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知识
1981年创刊,坚持“大专家写小文章”的办刊宗旨,作者队伍荟萃了全国一流文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样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评述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十人九湿”,万病皆始于湿,试试这个小方子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 | 王艳平​:真女性的光芒

文史知识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3-08 15:15

正文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婉约词人,她的大部分作品写的也是伤离惜别的男女恋情,因为是以心写心,所以与写同类词的男性代言者比较,更体现出真女性的光芒。
婉约词的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愁别恨、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也大都是婉丽柔美、声调和谐的,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词的本色。李清照是极力强调“词别是一家”的,且以自己的努力去实践她的理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里曾称她为婉约词派之宗;但是,她笔下的形象,却不同于男性作者造就的娇姿媚容和弱不禁风,而是清新洒脱、寓刚于柔,难怪李调元在《雨村词话》卷三中说她“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同是写女子情态的婉约词作,李清照在哪些方面可称“压倒须眉”了呢?
首先,在反映的内容上,男性作者涉及的面相对狭窄些、单薄些,这表现在:
其一,他们的作品一般以歌妓侍妾为主角,而很少有表现正常夫妻生活和常人间的恋情的。
其二,注重用铺翠叠彩的方式对女子的外貌特征进行刻画,极力渲染女子的脂粉香气、艳妆丽饰、娇姿媚容和病体弱质,而对女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开掘不够。 同时这些描写又是从男子欣赏的眼光出发的,是男子意向中的女人,给人的形象,几乎是面面相似,难以辨别。
其三,即使有一些涉及人物的心理刻画,或通过人物的声口,或通过人物的举动,但反映的也无非是“忆”(忆与情人相聚的日子)、“盼”(盼游子早日回归)、“恐”(恐青春耽搁、时光不再),并由此牵发出绵绵无绝期的愁思恨缕。这些男性作者用尽笔墨极力渲染女子的相思情意之深,却往往把男子的自私、负心以及由此引起的女子的责怨,统统隐去不提,宁可将她们写成忠贞于爱情的美的化身,而不愿写成现实中被人遗弃的风尘女子。
其四,这些男性作者,尽管有许多人已经很不容易地具有了关心妇女的观念,但是在他们的意识深处,与妇女毕竟不是平等的,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以男子垂爱、女子邀宠为出发点,隐藏着一种向女性调情的倾向。
而综观李清照的作品,同样是写儿女情,却可以得到浑然不同的感受。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女性真正的自我、真正的生活体验、真正的悲欢忧乐;她创造出的是真女性的形象。当然,李清照有着深厚的文化教养、独特的家庭生活以及作为一个11世纪知识妇女所难能的人生历程,是她那个时代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的女性,但却不能由此而认为她的作品就仅仅是她个人的“自传”,相反,正因为她有识见、有胸襟、有理想,就更能真正严肃而认真地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因而她作品的形象就更有代表性了。具体看有如下表现:
第一,写的虽然也不乏儿女情事,但开掘较深,特别是后期的作品,悲悼亲人、怀念家乡的泪与哀痛国家命运的泪流在了一起。比如《添字丑奴儿》中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
第二,作品主人公能够真诚坦率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丝毫没有自轻自贱的成分,充分体现了女性的自尊与自重。比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常人们在解释这首词时总实指为表现词人与丈夫赵明诚某一次别后的相思之情,并特意考证是何年赵明诚去了何地,当然这种说法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但是我们也完全可以撇开这个,因为单从作品本身去体会就已经情味深长了,正好比我们无需去确证词中的“兰舟”泊于哪一方荷塘。词中的主人公坦诚地吐露了自己丢不掉、放不下的感情,说出自己正为之蹙额、为之伤心;同时,主人公又对自己与远方人笃厚的感情充满信心,所以才会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第三,表现女性在爱情生活中的多种情态、多种心理,而且描写也比男性作家更为细腻。比如“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写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而多情的复杂情态,其所表现出来的青春的觉醒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曾使得一些封建卫道者们大为不满和惊恐;“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写的是重阳佳节时伉俪之间刻骨的相思和浓重的愁怨,情虽缠绵但在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衬托下不显柔弱,反倒具有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孤雁儿》),写的是乱世里的悼亡情怀,等等。这里有作者的影子,更有时代的气息。唯有一个女性作者,才会如此真切、深情和独到。
人们常常提起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认为也是她思妇词的代表作,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深婉而细腻的文笔含蓄曲折地抒发离怀别苦,没有直接生活感受的作者很难写出这样的作品;因而在男性代言者的笔下就很难找到如此婉转曲折、情深意绵的作品。

