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政法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在护航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守护人民安居乐业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受到群众广泛赞誉。为讲好政法故事,弘扬英模精神,自即日起,“天津政法”新媒体推出“津门政法故事”专栏,广泛弘扬政法主旋律、正能量,全面展示新时代津门政法铁军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风貌。
“凡事多干一点”
这是陈文清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正是他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付出,让他成为群众眼中贴心的好法官。
“陈法官,这个案子咱直接公告送达吧?原告提供的被告的工商登记注册地址早就没有了。”清早,法官助理拿着被退回来的传票,问天津海事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陈文清。
正在整理办公桌的陈文清停顿了一下说:“你把材料给我,我看看再说。”他翻了所有的证据材料和工商登记材料,没有什么收获。他又上网搜索了一下该单位的相关信息,一则最新的招聘信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根据上面的信息,陈文清辗转联系上了该单位负责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最终找到了该单位法务部门的人员。
陈文清将助理叫到办公室,向其提供了该单位新的联系方式后说:“按照这个地址给他们送达。”“陈法官,厉害啊!”年轻的法官助理很意外。
“哪有什么厉害不厉害的,凡事多干一点!”陈文清又说了他那句经典的“口头禅”
。
陈文清曾长期在天津海事法院曹妃甸审判庭工作。由于吃住都在派出法庭,工作和生活无法严格区分,陈文清把法庭当成了第二个家。
其实,陈文清的老家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天津海事法院在那儿也有派出法庭,同事都劝他找领导调换一下,他婉拒了同事的好意,他说:“工作哪能挑挑拣拣,组织这样安排肯定是有充分的考虑,我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就向单位提要求,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为了妥善处理各类案件和接待从外地赶来的当事人,陈文清经常加班到很晚,公休日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陈文清曾审理过一起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纠纷案。双方当事人分别是渔船船主和船员,因海上作业导致船员受伤引发赔偿纠纷。虽然双方同属一村,但因对赔偿金额的预期差距太大,言语不和导致矛盾激化。
为充分利用捕捞作业时间,渔船一般都是凌晨3点出发,夜间8点左右返航。为了不耽误渔民的生计,陈文清特意选择渔船归航后,晚上8点多进村上门进行调解。怕自己年轻压不住场,陈文清还专门请特邀调解员、村支书加入到调解队伍中,分头化解双方矛盾,缩小诉求差距,既从根本上解决案件纠纷,又使双方不伤和气,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当事人看着忙得连水都没喝一口的陈文清,心服口服,“头一回见法官专门晚上到村里上门调解,一直忙到半夜,真正为我们老百姓服务到家门口了。”当事人说。
2009年3月,黑龙江省饶河县一农民夫妇的独生子杜某在跟随一艘渔船出海作业时落水,经搜救无果。4年后,天津海事法院宣告杜某死亡。
这对年近六旬的老人丧子后一夜白头。给儿子讨个说法,成为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老两口针对船长提起海上人身损害赔偿诉讼。看完案卷,陈文清直皱眉,材料太少了,起诉时距事故发生已长达5年。杜某夫妇只起诉了事故发生时的船长,依卷内的证据,连真正的船主和雇主都无法认定。
为了
保证两位老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执行难”
,陈文清详细地向他们解释了什么是财产保全,以及怎么申请。老两口说:“法官,俺们都是种地的,你也别说这个,俺们听不懂,也没有钱。船在那儿停着,他们怎么就不赔俺们钱呢?”
陈文清没再多讲,及时追加了船东李某为适格被告。但李某不仅身患残疾,无财产可执行,而且船舶在审理过程中已过户给他人。陈文清在发现被告可能转移财产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启动了天津海事法院首例依职权对渔船燃油补贴的保全,并以此为契机寻找突破口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