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管纵横
私募一站式服务专家。每日为私募群体提供最新资讯、行业动态、法税解读等。私募综合解决方案“合募”已经上线,欢迎关注了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资管纵横

不久的将来回头看:所谓"白马非马"行情,不过股市这条无声河流的涟漪一场而已

资管纵横  · 公众号  ·  · 2017-06-20 18: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长度:2100字,建议阅读时长:5min


果把市场比作一条无声的河流,想必身处其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蜿蜒曲折。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指数飞流直下三百点,直接考验3000点,但始终跌而不破,又晃晃悠悠起承转合,恍惚间似有暖意。

不过细数这3000点以来的 “反弹”行情, 或许让不少人觉得尴尬。就是看着明明指数在慢慢往上爬,可回首一望自己的市值却犹如泥牛入海慢慢沦陷。


缘何?稍作分析,答案了然。 因为我们常说的沪综指深成指等,并非所有股票权重的集合,以沪综指构成为例,简而言之就是大股票大白马占了重头戏。


难怪网上有段子说:大盘真的不能再跌了,再跌的话茅台招行们就要创新高啦!心酸的段子,不是吗?最近的指数回升,完全靠一成的白马股死撑,而九成的其他则继续沉沦。


为何会出现“白马非马”的行情? 仅仅是因为白所以就不是马吗?


的确,我们看到的茅台五粮液美的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白马,但这些大白马也有之前不受待见的幽暗时光,但为何此时就大放异彩一骑绝尘了呢?


回头看看A股的投资(投机)逻辑,往往在流动性膨胀的阶段,所谓价值投资是跑不赢所谓成长投资的,因为很多所谓成长投资不仅仅是靠公司自身的内生性增长,而是巧妙的运用了资本魔方,在外延式增长的道路上策马奔腾。


因为那时的资本市场似乎阳光灿烂很美好,发个公告就可以定增圈钱,编个故事来个对赌就可以轻松扩张市值,比如前几年的文化传媒等新兴模式,左牵黄右擎苍好不恣意张狂。


可如今,似乎所有模式一下子不灵了。打完二级市场的配资杠杆,又开始整治定增市场的扩张,外延式扩张不灵了, 市场重新回到关注所谓的内生性增长。


可放眼望去,在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下,还能保持着内生性增长的,似乎也就只有对周期敏感度较低的喝酒吃药了,相比沪深股市几千个标的,这些着实少的可怜。


流动性的减少,还带来了二级市场的另一个效应: 孤岛效应。


试想,股民们在股海里沉浮,看到茫茫股海只有白马岛孤零零在那里,第一反应是先爬到岛上,而率先上岛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股民(机构投资者)。


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股民上岛,我们发现,岛也长高了,而这后面长高的高度,其实是股民自己累加上去的,所谓山高人为峰,是这个理?


有数据为证,目前创新高的14只白马股中,机构最高持股比例达到了8成,而从动态市盈率来看,截至6月9日,茅台也到了23.9倍,沪综指平均市盈率则为16.74倍;至于海康大华们则到了50倍左右水平,而同期深圳平均市盈率不过35倍水平。


这一点就尴尬了,明明挖掘投资价值的一个核心是价格低于价值,可放眼望去这些白马股明显个头高出一截, 把价值当成长把业绩当题材炒的风格还能持续多久?


在当下来看,势必仍旧是个分歧大的问题。可时光长长久久会像,一旦把时光的卷轴铺展开来,我们发现的确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万事万物不过轮回而已。


而目前所谓的“白马非马”行情,不过是股市这条无声河流的涟漪一场而已,至于类比所谓漂亮50,简单切换下历史背景,我们就会因为这两者的巨大不同而知趣闭嘴了。


当然,在存量资金的博弈下,这个依旧是资金目前最坚实的壁垒,而且在未放开跨界并购重组、对上市企业再融资行为松动之前,这种风格或许还会愈演愈烈,弱势避风港人满为患局面指日可待。


但,这并非市场真正的胜利,而是 面对简单粗暴的喊话式监管一种过激反应。 这种过激反应,会随着监管层的反思和调整方式,而慢慢恢复常态。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最近监管层较少发言、IPO家数减缓以及MLF等短期流动性缓冲手段的使用,可以看出来,这一态度的微妙变化。


或许,这一微妙变化,才是市场赖以走好的真正契机。


变化的产生,或许是自我的反思,也或许是市场的倒逼,这似乎也生动诠释了,哪怕是影响这个市场走势的政策制定者,用上帝视角来观察这条无声河流,诉说给我们的不过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河流两岸的人不过都是参与者,他们影响着河流走向,又最终被河流影响着。作为参与者的我们,都是各自的彼岸,都有着自己的船。如何渡彼岸,唯有自性自度。


近期还有一个有趣的市场现象: 兜底式增持。


奋达科技老板奋力揭竿而起,既然没法做花式并购等其他动作,唯有号召员工买股票老板来兜底,一时间中国好老板此起彼伏。


这里,确实是有些公司跌出了价值不假,但细细一看,也有不少浑水摸鱼之辈,本身质押率就不低业绩成长性也堪忧,指望靠吼一嗓子就能抱住股价市值,未免有些滑稽。


当然,相比减持新规来看,显然后者更为无奈。最近问了之前定增做得风生水起的朋友纷纷摇头,虽然也有了花式减持的对策,可势必增加了成本还有更多触碰政策高压线的风险。


回头看, 似乎表面上是堵住了悠悠解禁潮,可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一方面给市场参与各方还是留下了管理层不了解市场简单粗暴处理问题的印象,另一方面对于政策的随意修改也会让参与各方多少有些无可奈何也无所适从,尽管这一修改的初衷是出于稳定的好意。


但为了防范风险而产生的新的风险,这个现象似乎仍在继续。由此,若这方面不够成熟稳定,只怕市场难以真正稳定。


最后落到操作上, 总有朋友会问最近行情如何操作?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回答类似问题,因为随着我们对交易理解的程度加深,我们深知吾之蜜糖汝之砒霜的道理。因为资金性质与操作者秉性的不同,操作思路犹如各自站在彼岸看着对方,大相径庭。


无论是激进还是稳健,在资金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其实所需要考虑更多的,并非我们怎么看这个市场,而是我们怎么应对这个市场,即我们所谓交易的一致性,只有一致性我们的风格才能稳定,这样才能有稳定的回报。


市场永远不缺机会,但比机会更多的是风险,作为一名受托资产管理者,我们能做的更多是放弃,放弃各种不确定性的机会,以及背后隐藏的风险,换来更为确定的投资机会。


灵魂不息,使命必达。 孤勇之后,你想要的,尽在眼前。



作者简介



冉兰

圆融方德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


深圳市圆融方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公司的投研团队全部来自国内知名券商和金融机构,核心团队均有十多年的投资经验,经历过市场完整的牛熊考验,具备系统扎实的投资研究经验和强大的规模资产管理能力。


圆融方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证券协会会员及基金协会会员,也是首批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公司,在私募证券投资、股权投资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多个成功案例。


冉兰,圆融方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二十年以上证券研究、投资及管理经验,坚持"价值为本,趋势结合,稳定盈利"的投资原则,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稳定的投资及风控体系。历任北大、清华、 武大等高校特约教授,也常作为专家受邀参与国内主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央广播电台等播出的各大财经节目。


作者 | 冉兰( 圆融方德 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

编辑 丨青果乐园纵横君




私募人,请查收您的合规利器


在这里关注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