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晨光里的今天  ·  谁懂高速陪跑搭子的含金量 ·  19 小时前  
晨光里的今天  ·  谁懂高速陪跑搭子的含金量 ·  19 小时前  
佰赞咨询  ·  人,都要承受压力 ·  20 小时前  
壹心理  ·  MBTI有那么多人相信,真的靠谱吗?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就怕你低效勤奋,却告诉自己还要坚持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9-10 12:03

正文



1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学了十几年英语,英语还TMD好烂!


这应该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最爱抱怨的一句话了。


乍一听,这句话确实很气人。什么破语言,竟然十几年都搞不定?


但仔细一想,你会发现这句话是有漏洞的。 “十几年”是一个很误导人的数字,听起来好像你十几年啥都不干,每天24小时就学英语一样。


其实你心里知道,这“十几年”间,你真正花在英语上的“有效学习时间”,屈指可数。



啥叫“有效学习时间”?就是真的让你的能力提高的学习时间。比如 ——


▶️ 想背单词?花一下午时间,背20页单词红宝书是没用的。遮上中文,能说出多少个词的意思,才是有用的。


▶️ 想练听力?坐地铁时心不在焉听1个小时VOA新闻是没用的。回过头来,对照原文,重听没听清的地方,才是有用的。


▶️ 想练口语?用“英语流利说APP”的影视配音功能,只去朗读台词是没用的。多重播几遍原声,尽全力模仿原声的语调语气,才是有用的。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每次我在上课时讲起,总能听到台下学生“哦,原来是这样”,仿佛是听到了警世格言。


实际上呢? 都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只不过 ——


这“十几年”来,你都懒得去思考;

这“十几年”来,都没有人为你点透。


这个道理没有被点透,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恶劣后果:


第一 ,你个人的时间被浪费了。


你上天价培训班,买一堆辅导书,学习资料塞满了网盘,整天沉浸在自己表面勤奋的假象中,可英语能力就是不见提高。


第二 ,你吓得别人都不敢学英语了。


大家想想看,当你抱怨“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学不好”时,你周围的打算学英语的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肯定认为学英语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只有所谓的有“语言天赋”的人才能学好,像他们这种资质平庸的人,肯定是学不好的。


但是又因为有英语考试,必须得去学。偶尔听个新东方励志演讲,还会报他们的辅导班挣扎两下。可到最后,还是以“放弃”收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


一方面 ,你觉得英语这东西非常有用,非常想搞定。


另一方面 ,你骨子里又不相信自己能搞定,而造成实际上并不努力。


这种左右摇摆,这种看起来的努力,你持续了“十几年”。最后剩下的,只有焦虑与无奈。


如何破局?


很简单,就一个字!



2
“能”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知识在学到很久后,你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有些知识,从你看到它的那一刻起,一切都不言自明。


你能把英语学得像母语一样好吗?


答:能!


就这一个字,已经将99%的英语学习者挡在了门外。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自己能学好英语。


而那真正学好英语的1%,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心中肯定都有这个字。


这时你可能要骂街了:“说了半天,难道就是一句‘有志者,事竟成’的鸡汤?”


当然不是。


正如我前面所说,很多道理都无比浅显,但你从来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你的脑海中,这些道理都被搓到了一个叫做“鸡汤”的垃圾桶,你以为自己懂了所有的道理,其实你只是读了读他们而已。


暂时把自负和不屑放下一会儿,好好看完这篇文章。相信我,你会有些收获的。


为什么单单一个字“能”,就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他无所不“能”:


高中三年,所有考试都是年级第一。

数学超棒,全省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

物理超棒,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金奖,直接被保送到了北大数学系。



不过像这种理科天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而他的牛逼之处在于,他语文还特别好,能写诗的那种好,字也特别漂亮。


最气人的是,他足球踢的还特别棒。除了个头有点低之外 (1米73) ,你基本找不到他身上的弱点。


你当然可以用简单的“天才”两个字来解释他的牛逼。


但是,当我发现他打台球也很6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发问了:


“你是怎么做到无所不能的?”


他的回答很简单:“在我眼里,所有的学习都没什么区别,按照一定的步骤,最后都能学会。”


按照一定的步骤,最后都能学会。 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回荡了多年。直到我参加工作,当了英语老师之后,读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才知道这句话有多重要。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Rozentali) 从一所小学的六个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


他向任课老师说明: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测验,估计在这一学期里将会有一些人表现出较大的进步,同时他还通报了这些人的名字。


当然,这是罗森塔尔撒的谎,所有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


8个月之后,他对这些学生再次加以测验。


结果发现,被指名的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


其实,这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用家长中很流行的一句话概括 ——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当学生相信自己有潜力,能学好之后,他之后的所有行为,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最后成绩当然提高。


对于老师来说,他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就会更注重学生优秀的一面,并加以鼓励,正向的反馈会让学生更加努力,最后形成良性循环。


这所有的变化,真的都起源于一个简单的相信而已。



当你真的相信自己“能”的时候,成功就已经完成了一半。


那另一半是什么呢?



3
刻意练习


还记得我高中天才同学说的那句话吗?


“所有的学习都没什么区别,按照一定的步骤,最后都能学会。”


那么,这个步骤到底是什么呢?


1993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了“刻意练习” (Deliberate Practice) 的概念。


从那之后,这四个字就在全世界传开了。


今年开始,拜几位知识界大V所赐,“刻意练习”在国内也风靡起来。



我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替大家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干货。不光是对学英语有用,学所有东西都可以按照这个套路 ——


1

刻意


在词典里,刻意表示故意、特意、用上全部心思。但这个定义是没什么指导意义的。 简单说,刻意一定要包含两个方面:


▶️   脱离舒适区


总是干自己熟练的、舒服的事情,你永远不会进步。


学英语,每天就知道练”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你见了老外,永远是打完招呼就没话说了。


你需要练习的,是那些稍微超过你现有能力的东西。


就好像我们流利说自主研发的“懂你英语”课程,先通过智能算法对你进行英语等级测试,然后为你匹配一套略微高于你能力的课程。


很多学员在起初都抱怨无英文跟读句子有点难。但是后来他们才发现,正是这种不舒适感,才真正逼你磨练了听力,开口说出了英语。


▲“懂你英语”学习界面


▶️  及时反馈


这是“刻意”二字所包含的第二层含义。因为当你脱离舒适区练习时,很可能无法持续。这时候,反馈就显得无比重要。


反馈让你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然后在下一次练习时及时更正;

反馈让你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然后在下一次练习继续保持。


所有体育运动的教练,干的事情就是给运动员反馈,纠正动作,强化意识,最后取得好成绩。


而我们的“懂你英语”,就好像一个人工智能英语教练,通过分析你的学习数据,自动给你学习反馈。


在Performance页面,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与不足,方便你查漏补缺,高效学习。


▲ Performance 页面


2

练习


练习就是通过反复进行某种操作而使特定技能得以提高的过程,所以重复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应该都体验过“单词背了又忘”“长时间不开口说不出英语”的感觉吧?


我们的“懂你英语”,每天只需要你练习半个小时,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重复强化当天的话题,让你的每分每秒,都是有效学习时间。


也许你还想说,就算每天半个小时,我也无法持续怎么办?


我们为所有学员都配备了课程辅导群和督学班主任,每天督促你学习,给你全方位答疑。


群里面同水平学员相互鼓励比拼,想不坚持都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