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浅表动脉只要内径够大、可扪到搏动,均可供插管。具体选用何处动脉要结合手术部位、麻醉和手术时病人体位、局部动脉通畅情况以及预计留管的时间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该选择即使由于插管引起局部动脉阻塞,其远端也不会发生缺血性损害的动脉。桡动脉常为首选,此外肱、股、足背和腋动脉均可采用。
1、桡动脉最常用是左侧。在腕部桡侧腕曲肌腱的外侧可清楚摸到桡动脉搏动。由于此动脉位置浅表,相对固定,因此穿刺插管比较容易。桡动脉与尺动脉在掌部组成掌深、浅血管弓,形成平行的血流灌注。桡动脉插管后发生了阻塞或栓塞,只要尺动脉平行循环良好,手部血流灌注不会引起障碍。因此在作桡动脉插管前可测试尺动脉供血是否畅通。清醒病人可用改良Allen试验法测试。操作步骤如下:
(1)病人若手部寒冷,应先将手浸于温水中,使动脉搏动更清楚,且便于察看手掌部的颜色。
(2)测试者用手指压迫桡动脉,终止血流;嘱病人将手举过头部并作握拳、放松动作数次,然后紧紧握拳。
(3)保持对桡动脉的压迫,嘱病人将手下垂,并自然伸开。
(4)手、掌部颜色由苍白转红的时间。若尺动脉畅通和掌浅弓完好,转红时间多在3秒钟左右,最长也超不过6秒钟。若颜色恢复延迟至7~15秒为可疑,说明尺动脉充盈延迟、不畅。当手部颜色在15秒以上仍未变红,说明尺动脉血供有障碍。
(5)测定桡动脉通畅情况可重复以上试验,用压迫尺动脉代替对桡动脉的压迫。
对于不能配合的病人如幼儿、意识不清和全麻后病人,可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或手指体积描记图以判断手掌部的血流供应及平行循环供血情况。遇有尺动脉血供不足,应避免作桡动脉插管。但据最近国外对1699例统计,其中有3.9%的病人提示尺动脉血供不足,但仍进行了桡动脉插管,结果并未发生明显的血流异常或手部缺血性损害。应该指出,在老年、周围血管硬化者,无选择性地进行桡动脉插管测压,有可能造成手部供血不足和组织坏死的可能,不得不慎。
2、肱动脉在肘窝部容易摸到,外侧是肱二头肌肌腱,内侧是正中神经,通常由此处作穿刺插管。在肘关节部位肱动脉与远端的尺、桡动脉之间有侧支循环,遇有侧支循环不全,肱动脉完全阻塞的后果是严重的,要影响前臂和手部的血供。早年经由肱动脉插入导管后可有17%的病人出现肱动脉阻塞,其中2/3可无症状。近年由于测压导管管径细,留置时对肱动脉内血流影响小,对内膜损伤轻微,因此在肱动脉内一般不会形成血栓,但冲洗时导管内的凝血块脱落,或不慎误入空气泡,就可随血流阻塞远端的尺、桡动脉,引起血流异常的发生率可高达41%。采用连续冲洗预防血凝,可增加肱动脉插管的安全性。最近报道经肱动脉插入带有微型极谱仪测氧电极导管,除可供测压外,可每4分钟测一次PaO2和PaCO2,对危重病人的监测十分有利。
3、腋动脉腋窝部腋动脉远近之间有广泛的侧支循环,腋动脉结扎或血栓形成并不会引起远端肢体的血流障碍。腋动脉管径粗,靠近主动脉,即使周围动脉收缩搏动摸不清,腋动脉常维持其压力和搏动,有利于穿刺。一般在腋窝的最高点,摸清动脉搏动,直接经皮穿刺并不困难。需要时可将导管插入15~20cm,使管端达主动脉弓以直接测量主动脉内压力,记录压力波形和由此估计病人的心排血量。经此动脉插管不但成功率高,且病人舒适、方便,即使较长时间留管,并发症发生也只在0.1%~0.2%左右,均无肢体或手指坏死,值得推广。但冲洗时务必防止血凝块、其他颗粒物质或空气误入而引起脑血管栓塞。此外,穿刺时如果发生血肿,可引起神经压迫损伤。遇此情况应作紧急探查,必要时作减压手术。
4、尺动脉可代替桡动脉插管,特别是经Allen试验证实手部血供以桡动脉为主者,选用尺动脉可提高安全性,但成功率较低。
5、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方,外侧是股神经,内侧是股静脉。血管搏动清楚,穿刺成功率高,但管理不方便,潜在的感染机会较大,不适宜于较长时间保留导管,目前应用已减少。
6、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延续,在伸拇长肌腱外侧向下平行至足背部皮下。足底外侧动脉是胫后动脉的终末支,是供应足部的另一主要动脉,胫前、后动脉在足部建立动脉弓,足背动脉插管前要了解胫后动脉的血供情况,以免引起拇趾缺血性坏死。方法是压迫、阻断足背动脉,然后压迫拇趾甲数秒钟使大拇趾变苍白,放松对趾甲的压迫,观察趾甲颜色转红的情况。若颜色迅速恢复,说明有良好的侧支血流,进行足背动脉穿刺插管是安全的。一般穿刺成功率可达70%~80%,血栓发生率也较桡动脉为低;可与桡动脉交替选用。但约有5%~12%的病人足背动脉摸不清,且常是双侧性的。
7、其他新生儿抢救可经脐动脉插管。经颞浅动脉插管,即使形成血栓也不会引起组织缺血的危险,感染机会也少,但需在耳前作切口,显露动脉后穿刺常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