因此我们说,同是婉约词作者,由于李清照能够以心写心,并从压抑中自振、哀怨中自拔、凄苦中自强,因而就构成了更加高远的意境。
“词为小技”的观念由来已久。于是,文人作者可以在诗文中参议国事,表现壮志情怀,俨然一副正襟危坐的伟丈夫,却把风月事、儿女情留给了词,不少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词便出现了调笑、狎戏的内容。这样的作品,是无法真正代表女性的形象的。
在李清照的笔下,诗文与词当然有分工,而且确实是坚守着“诗庄词媚”的原则,但这毕竟又不同于“词为小道”观念下的只将词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李清照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词的。

首先,她重立意。从她对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她对立意、格调的看重,她对于哀伤而有没落情绪、俚俗而流于庸滥猥褒的作品是不满的。她自己的词写得超尘拔俗,词中的女儿形象自然也是情操高雅的了。
其次,她重骨气。作为一个敏感的女性,李清照直觉地感受到女子在社会上碰到的种种障碍和身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并有心冲决,因此词的风格就不可能是香软、纤弱的。即使是写如怨如慕的闺情,也蕴含着一股股的铁血男儿气;当然,这股男儿气不是铁板铜琶的豪放,而是潜藏在词作内的勃郁震颤的感情激流。笔下的人物,爱得热烈,愁得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具有特殊的气质。正如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所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这种心理素质,比之于仅仅是同情妇女的男性作者更能代表重压下的一代女性。
再次,传统的婉约词作者为求得词语的“雅”和“丽”,花了许多功夫,确实也造就了不少流芳千古的绝句;但李清照还能够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创造出明净、富于表现力的“易安体”,更好地抒发了其内在的气质,而且,由于它的通畅,使词中女子的生活与生活中的女子贴得更近。
李清照与赵明诚情深意笃,屡有小别便花笺题词、鸿雁传书,以诉相思之意,其合情与合理自不待言;但清照的作品毕竟不是供明诚一人观赏后束于锦盒的,所以她必定要写她眼界中、理想中的人和事,不可能仅囿于自身。因而词中的形象就有代表性,散发出一代真女性的光芒。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 19 94年第7期“青年园地”栏目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0《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一、去往邮局征订,邮发代号2-271。

二、咨询伯鸿书店购买,联系电话:010-63458912、010-63265380。

三、北京的读者可以去往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伯鸿书店购买(伯鸿书店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中华书局一层)。

四、需要网上购买的读者,请登陆“杂志铺”网站(www.zazhipu.com),京东商城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http://mall.jd.com/index-84097.html)然后在搜索栏搜索“文史知识”,即可看到《文史知识》的订阅信息,按照网站购物流程购买即可。

五、集体订购电话:010-63458229。

六、您也可以添加《文史知识》的微信公众号“wszs1981”及时获取《文史知识》的更多信息!征订在即,请千万别错过。

七、敬告读者:自2018年7月1日起,《文史知识》编辑部不再接受任何购买咨询,如欲购买《文史知识》新刊、过刊、历年合订本等销售问题,敬请致电中华书局伯鸿书店(010-63458912、010-63265380),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订阅


《文史知识》(月刊)邮发代号2-271,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全国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 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2-9869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458229

(邮购 每册15元,挂号每次另加3元)


微信号:wszs1981

QQ群:363031535(迁移中)    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 end •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


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

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