,地中海沿岸遍布了希腊各城邦的移民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很快。地中海东部沿岸的玻璃饰品,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式样,其中的镶嵌玻璃珠最为希腊人所喜爱。这种被希腊人所喜爱的镶嵌玻璃珠随亚历山大以来的向东移民而东播,再经上述的中介民族传到了黄河流域。

镶嵌玻璃珠是在像绿松石那种颜色—青绿色的玻璃珠上再镶嵌各种颜色、小大不同的小玻璃珠,并使之组成非常美观的各种花纹。这种玻璃珠在河南洛阳(韩)、辉县(魏)和湖南长沙(楚)、湖北随县(曾)的战国墓中都有发现(图1:a )。湖北云梦秦墓中,还发现了它的仿制品。更值得注意的是,洛阳金村战国墓中曾发现一件背面镶嵌玉环和上述那种美观的玻璃珠的铜镜(图1:b )。解放后,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墓中发现镶嵌玉璧和这种玻璃珠的银带钩(图1∶c )。这几件器物,表明这种新式的玻璃珠传入不久,我们的工匠就把它像过去使用绿松石一样装饰到金属器物上去了。


1 镶嵌玻璃珠(a)

镶嵌玻璃珠的铜镜(b)

带钩(c)


上述那些游牧和畜牧民族,从东向西,除了带去传统的丝织品,还带去了当时中原新兴的一种工艺品——纹饰精致的铜镜。苏联中亚哈萨克共和国和阿尔泰山麓,都发现了战国山字纹铜镜(图2)。这个地区是在北方支系的伊兰语族游牧民族塞人的势力范围之内。1947—1949年,阿尔泰山北麓巴泽雷克河谷发现了不少积石墓,这批墓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在前一千纪的后半。积石冢下挖土圹,圹中施木椁两重。椁室殉马,多的可达10多匹,有的还有四轮木制马车,出了不少马具。椁中多出毛织品,纹饰的风格是他们自己的。其中M5出土的毛毡壁衣上织出骑士和坐在椅子上的女神的形象,女神所坐的椅子是当时地中海东部和西亚一带流行的家具式样(图3)。这座墓还出了我国的凤鸟纹样的刺绣。M6出土了一面山字纹镜。这批墓的发现,说明墓主人是北方支系的伊兰语族的游牧民族,通过东西的游牧,把西亚、中亚和中国的器物汇集在一起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