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专访 | 陈文明教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维持治疗部分解读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5-01-16 18:20

正文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血液肿瘤的第二位。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这一疾病目前仍不可治愈,复发和进展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维持治疗已成为全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其目标在于延长缓解期和加深缓解深度,以实现肿瘤的长期控制,改善总生存期(OS)。本期,Htology血液前沿特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陈文明教授 为大家分享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维持治疗部分解读” ,内容整理如下。

陈文明教授采访视频


Q1: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近日在《中华内科杂志》上线,可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维持治疗部分的内容?

陈文明教授:

既往维持治疗通常针对适合移植的MM患者,主要治疗流程包括诱导治疗-移植-巩固治疗(高危患者)-维持治疗,而对于不适合移植的 MM患者,通常采取持续治疗,即最大疗程的治疗。然而,在中国真实世界当中,不适合移植患者的治疗流程实际上也是接受固定周期的诱导治疗,随后接受维持治疗,由此可见,中国的实践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别。

目前, 维持治疗是指在诱导治疗后,无论是否进行移植,在达到一定周期的治疗后,疾病进入到了缓解状态,随后采用的小剂量、长疗程的治疗 。常用药物为免疫调节剂(IMiD):来那度胺、沙利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PI):硼替佐米、伊沙佐米、卡非佐米,单抗在国外也有少量的使用经验,但在中国,相关知识有限。

关于维持治疗的最佳疗程,目前尚无明确共识。普遍建议至少维持治疗两年以上。然而,对于已取得较好缓解的患者,治疗两年后是否可以停药,目前仍缺乏定论, 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特别是为患者争取更深层次的缓解,是当前的主流观点

在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缓解不佳的患者,往往需要使用IMiD联合PI治疗。同样,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IMiD单药维持治疗不足以克服或改善这类患者的不良预后,需要使用PI。目前常用的几款PI在长期维持治疗中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硼替佐米神经毒性较大,不适合长期使用,并且很多经历过多药诱导治疗的患者往往已伴有神经炎;卡非佐米需要采用静脉注射,因此,需要患者多次往返医院;相较而言,伊沙佐米作为一款口服药物,便利性强

具体而言,作为国内治疗经验较丰富的中心,我们医院在选择治疗方案时, 更多的是参考患者的缓解深度而不是遗传因素,通常使用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指导治疗 。对于诱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及以上的患者,会采用单药维持治疗,其中高危患者可选用单药PI伊沙佐米进行维持治疗;而对于缓解深度不足,如未达到CR或MRD阴性的患者,往往会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最常见的组合是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特别是对于外地患者,可减少往返奔波,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Q2:您在选择维持治疗方案时考虑哪些因素?什么情况下您会选择蛋白酶体抑制剂维持治疗?

陈文明教授:

维持治疗的核心是小剂量、长疗程的药物治疗。得益于中国医保政策的不断改善,患者的自费部分逐渐减少,这使得长期维持治疗的可行性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改善疗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治疗方案的便利性尤为重要。

在大中型城市,患者就医较为便利,可以选择口服药物或静脉注射方案。而在医疗资源较匮乏、患者看病不便的地区,治疗方案应更多考虑其操作简便性。此外,中国的亲情社会特性决定了患者就医通常需要家属陪同。注射制剂的使用频率(如每两周一次)不仅增加患者的负担,也可能影响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口服制剂例如来那度胺、沙利度胺应用广泛。

目前, 维持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来那度胺。对于伴随肾功能不全或存在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可以选择沙利度胺作为替代。而对于合并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IMiD的疗效往往不足,此时通常需要使用PI进行维持治疗。并且IMiD也可能引发特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便秘,沙利度胺还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对于伴有相关禁忌症的患者,PI则是更合适的选择。

不过,中国患者往往会存在这个误区,认为“打针”疗效比“吃药”好,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例如,病人感冒发热去医院治疗,如果给他们输液,他们会很开心,而只开口服药,患者可能会感到不满。这种错误的观点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口服和注射只是给药方式不同,并不决定疗效,因此,医生需要纠正患者这个错误观念。

以二代PI伊沙佐米为例,其抗肿瘤活性优于注射剂型的硼替佐米,并且作为口服制剂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便利性。研究表明,伊沙佐米在维持治疗中能进一步加深缓解深度,特别是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当然,另一款二代药物卡非佐米抗肿瘤活性也优于硼替佐米,但其使用时需住院,并要求连续两天给药,而对于维持治疗来说,绝大部分医院会使用日间病房,但部分地区的日间病房可能无法办理连续两天住院,使得卡非佐米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困难,相较而言,伊沙佐米在临床上的使用更为便利。总之,在临床上, 需要全方位的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Q3:您刚才提到了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即伊沙佐米在持续治疗中的运用,您能为读者们介绍一下有关研究的关键数据吗?

陈文明教授:

伊沙佐米在MM治疗中,不仅进行了多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还开展了很多真实世界研究,既保证了科学性,又更能客观的反应其在真实世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III期随机临床试验TOURMALINE-MM3研究和TOURMALINE-MM4研究分别探索了伊沙佐米 vs. 安慰剂在移植后患者的维持治疗以及不进行移植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

  • TOURMALINE-MM3研究 对比安慰剂, 伊沙佐米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达4个月(中位PFS:26.5个月 vs. 21.3个月),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28%(HR 0.72,p=0.023) ,特别是在高危患者中,伊沙佐米可改善预后,2年PFS率分别为46% vs. 24%。

  • TOURMALINE-MM4研究 对比安慰剂, 伊沙佐米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高达8个月(中位PFS:17.4个月 vs. 9.4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4.1%,PFS显著延长,分别为(HR 0.659, p<0.001) 疗效出色。

同样,真实世界研究也展示了伊沙佐米的出色疗效。 目前,许多研究聚焦于其在持续治疗中的转换应用,即对于经过全面诱导治疗并达到一定缓解程度的患者,转换为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在中国,我们中心也牵头开展了一些相关临床研究,通过伊沙佐米的转换治疗,确保PI类药物的持续应用并改善持续治疗的效果。

MM是一种慢性病,治疗目标不仅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需重视提升生活质量。让患者实现长期缓解、延缓复发,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是维持治疗的核心意义所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希望患者不仅能够延长生命,更能拥有高质量、幸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医生治疗的基本原则。


Q4: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请谈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维持治疗中需要达到怎样的缓解深度?

陈文明教授: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实现最佳效果。

大约20%的 MM患者属于惰性类型,这些患者尽管缓解深度不够理想,但疾病进展缓慢,缓解时间较长,预后相对较好。对于这类患者,通常不需要过多干预或强化治疗,并且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较易识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