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聊聊《了不起的我》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19-11-13 21:09

正文



01


我的新书 《了不起的我》 上市三周,销售已经过9万册了,更是持续问鼎当当新书榜综合榜单的第一名。这么说来,我可能要变畅销书作者啦!


前段时间到两个城市,做了两场新书发布会。第一场是在北京国贸的西西弗书店,和趁早读书会的创始人王潇老师。

了不起的我@北京

2019/10/26


第二场在上海外滩的建投书局,和著名的经纪人杨天真老师。那天的主持人是我的好朋友兼精神旗帜阿春老师。

了不起的我@上海

2019/11/4



两场对谈都挺有趣。跟杨天真老师的对谈尤其有趣一些。她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奇人,是我见过的说「我是天才」说得最理所当然的人。她唯一的一次谦虚,是讲她大学给一个很著名的经纪人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时候,犹豫了一下,把「我是天才」改成了「我很优秀」。这可太让人亲近和好奇了。


两场发布会,主持人必问的一个问题,是让我介绍这本书。其实就是找个机会让我夸下我自己。这本书的序言,包括推荐,强调它是一本有用的关于改变的心理学工具书。它提供了很多切实可用的改变的方法和理念,像是小步子原理啊、奇迹提问啊、控制的两分法啊、怎么构建一个改变的场啊。这是它的好,但不是它唯一的好,也不是它最重要的好。可另外的好又很难介绍,于是我就跟自己说,我其实不用这么费心想怎么介绍它啦。一本好书自己就会介绍自己嘛。就像佛经,你看谁也读不懂,可不照样有这么多人读嘛。


不过我的编辑坚决否定了我的想法。她认定我是偷懒,并一定让我想出一个夸的办法来。后来我想了想,我想起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叫《一只鸟接着一只鸟》。里面讲了一个故事:


作者哥哥十岁的时候,第二天要交一个鸟类报告。虽然他有三个月的时间来做这份暑假作业,可一直都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旁,看着作业本,铅笔,和一本本还没有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艰巨的任务,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了。后来,他的作家父亲就坐在他身旁,把手放到他的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你看,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就是我们书里所讲的小步子原理。本书提供了很多这样让人安静的心理学工具。可是这还不够。「一只鸟接着一只鸟」这句话要起效,还得有这样一个懂你的人,坐在你旁边,拍着你的肩膀来说这句话。


这就是这本书想提供的工具以外的东西。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你能感觉到这个拍着你的肩膀的人。


这也是很多读者对这本书的印象。有读者评论说:「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读这本书,就感觉像是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别怕别怕,这是你要走的路,慢慢来。」


我看了其实还挺感动的。书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是有一个对话的读者的。希望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我。


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它是用「变化」的语言写的。一本讲变化和发展的书,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语言。可是很少有人了解「静止」的语言和「变化」的语言的区别。「静止」的语言也讲变化,可是他们的讲述,常常充斥着很多「应该和不应该」的教条,「你是这类人,他是那类人」的标签、「绝对、肯定、必然」这类言辞凿凿的判断。米纽庆说过「确定是改变的大敌」,如果一本讲改变的书写得特别确定,那其实它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而这本书是用「变化」的语言写的。在书里,我刻意保留了很多的不确定。


就像我在书里说的:

「正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


「知识的意义,不是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发探索的过程。」


「所谓的人生发展阶段,只是大部分人会走的路,而你也有你的路要走。」


在每一章,我都提出一个关于「自我」和「自我发展」的命题,又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否定和深化它。而后一章,又是对前一章的否定和深化。我在不停重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命题,所以除非你读到本书的最后一页,你其实都很难真的了解我想要讲的是什么。用这种变化的语言,我想把本书变成了一个不断行进的阅读过程,而又把这个不断行进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你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


正如另一位读者的感受:


无论要经历什么样的变化,每个人心里总有一些他努力想要相信的东西。


相信人的善意、相信亲人的爱、相信努力会有回报……人心里如果没有信的东西,其实是活不下去的。


这些信的东西需要是确定的。但同时,你也需要给它留出变化的空间。你要让现实填充它、丰富它、更新和拓展它的内涵。就像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是这样,慢慢地发现,自己是那样。我们总以为生活是这样,慢慢地发现,原来生活是那样。而这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就是自我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其实还挺希望学心理学的朋友读它的。当年我们选择学心理学,总是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理解自己。慢慢地,我们发现学院里的心理学不是这样,是一些数据、实验和远离生活的细枝末节,我们习惯了心理学沉闷、无聊、琐碎的样子,还以为它就应该是这样,是我们自己想错了。


就像研究生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当年深夜读了弗洛伊德的书泪流满面,寻死觅活地从数学系转到心理系,结果到实验室开始研究心理统计和数学建模,又流泪满面的一次。


可我们心里,总还是有对好的心理学的想象,那种真实的、贴近生活又能打动人心的,心理学理想的样子。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但本书,无疑是朝着这个当年吸引我们的,心理学理想的样子写的。它不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为了帮助你思考和理解生活。

02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要跟你说一件事。


这个周六(11月16日),我将在黄龙万科中心K-lab 四楼(406)  THE LAB万科城市发现场,与王立铭 老师和采铜老师 展开一场对谈,戳此报名:

https://jinshuju.net/f/mKibvq



同时,在@海马体照相馆 和黄龙万科中心K-lab的支持下,“了不起的我”主题摄影展也在商场中庭展开,有很多有故事的朋友贡献他们的故事和颜值。欢迎来看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