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新网  ·  解析 | 多家欧洲航司停飞中欧航线背后 ·  昨天  
正商参略  ·  “王妃”网红们,集体消失了 ·  昨天  
行业研究报告  ·  法拍房,爆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财经

减持新规“威力”正在显现:上市公司这种骗人的操作要完了!

新浪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01 17:31

正文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牢你的股票代码

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者:姜诗蔷


端午节前证监会发布的减持新规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已经显现出来。过去,一些公司热衷于进行市值管理,其中不少是利用大股东的优势地位,通过拉高股价再减持套现,市场对此诟病已久。减持新规将可能导致这类市值管理操作手法走向末路,这有助于引导市场回归价值投资。另外,前两年火热的定增市场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减持新规冲击波


减持新规正在逐步发酵。


端午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监管层释放重磅消息。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同日,上交所、深交所也出台了完善减持制度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在减持制度上做出调整。


事实上,长期以来,大股东减持一直牵动着整个A股市场的神经,减持也被市场投资者看作是对公司股价的利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大股东减持隐含着对公司股价高估的判断,另一方面大量集中的减持会对市场产生抽血效应,造成市场波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大股东减持往往还会存在配合采取“讲故事”、并购重组等市值管理的手段拉高股价实现套利的现象,而本次监管层对减持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股东进行此类市值管理的意愿。


“部分上市公司与机构合作进行市值管理,通过释放利好,从二级市场拉升股价再进行减持,获利较大。但新规出台后,对大股东减持的规则做出更为详细的规范,譬如减持信息披露更加严格,减持限制更加细化等等,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动力下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规压制市值管理意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一些咨询机构通过为上市公司提供资本运作规划的包装和炒作来实现市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司拉高股价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所推行的市值管理背后,配合的则是大股东的减持套利需求。


北京某私募机构合伙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国内的市值管理,很多都在打着制度的擦边球,可以看做是新式‘坐庄’。”


实际上,此前减持制度暴露出的一系列乱象也多次被监管层关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也曾提到相关现象,譬如“一些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减持套现”、“上市公司股东和相关主体利用高送转推高股价配合减持”、“利用大宗交易规则空白过桥减持”等等。


从5月27日减持新规的内容来看,在减持限制上,新增的规定包括对减持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的行为,在减持数量、持股期限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要求。


而在适用范围上,在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基础上,将其他股东减持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行为纳入监管;信息披露上,则要求大股东、董监高应当通过向交易所报告并公告的方式,事前披露减持计划,事中披露减持进展,事后披露减持完成情况。


“受减持新规的影响,一定时间内抑制了上市公司做高股价、做大市值的动力,会对希望通过市值管理实现高位减持套现的大股东产生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想踏踏实实做好经营的大股东则不会有影响,市值管理还是要与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相结合。”前述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从减持新规的实施细则来看,基本上已将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路径封闭,在减持渠道受阻的情况下,进行此类市值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


譬如此前大股东尚可以通过大宗交易等方式找寻一条逃避减持规定监管的路径,但细则中“在连续90日内减持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董监高辞职的,仍须按原定任期遵守股份转让的限制性规定”等条款则明确限制了此类行为。


国泰君安分析指出,减持新规出台其实从制度上宣告绩差公司通过所谓的业绩调节或者题材博弈进行“市值管理”的做法已经从技术上破产。大股东进行“市值管理”意愿大减,未来市场题材炒作意愿受到打击,市场资金不得不全面回归价值投资。



监管溯本清源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的减持新规也是从源头上杜绝了上市公司大股东拉抬股价配合减持套利的“伪市值管理”现象。


从监管层面看,对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的要求在于杜绝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但在此前证监会披露的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中,将市场操纵、信息披露违规、超比例持股、利益输送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披上“股价管理、市值管理”的合法外衣的现象时有发生。


譬如2016年轰动一时的“宏达新材案”,就被定义为利用信息优势操纵市场而被处罚的第一例,是该公司实控人与私募机构上海永邦合谋进行“伪市值管理”进而操纵市场的案件。


华南某公司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市值管理的路径为,在牛市行情中,股价一路走高,公司此时通过非公开发行等手段,在高位上发行,使得融资的额度较高;同时在股价走高过程当中,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通过减持进行套现,而这时又是并购重组的较好时机,以‘现金+股票’的形式来收购其他标的,由于股票价值高,付的现金就少。”


“此外,配合公司拉升股票的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赚到了钱,达到预期后也开始抛售,随后股价下跌,进入较低的价位后,大股东以稳定投资者信心等为理由,又会把股票增持回来,其实相当于将股价高位时抛出的部分接回来而已。”前述公司人士表示。


“只不过,在之前的信息披露体制和减持规则下,大股东和券商及私募等机构因为有信息优势,可以配合操作,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前述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在本次监管层新规推出之后,此类配合减持操作的市值管理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


在前述公司人士看来,减持新规对市值管理的影响就是希望企业家眼光放长远,重视持续经营,杜绝一上市就减持套现。


“可以说新规使得市值管理的做法降温,”杨德龙表示,“市值管理不好做,不只是表现在信披更严格,还有减持的路径受限,当市值管理的目的难以达到,那么拉高股价的动力自然减少,因此大股东做高市值的动力下降。”


杨德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市值管理在合规性上仍然存疑,其中牵涉到利用公司内幕信息操纵股价等灰色地带,现在新规推出使得公司市值管理意愿降低也有利市场健康发展,让市场倾向价值投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本文编辑:钟艳蓉

推荐阅读:

网贷存管热度两重天的疯狂:银行“喝汤”与“吃肉”同在!

刚刚,人民币暴涨1000点!真相令人震惊!

44%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别笑,其实我们越来越像他们!

全球新闻眼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新浪财经头条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